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探讨

2021-06-21 23:20: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随着跨境电商、数字化贸易等新型贸易形式的不断出现,同时,随着“一带一路”、自贸区开放等国家新政策的不断实施,国际经济与贸易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现在的课程体系难以适应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形势等。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加快新旧课程的融合,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引进金融科技人才,构建新型互联网教学平台。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改革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我国开设已有40年的历史,为我国的经济贸易贡献了大量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经历了几次调整,从人才培养模式到教学内容及方法都在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1]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局势发生巨大变化,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课程建设和体系也出现了重大调整,这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2]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新形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金融秩序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通过G20、APEC、区域贸易协定等组织形式参与到国际贸易新的合作与竞争中,为中国更快地融入国际市场做好了铺垫。[3]“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的。2015年后,“一带一路”从理论走向实际发展阶段。2018年,中国已经同122个国家及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共同发展经贸往来。另外,我国通过自贸区的形式不断完善市场升级和市场开放。2013—2019年,我国建立了18个自贸区,其中12个自贸区进出口总值占我国同期外贸总量的10.97%。我国的服务贸易额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2位。[4]同时,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模式已经成为促进贸易发展、提高贸易效率的新途径。

二、新型贸易环境催生新能力需求

由于国际外贸环境不断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外贸型人才培养应该不断做出调整。例如,原有外贸类型是货物型外贸,现有外贸类型是服务型外贸,主要涉及“国际结算”“对外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原有外贸对象是以欧美为主,现有外贸对象主要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涉及“中国贸易概论”“区域经济及文化”等课程;原有外贸语言以英语为主,同时涉及英语语言国家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新型外贸模式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和语言为主,主要涉及文化交流沟通类和语言类课程;原有外贸投资模式为一般投资或贸易投资,而新型的贸易模式以自贸区投资为主,主要涉及贸易规则与政策类课程;原有的国际贸易体系为WTO及多边贸易,而现有的新型贸易体系主要围绕新经贸组织和规划体系,主要涉及国际贸易规则与政管类课程。同时,为了满足新经贸形式的数字化,规范国际贸易中的品牌、标准,就要引入更多新的课程,包括“跨境电商”“国际服务贸易标准”“国际贸易标准”“国际市场营销”等。这些课程体系的建立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十分重要。

三、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新型外贸模式人才需求的梳理,对20余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调研,发现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对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重要性意识不足

大多数高校虽然已开通了“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但并未将其列入核心课程。调查发现,95%的高校开设了“国际服务贸易”课程,而其中的80%为选修课。由此可以看出,很多高校对“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与国际服务贸易在整个专业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不相符。此外,“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本身理论内容较多,课程较为枯燥。由于国际服务贸易情况的不断变化,部分学校还开设了“国际服务外包”“国际技术服务”等相关课程。

(二)“一带一路”贸易课程难以开设

“一带一路”沿线有许多亚非国家。然而,国内许多高校还未开设亚非国家的语言及文化课程。因此,学生对这些国家的语言、文化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有个别高校开设了“‘一带一路’与内陆开放前沿专题““东北亚经贸合作概论”“东南亚经济与贸易”“南亚和东南亚市场概况”等课程并将其纳入必修课,除此之外没有开设其他形式的课程。开设“一带一路”贸易课程的难度在于:学生在中学时代学习的第二外语多为英语,而越南语、泰语、缅甸语等难度很大。因此,要想促进“一带一路”贸易的发展,开设相关的语言课程和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普及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自贸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课程开设不足

一些高校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没有很强的预见性,因此,这些高校没有将自贸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很多自贸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内容被归入“国际贸易问题前沿研究”“经贸实务前沿”和“国际商务前沿专题”的一章或几章之中,教师在授课中可能将其作为选读内容,造成了重要知识的遗漏。

(四)新的全球治理和经贸规则课程开设较少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WTO多边贸易规则”“WTO规则与运作”是其专业必修课程,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国际贸易形式的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对WTO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同时还要对新规则进行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关于“一带一路”的政策及新规。然而,各高校目前较少开设这类课程,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跨境电商课程未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修课程

