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实体企业负债率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2021-04-22 03:30: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各个微观个体的有序运作。从微观企业着手,分析企业偿债能力与宏观金融稳定性间的关系,并从维持企业良好运营、缓解宏观金融不稳定及防范金融危机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稳定性;企业负债率;商业银行风险;资本市场稳定

宏观金融体系是一个复杂开放的演化系统,它的稳定性受无数变量和参量的影响。随着近年来“微观—宏观”范式的兴起,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微观经济体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影响。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探讨实体企业负债率与金融稳定性间的关系,为维持宏观金融稳定、化解金融危机提供新思路。

1实体经济负债率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

1.1间接融资导致实体企业负债率进而影响商业银行

企业需要通过对外筹集资金来弥补自身财富的有限性,银行的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是目前对外融资的主要方式。但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发育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且上市公司仍是稀缺资源,所以银行信贷成了企业融资最主要的手段。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为了创造价值和利润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杠杆率、销售收入等数据都可以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其中资产负债率联系着企业和企业外部环境,通过这个介质,实现了企业与银行、宏观金融系统间的危机传导。

1.2企业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重要的资金运用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发放信贷来运用资金实现其利润的,所以企业财务危机所导致的信贷风险是银行需要防范的最主要风险,银行呆账、坏账的增加会导致银行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下降,进而增大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导致宏观金融和整个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因此,企业的负债率等财务信息能很大程度上反映银行及金融体系的稳定程度。

1.3企业负债率影响金融体系脆弱性

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时,企业会为了增加经济收益采取举债经营的方式。在明斯基的理论中,市场中存在三种融资类型的公司,抵补性企业、投机性企业以及庞氏企业,当投机性和庞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的繁荣不仅使企业在短期内负债风险增加,也让银行将资金大量流入投机企业和庞氏企业,资产和负债到期日间的大量错配加剧了金融体系脆弱性,经济萧条到来了,就会出现金融危机。

1.4借款企业的道德风险可能加大商业银行风险

在现实中,已经获得贷款的企业还存在道德风险,有很多中小企业以种种方式和借口逃避银行贷款,严重影响了银行的资产质量。很多高负债企业为了摆脱财务危机,往往采取各种策略逃债、赖债或弃债,使企业陷入更深的财务危机,并将危机转嫁给银行。有相当一部分高负债的国有制企业在企业改制和债务重组时会借产权制度改革之名采取国有民营、化整为零、合资嫁接、母体裂变、金蝉脱壳以及假破产等方法,逃避和架空对银行的债务使银行信贷资金损失严重。企业偿债能力出现危机后会直接导致银行呆账、坏账增加,资产状况恶化,资金流动困难。

2实体经济负债率对资本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2.1企业债务问题可能导致资本市场连锁反应

各行业、企业之间有债务链条存在,每项财务活动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财务风险一旦发生,就非常容易扩散。风险会通过关联资金使相关企业和项目陷入困境,可能引爆多家企业的财务危机,从而造成整个行业板块股票价格的波动。扩散过程中不相关的实体经济部门间也可能发生财务风险传播,实体经济由于资本市场动荡而受到冲击,会使企业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而反映其经营恶化的不良财务信息又反作用于资本市场,可能会出现恐慌性资金退出的局面。由于资本市场的动荡,导致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之间相互产生不良影响,金融秩序出现混乱,风险不断累积和扩大。

2.2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传染性

随着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意识逐渐增强,在选择购买股票时,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发生问题,其股票价格理论上也一定会下跌。一旦财务风险的传播扩散效应使得多家企业发生突发性风险,就很有可能会对股票价格造成一定的冲击。股价发生大幅度波动时,金融市场中的部分理性投资者可能倾向于规避风险,市场行为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也会有部分投资者由以前的价值投资取向转为以赚取股票价差为目的的投机性投资,凭借经验进行投资决策,往往会对本来就已经不稳定的资本市场造成不利影响,使股票等投资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甚至扭曲,加剧资本市场波动。这种恶性循环不断加剧,使得许多有价值的企业股价反而低迷,不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对其投资,财务状况也趋于恶化。金融体系像一个加速器,外部小小的负向刺激可以在加速作用下无限放大,资产价格就是加速链条中的重要变量。财务危机引起的股市低迷使大量资金从股市撤出,企业难以在股票市场筹得资金,融资渠道转向更加单一的信贷市场。经营不善、财务亏损、股价下跌的企业资产净值下降,贷款抵押不足额,为避免此类不良信贷的产生,银行缩减信贷规模,使得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偿债能力进一步下降,资本市场更加低迷,资产价值进一步下跌,借贷者的违约率增加,造成银行贷款损失,信贷更加紧缩,资产价格的下跌和贷款损失的相互作用在资本约束的促动下进一步强化,加速了经济下行,加剧了宏观金融的不稳定。

