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文化自信下中职语文教学现况

2021-04-23 20:40:43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疆土辽阔,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迈进。文化自信起着重要支柱和精神引领的作用,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树立文化自信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环节。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职;语文教学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及途径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向实现“中国梦”勇往迈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文化自信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担负着将其发扬光大的责任,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己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基础。什么是文化自信呢?文化自信就是我们要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即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同时,正是因为我们对中华文化保有自信,在漫长的时光更迭中,中华民族始终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对外开放与对外交流的洪流中,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在时代的变迁中得以延续数千年而依然保持生机,并在当代成为实现复兴伟业的前进动力。通过语文教育树立文化自信,是当下非常直接有效的路径。语文教育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最基础的一个方面,既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在语文课程中,《诗经》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楚辞》深邃沉郁,感情激越;唐诗笔力雄壮,气象万千;宋词刚柔并济,大美天成……对语文教材的深入探究和语文课堂上的实践探索无疑是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二、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作为教师中的一员,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不禁有一些教学的思考,教学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呢?首先,学生对学习古诗文缺乏兴趣,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普遍感到枯燥无趣,在面对全文背诵时常常垂头丧气,愁眉苦脸,背诵时死记硬背,有的甚至不知所云,对于文章的阅读鉴赏能力薄弱,阅读量不足,对文章的理解敷于表面,只能从字面上找答案,不懂得归纳概括,久而久之,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积极性消沉,难以从自身上端正思想,克服困难,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其次,教师侧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忽略情感教育和思政渗透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我国现行教育的重要一环,可谓伴随着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涯,而由于部分思政内容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存在着学生较难把握的问题。同时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常常停留在表面的问答交流、机械的课内思考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学生常常会出现敷衍、程式化、开小差的现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待提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是实现思政课程教育引领作用最大化的根本途径,更是全面培育当今时代高品质人才的必由之路,所以始终保持高度融合并不断创新应作为持续关注的焦点[2]。教师教学中注重学生对字音字义的掌握,注重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总结,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很多有价值的文章仅仅抓住表面,忽略精髓。

三、如何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以教材为本,深入挖掘教材

中职语文选用的教材和高中必修教材一样,人教版五册教材中有很多的优秀文章和篇目,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不论是近现代小说还是散文,都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将文化自信的思想渗透给他们,让他们以祖国文化为荣,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有这样的描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通过学习,让学生们体会古人生活的常态,领略文人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在一遍遍的诵读感知中体会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在对人生的感悟中形成哲思和处事之智慧,这何尝不是建立我们学生文化自信的绝好契机呢?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在多媒体的展示中,让学生们领会字和画的魅力。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这三个事件,学生感受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不畏强暴,廉颇的忠于国家,勇于改过,这样的人物刻画生动具体,这些优秀品质已经不单单是历史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而是经过一代代的传承,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从教材入手挖掘文化自信的源泉,以教材为本让文化自信成为有源之水,让文化自信的力量源远流长。

(二)阅读国学经典,在实践活动中领会文化自信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每节课开始让学生讲一个国学经典故事,在每节课结束时学生一起做一遍古诗操,每周讲解一篇《国学经典》并完成背诵任务,每月举办一次国学诵读研读会,每学期让学生自由发挥出一期有关国学的黑板报,利用校园的广播、电视,与家庭沟通合作形成家校合作的模式,运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组织收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文化栏目,笔者在语文课的晚自习偶尔带领全班看一期文化类节目,例如《中国诗词大会》中的答题环节,把每个学生都设想成正在答题的选手,和节目中的环节一样,也形成擂主攻擂的模式,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在节目收看和答题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由此他们背诵古诗词由被动变主动,这种方式把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变为学生的日常游戏,在听、看、读、写的结合中浸润中华文化,学生看得多,听得多,自然下笔如有神,言之有物,在这样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优化导入环节,灵活教学方式

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导入,可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印象可以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导入的方式要灵活,要“因课制宜”,例如在《兰亭集序》的导入设计中可展示《兰亭集序》的摹本,引导学生从书法惊叹转到文章欣赏(图文导入);在《哈姆雷特》的导入设计中引入歌德关于《哈姆雷特》的评论(情境导入法),让学生加强对于《哈姆雷特》的了解;在《柳永词两首》的导入设计中,可以介绍作者柳永的相关知识和人生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旧知导入法)……这些方式都是提升语文教师“魅力”的有效方法,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黑板和粉笔,制作引人入胜的教学软件,打造有趣生动的微课,把40分钟的课堂变得有趣,把知识点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是每个语文教师要做的功课,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最根本的途径,为此,我们要不懈努力。

(四)其身正,不令则行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传达的思想观念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自身的素养也有很大关系。首先教师要率先对语文教学作深入的研究,多学习,多思考,锻炼自己的表达讲述能力,将语文课从“合理”变为“有趣”,把一堂课从“及格”变为“优秀”;其次,教师要具备文化自信,要对诗词歌赋真情地欣赏和赞美,对中华文化由衷地感到自豪,对民族精神发充满真诚地学习与实践,也只有这样,在语文课堂的朗读中,在写作背景的介绍中,在对作者人物的讲解中才能全情投入,声情并茂,才能富有感染力,埋下文化自信的因,结出文化传承的果,实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初心。

参考文献

[1]吴越.问道经典取精用宏——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蕴含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列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0):46-47.

[2]宋美超.协同育人视角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与创新[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0):18-19.

作者:武正清 单位:亳州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