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人工智能参与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2021-01-08 02:00: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AI)逐渐在各个领域展开应用,其创新成果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中国诗词大会》作为近年来的热播节目引起广泛关注,将人工智能推向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合的新方向。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结合,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播形式,还改变了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认知,能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人工智能;传统文化;《中国诗词大会》

近年来,人工智能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在“阿尔法狗”战胜柯洁、才女陈更作诗输给AI等事件发生后,让人们见识了人工智能的强大能力。《中国诗词大会》作为近年来热播的传统文化传承节目,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在第五季播出后,《AI入驻,你发现了吗?》一文介绍了官方公众号“诗词日历”与“AI飞花”等新功能,当天便收到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反馈。人工智能在传统文化传承中会发挥怎样的作用、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AI能否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等问题引发讨论。

人工智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

1.创新传播形式。传统文化在今天所遭遇的压力并不是文化本身,而是传播形式上的困境。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发展环境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激发现代大众的参与感,这不仅要依靠传统媒体的转型支持,还需要新技术的参与和合理应用。唐诗宋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诗词大会》选手“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表现也带动了国学热,越来越多的人在观看节目后去学习诗词文化。传统诗词学习主要依靠书籍,原本灵动的诗词变成死记硬背,且这样的学习易受时空的限制。人工智能使文化的表现形式更灵活、生动、立体,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2.提升学习效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系统学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多数人难以沉下心去学习。以诗词文化为例,诗词不仅属于诗词爱好者,还属于家庭、学校教育,帮助人们拓展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但由于忙于学业、事业,更多人选择用零散时间观看文化类电视节目和进行网络学习。《中国诗词大会》公众号推出的“AI飞花”功能,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用移动设备学习,还可以体验比拼的乐趣,较之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能提升用户的学习效率,实现传统文化继承大众化。3.丰富认知体验人工智能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丰富了人们的认知和体验,提升用户“体验感”,激发用户学习兴趣。《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观众通过人工智能互动答题,错题将收到及时的解答,还能对文化知识进行补充,这个过程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效率,弥补了传统单向传播的不足。同时,人工智能将内容生产过程变成了双向互动的形式,改变传统繁复的内容生产模式,内容生产由人机共同运作,资源丰富,更新快捷,使用方便,精准度较高。人工智能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挑战1.内容把控其一,内容的准确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传承准确的内容,更需要传承文化的精神内涵。人工智能学习能力依靠大数据,而大数据内容良莠不齐,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受到影响。例如,青少年在利用“AI飞花”学习诗词时,如果记忆了错误的诗句和解释,将会给日后的学习造成影响。人工智能参与传统文化传承是一个创新突破,但仍需要人工进行内容审核。其二,内容的价值体现。优质内容是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高效传播的前提。人工智能在生产内容前,会依据用户喜好及使用习惯进行分析,从这一角度看,用户也参与了叙事内容的生成。但人工智能毕竟不能完全代替人工,通过计算机随机组合的内容,不一定能完全体现原文的精神思想和价值观。2.技术应用其一,智能参与。在人们有需求的时候提供最有用的内容,才是有效的传播。现今,人工智能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仍存在精准度方面的缺陷,具体体现为“答非所问”,这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是一大缺陷。同时,人工智能辅助学习传统文化还不能满足“个性化”需要,难以达到“智能”的受众体验。目前的人工智能停留在“应用”层面,还没有真正做到“参与”。其二,智能互动。《中国诗词大会》用人工智能参与诗词传承是一大创新,但形式仍趋于“模板化”“套路化”。娱乐式学习方法使受众获得了愉悦的使用体验,但在“人机互动”方面还有待提升。人工智能还需要技术升级,让文化传承有温度、有思想。3.质量监管。其一,内容监管。人工智能基于大数据不断学习更新生产内容,但机器运算难以进行质量筛查,仍需人工辅助。对于传统文化传播,能否引领正确方向、传递正能量、把握价值观念尤为重要。人工智能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需要做到“锦上添花”,将精华和核心价值观传承下去。其二,应用监管。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新技术,在各个领域逐渐展开应用,但对于文化产业来说,仍需加强监管,不能将新技术变成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不能被随意利用。新技术的应用要落到实处,才能助力文化事业的发展。

人工智能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发展方向

1.精准化。其一,内容与价值观精准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以诗词文化为例,经典诗词就像一颗颗明珠,关键在于如何通过传承将其串联成艺术品,传承过程中内容准确是第一位的。人工智能的参与充当了教师的角色,必须把握内容、把握主题、把握方向,不能断章取义,不能歪曲原文内涵,要尽可能地结合多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将内容生动展示出来,将文化价值观准确传递给受众。其二,推送与传播精准化。《中国诗词大会》利用电视媒体新颖的节目创意,激发了广大观众学习诗词文化的热情,节目播出后推出人工智能小程序辅助学习,是极具创新的传播方式。由于受众在受教育程度、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传播内容不能完全相同,而应进行差异化传播。人工智能扮演传播者角色时,应利用大数据全面分析受众的需求,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传播。2.智能化。其一,智能学习。人工智能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可以利用技术将传统文化内容更直观、更生动地呈现出来,让用户在技术辅助下学习和理解文化内涵。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与其他相关技术融合,共同促进传统文化传播,人机交互的温情高效是其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要基于现有数据升级,加强与使用者“温情”互动,丰富用户的认知体验。其二,智能传播。人工智能可以在不同的媒体合理利用,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电视节目可以增添新的环节,如选手与人工智能同台竞技答题、人工智能出题、人工智能分析等,让人工智能参与传统文化传承更直接更立体。其三,智能互动。人工智能应该从目前的感知能力向理解决策能力发展,除了要加强深度学习,还要提升计算与推理能力,才能更好地生成精彩的故事作品。未来人工智能要更加深入了解个体使用者,不断调整,寻找合适文化的传播形式,让互动更智能,传播更直接。3.生活化。其一,年轻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难题是年轻群体的思想观念,多数青少年不愿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中国诗词大会》将诗词文化带入青年人的视野,对传统文化传承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人工智能的出现让传统文化“现代化”,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工智能在未来发展中,应以青年为主要受众群体,让内容和传播适合年轻人的特点。其二,个性化。个性化是新媒体传播的一大优势,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个性化是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精准”是“高效”的前提,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然.传统文化需要创新传播模式[N].西江日报,2017-03-22.

[2]耿玉芳.人工智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应用研究[J].出版广角,2019(11).

[3]舒坤尧.人工智能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中的作用[J].人民论坛,2019(28).

[4]胡萱尹.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9(02).

[5]孟达,周建新.社会参与视角下人工智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遇与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6).

[6]腾讯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行动抓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李沛涵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