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社会体育指导与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21-05-13 10:39:37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校企合作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通过研究发现,在新时代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育人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协商一致、课程设置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协同共建基地等为主要策略,为校企合作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加强高校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并重、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设置,其校企合作程度将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伴随着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民众对体育运动价值意义的深入了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优秀人才市场需求呈逐年递增趋势。因此,探索校企合作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运动技能强、运动知识丰富、社会适应能力强的高质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是满足体育事业发展尤其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需求的重中之重。

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存在分歧

企业以获得利润为目标,引入人才后,企业更注重人才产生的效能,能带来较高的收益。但高校以育人为目标,使大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以及人格品质的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人才。企业角度,校企合作下引入的大学生,以实习的形式在企业展开工作,要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因此,企业更愿意引入一些知识技能高、实践能力强的大学生,稍加引导后即能投入工作,而不愿意投入较多的资金来建设教学场地设施,分拨部分员工组成指导教师队伍或引进师资人员等。高校角度,如果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希望企业能搭建实训平台,引进师资指导大学生实践能力。

1.2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不甚匹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群体体育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的乒乓球、80年代的排球、90年代的拓展培训、近年来的足球运动到如今的冰雪运动,群众体育的发展常受到国家的引导。然而,很多高等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并未根据市场的变化而积极调整。整理文献及调查发现,目前体育文化公司等企业,基本运营群众体育、企业体育文化建设等项目,而这些项目除了包含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常规项目外,拓展、健身健美、趣味运动、高尔夫、瑜伽等也是开展频次较高的项目。

1.3师资队伍水平有待继续提高

校企合作背景下,教师需要具备知识技能传授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在高校中,这样的教师被称之为“双师型”教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双师型”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但是,笔者访谈了多所已开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体育学院或体育系领导发现,目前高等院校对体育教师的引进,主要以知识技能为主,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察没有一定的标准,因此教师的实践能力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同时,教师入职后的培训也以提升知识技能水平提升或执教水平为主,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1.4校企实训场地设施建设需要继续完善

场地设施建设是体育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校企合作下,企业会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项目运营来构建场地设施,而高校会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设置来完善场地器材。以拓展项目为例,现在很多企业文化的建设,都会采用这种凝聚力强、重团队协作和快乐分享的项目,一些体育文化公司也会建立实训基地,建设相关的场地器材。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却因为未开设课程而没有建设场地器材,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对此类场地器材非常陌生,欠缺知识和技能,缺少有效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和实践的有效衔接。

2“一心四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发展模式探讨

2.1以育人为中心

校企合作是为培养德才兼备、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社会所需人才,即以育人为主要目的。因此,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在知识技能传递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要结合国策“立德树人”,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德育为先的社会所需人才。首先,高校要开设德育课程,并将之作为一门必修课予以考核,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作用。其次,高校开设的体育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要遵循当前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要求,除了设置运动能力、健康行为等教学目标外,更要设置切实可行、有配套评价体系的体育品德内容,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努力提高道德品质。

2.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四策略”

2.2.1培养目标协商一致高校以育人为目标,企业以利润为目标,两者目标的不一致极易造成人才培养的不完备。因此,在政府、高校、企业协同作用的机制下,统一培养目标并付诸行动是校企合作取得效果和保证质量的关键。因此,校企合作背景下,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可以采用分层实习法,即一部分知识技能高、实践能力强、体育品德高的大学生先进行实习,而一些知识技能较差、实践能力较弱、体育品德需要继续加强学习的大学生,高校在做好较好的培养后,进入第二批实习名单。依次类推。高校分批次使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既完成了高校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又考虑了企业希望获得利润的需求,从而实现高校和企业共同积极主动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2.2.2课程设置不断优化政府、高校和企业要协同合作,共同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课程进行合理设置。首先,企业指明人才需求的主要方向,高校根据企业所需人才,在政府的指导下设置专业课程,尤其是设置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企业需求的特色专业。其次,高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积极建设与企业对接的实习项目,使大学生在高校能获得一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很多企业如文旅集团,以地震后形成的风景优美、文化意义重大的南湖公园为依托,开展了多次篮球、足球、马拉松、高尔夫等竞赛活动,同时也建立了唐山市特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乐园、内部CS活动、高空项目、滑梯等,是很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高校在与其合作的过程中,要提前进行良好的沟通,以其所需人才为导向设置相匹配的专业课程。2.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下,既需要高校专业教师传递知识技能,又需要企业配备教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借鉴高校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将“双师型”教师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具体措施包括:(1)引入“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对大学生的培养既有高校的知识技能教师,又有企业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师,并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做好评价;(2)要做好高校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既要鼓励其进入名校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专业技能能力,又要鼓励其到企业中学习,提供其实践能力,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能力。2.2.4校企协同共建基地基地建设是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高校和企业及政府都要注重基地建设,既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场地设施等基础建设,也要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技术和师资力量建设。同时,高校和企业要积极沟通,就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师资水平、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达成共识,基地要按照共识的几个方面协同一致地培养大学生,做到高校和企业的步调一致。高校不仅要积极与国内高校、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也要积极与国外高校、企业建立联系,建设大学生的海外基地,实现大学生跨国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高校要根据当地企业项目开展需求,建立符合企业项目开展需求的场地设施,如火爆企业文化建设的拓展项目,高校可以积极建设一些高空、中空等项目基地,使大学生能亲身体验这些项目,从而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3结语

在新时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场地建设、教学方法等5个方面。经过研究分析,本文提出了“一心四策”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育人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协商一致、课程设置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协同共建基地为主要策略,从而为校企合作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沈云慈.基于政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0(9):37-42.

[2]吴恒润.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17):234.

[3]全海英,郭子萌.“校企合作”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机理、困境与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5):24-31,48.

[4]朱秀民,侯卫华.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校企合作办学对策的国际借鉴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8):84-90.

[5]蔡建丰,何胜保,郑兵.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角色定位与路径创新[J].文教资料,2020(21):114-116.

[6]于洋,张辉球.市场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策略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6(8):53-54.

[7]王爱丰,王正伦,王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31-32.

作者:单位:迟桂军 蔡建丰 北京体育大学 唐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