3保持实体企业合理负债水平,维持金融稳定的政策建议

3.1提高企业全局意识,关注宏观金融发展动态

受宏观金融稳定性影响的企业杠杆率、资产负债率、企业亏损额体现了企业的长期及短期负债能力及经营状况。当金融市场处于稳定状态时,社会稳定发展,内需扩大,企业经营情况良好。金融繁荣一段时间后,银行会将资金大量流入投机企业和庞氏企业,加剧金融体系脆弱性,经济萧条到来了,就会出现金融危机,很多企业偿债能力急速下降,甚至处于财务危机状态。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关注宏观金融局势,及时调整与转变企业发展战略,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以应对复杂环境,不断增强其对外界环境应对能力的同时,通过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保持公司的良性运作与持久发展。

3.2结合宏微观手段,积极推动企业降低杠杆率

非金融产业和政府部门过高的杠杆率会使得部分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整个宏观经济潜在增长率下滑。政府要采取相关措施,切实有效地降低中国实体企业部门杠杆率。首先,提高社会资金形成和配置效率,以降低非金融部门的债务风险,可以通过留存利润、股权转让、权益融资、私募基金等市场化方式帮助企业进行资本金补充,激发民间资本市场活力,使实体企业恢复到健康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对于企业出现的高杠杆、产能过剩的现象,要通过兼并重组等市场化手段实现企业出清落后产能。其次,控制企业部门杠杆率过高。加强国有企业宏观审慎监管,建立自己的杠杆风险管理体系,为已经突破警戒线的国有企业制定不同的管控措施:对于落后产能的国有企业,通过破产重组的方式去杠杆,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及早增加股本;对于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统筹实施资产战略调整,按照国有资产职能对行业分布重新进行梳理相结合,借鉴汇金模式,坚持承担国家使命和市场化原则,进一步理清治理实践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大幅降低这些领域国有企业的杠杆率水平;对于民营企业,鼓励开拓直接融资、股权融资等融资渠道,降低企业间接融资比率。微观操作上,企业要完善管理体制,审慎经营,精细管理,降低风险偏好,分析现金流现状,保持企业部门的整体债务增量在合理范围。在公共服务、国家安全以及自然垄断行业等关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进一步加快国有资本的集中,降低杠杆率,形成一批拥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优势企业。

3.3关注企业债务信息,建立金融危机的预测防御机制

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推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可知,非金融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产权比率、营业利润及负债在不同的滞后阶数上影响了我国宏观金融稳定情况。当市场中非金融企业资产流动性下降,不良资产增加,偿债能力不足时,企业的财务危机会致使银企关系恶化,商业银行的呆账、坏账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会传导至中央银行,增大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导致金融和整个社会经济的不稳定。相反,各行业产业的良性经营发展,有利于宏观金融市场的繁荣稳定。基于此,各专家学者在研究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现状、对未来金融风险进行预测评估时,应当参考、研究企业各项财务信息指数,尤其是偿债能力的变动情况,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测度、预警和防控。同时,这也对企业的自身素质及信息透明度提出了要求。目前企业在财务信息公开和披露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财务信息存在作假情况,所披露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关联性较差,财务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不科学、不完善。有关部门要根据经济发展特点,不断地调整会计科目及核算方式,使企业的经营情况、偿债能力能够客观完整地被反应;财务信息披露的形式应多渠道、多元化,以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相关从业人员,要对财务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高效处理,及时传送财务信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价值,使投资者更好更快地进行投资,政府也能通过相关信息进行金融脆弱情况的预判,以此有效地粗测和防范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黄志龙.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杠杆率的差异及政策建议[J].国际金融,2013(1):51-53.

[2]何志强,吴宗书,丁攀.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杠杆决定因素研究[J].海南金融,2017(1):18-25.

[3]马俊炯.非金融企业杠杆率攀升的成因分析[J].中国国情国力,2017(6):26-29.

[4]郑蕾.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与金融风险关系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8(2):40-46.

[5]徐云松.中国企业债务率的表现特征、原因与对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8(4):13-19.

作者:刘亭妍 滑冬玲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