随着跨境电商的不断兴起,各高校已经意识到开设跨境电商类课程的重要性。各个高校对跨境电商类课程都有涉及,但并未将其单独列入设置,而是通过“电子商务”课程体现。在数字贸易迅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贸易对从业人员的数字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技术层面的教学课时较少,该领域是下一阶段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诉求点。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形式都很难与国家的外贸政策保持一致,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这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变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教学要求也相应提高。然而,许多高校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进行教学,实践经验十分缺乏。而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要进入高校教师队伍又可能受到学历的限制。因此,教师的选拔已成为困扰高校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同时,教师层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年龄梯度窄、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培训不足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新的交叉性学科需要更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因此,高校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迫在眉睫。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体系建设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018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已经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提出了培养要求,其中包括了“知识、能力和素质”这一基本框架,要求高校不断提升新形式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将新的外贸形势和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高校在学科建设中还应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知识的培育,对每一门课程都应设定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二)加快新旧课程的融合

随着国际贸易市场环境的变化,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也应做出相应调整,然而,这给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大量的教师参与到教材的编写和评定之中。同时,在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还会不断出现新的经贸协定。经贸环境变化较快,新的概念层出不穷,导致课程建设难度加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开设创新型、研究型先行课程。高校可以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让学生不断了解新的外贸形式变化,在跨境电商、“一带一路”经贸往来、经贸规则等多个领域开发课程和编写教材。

(三)增加创新创业课程

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走访,可以发现,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没有太大区别。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特点不够突出,没有做到专项人才专项培养。因此,很多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没有竞争优势。为了弥补理论系统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高校应与市场进行快速的人才对接,通过传授学生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金融知识等,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文化和语言的教学,构建特色经贸课程,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教师队伍中应引进金融科技人才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十分重视,多采用“外引+内培+实习基地导师”的模式。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具有综合性,涉及金融学的内容较多。而在以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建设中,其教师多来自本专业,缺乏金融学知识。因此,在新的经贸环境下,高校应引进具有金融工作经验的教师,同时,应该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进行金融知识的培训,或是聘请企业金融高管担任合作教师,与高校共同建设专业课程。高校也可以推动教师参与实践锻炼。教师也可以在企业挂职并参与项目,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学以致用,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以反哺教学。通过企业锻炼,教师对社会对经贸人才的需求会更加明确,同时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高校教师应该经常“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培训和讲座,这样不仅能了解国际贸易的最新事实和动态,还能在授课过程中将前沿理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好基础理论的同时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完美融合。高校除了可以将教师派送出去学习以外,还可以将企业专家“请进来”。聘请企业专家的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管理方式,增强学生的行业认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企业专家还可以通过技能竞赛、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形式直接参与课程教学,这样可以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过渡周期。

(五)构建新型互联网教学平台

随着跨境电商、数字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不仅应具有专业知识,而且应该对互联网、大数据、互联网教学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应不断进修,学习互联网、金融科技等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建设中不断针对新型互联网金融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快地了解金融经贸前沿知识。同时,高校教师还应通过学习互联网教学新模式,推进线上教育,运用MOOC、SPOC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模式,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通过线上教学、网络模拟等方式教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延伸性教育,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和空间。教师还可以将丰富的案例收集起来形成案例库,将金融案例、经贸案例结合在一起,设计成情境动画,并就金融热点和经贸形势与学生展开讨论,增强和学生的互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通过多元的教学形式,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总之,我国的外贸形势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当前课程建设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新的贸易形式主要向“互联网+贸易”、跨境电商、数字贸易“金融+贸易”等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不断学习周边学科知识,不断了解国际贸易前沿知识,培养出更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对外贸易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吕勇斌.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8(5):64-68.

[2]张敏锋.经济新常态、金融科技与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创新[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8(1):91-94.

[3]龙晓辉.跨境电商背景下国贸专业课程改革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9(22):35-36.

[4]朱婧.高职国贸专业基于课岗证赛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J].对外经贸,2019(7):146-148,151.

作者:王佳丽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