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与战略

2020-01-21 14:15: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在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下,中国长三角地区面临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和外部需求的减弱,其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产业转移的进程加快,给安徽等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机遇。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作为距离东部省份最近的区域之一,连接东中西部的地带,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皖江城市带的批准不仅能促进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实现中部崛起的新突破,还有利于缩小区域的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一、安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和外部机遇

(一)政府的意愿

政府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对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徽省一直都在积极加入长三角经济圈,争取参与泛长三角的分工和合作。1990年7月,安徽做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决策,成为全国第一个响应浦东开发的省份。200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安徽省代表团提出了《关于将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确定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建议》。2008年5月,安徽省政协举办了“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论坛”。2008年10月,安徽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请示》。国务院批准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无疑给安徽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二)区位优势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东与经济发达的苏、浙、沪三省相邻,西与辽阔的鄂、豫相接,北与资源丰富的山东相连,是沿海地区向西部过度的中间地带。安徽地跨长江、淮河、钱塘江三大流域,境内有陇海线、京沪、京九等多条铁路。水运方面,安徽目前内河运力居全国前列。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达2849公里。合宁、合武、铜九线3条区域性大“动脉”相继落成,形成“123”的态势,合肥至南京1小时,至武汉2小时,至上海3小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00公里,居全国12位。合肥机场已于北京、上海等42个大中城市直航。

(三)土地、劳动力优势

安徽土地资源丰富,土地价格远远低于长三角地区的土地价格。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2010年安徽总人口为59500510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富余劳动力众多。2009年安徽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9658元,而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736元。而长三角地区的年平均工资都要大大超过全国的平均工资,安徽的劳动力有成本优势。

(四)自然资源、环境的优势

安徽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2010年底全省发现的矿种为158种(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22种。此外安徽的非金属矿产明矾石、石灰石与煤、铁、铜构成安徽的五大矿产优势。近年来的“皖煤东运”、“皖电东送”是长三角地区的原煤、电力供应的有效保障。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安徽作为长三角的能源供应与原材料供应和安徽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全省的生态环境、水坏境等方面的环境质量良好。2010年底已经建成自然保护区38个。2010年安徽监测的17个城市中,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3.4%。

(五)农业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

安徽是农业大省,具有各具特色的地方农产品、农产品的产量大的特点。安徽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供应及畜牧水产养殖基地,是全国7个商品粮调出省之一。安徽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多元。人类文明进程中,安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流派,其中最深远的就有徽州文化和“桐城派”。黄梅戏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安徽自然风光旖旎,人文景观荟萃,旅游资源丰富。安徽省共有A级景区246家,其中4A级景区51家,5A级景区2家。安徽与长三角相近,安徽以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首选旅游地。

(六)教育资源丰富

2010年安徽有普通高校100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8个,科研机构2078个。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9个,省级实验室92个,部属实验室35个。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为安徽的发展提供了科研支持和人才的支撑。

(七)市场优势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转型迫的步伐加快,由原来的外向经济驱动转向外向需求和国内需求双轮驱动,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占领市场,扩大市场是企业跨地区投资的目的。安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迅速,全年全省生产总值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10年gDp达12263.4亿元,创历史新高。发展中的安徽,市场前景广阔。安徽与鲁、苏、浙、赣、鄂、湘六省相接壤,以安徽为中心,向周边省份涵盖土地面积约为10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领土面积的11%,以安徽为跳板更容易打开中西部市场。总之,对安徽投资实际上也是打开中西部市场的有效手段,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

(八)工业体系健全,聚群发展的产业优势

2010年4月安徽有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有86个省级开发区,拥有较健全的工业体系。规模工业涉及国民经济40大类中38个行业大类,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类产品。有以合肥、芜湖、马鞍山等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以沿江石化和精细化工、沿淮煤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集群,沿江金属材料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合肥、芜湖、滁州等为主的家电产业集群,以安庆、淮北、铜陵、阜阳等为主的服装产业集群,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中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等。安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集聚力不断提高,是全省的主导产业。安徽的工业体系健全,产业集聚明显,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

二、安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对策

安徽如何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参与泛长三区域分工合作中获得先机,这对于安徽的整个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安徽省政府、企业、商会行业协会等方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宏观方面:政府

1、政府转变观念,深化体制改革,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安徽要适应市场经济、全球化,要求转变观念,增强竞争、开放、效率等观念。打破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打破官本位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政府服务型的观念。深化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的职能。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政府要提供制度环境,即提供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政府提高其行政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对于转移的产业要给予一定政策上优惠,如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疏通金融体系。加快诚信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有力保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完善园区配套,培育集群。对于安徽的整个区域,尤其对皖江城市带的发展要制定统一的产业规划,准确定位产业的发展重点,提高配套协作能力,使之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以产业链来“选商选资”。在承接的同时要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走集约化的道路。完善园区的配套,优化城市的布局,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积极培育产业集群,推进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高起点、高水平的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体系完整和品牌效应强的产业集群。

3、政府构建合作平台,促进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政府取消政策差别和市场的保护,构建合作平台,实现双赢。加快与长三角共享的信息的通道建设,建立联合长三角地区的信息互联网络,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的信息共享。政府要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宽领域的区域合作,完善合作机制,如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政府合作共办工业园,促进产业的转移。构建相互开放市场,统一技术标准,相互承认各类技术资格证书,推进资本和金融服务一体化,旅游营销一体化发展,促进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

4、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创新性企业家队伍建设,推动人才的交流和合作,完善人才培养、使用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以优惠的政策、丰厚的待遇,营造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为安徽跨越式的发展做贡献。

(二)微观方面:企业

企业作为市场的微观主体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要学会在竞争中生存,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方面培养,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的必备条件。加大前期的研发投入,开发新的产品使企业抢占市场制高点,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要发展,技术是关键,技术要进步,人才是关键。企业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建立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另一方面要有人才的激励方式。人才计划的实施,让企业的研发工作注入了活力,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完善企业的信息化。信息化是获取市场信息、增强销售能力和加强内部管理有效途径之一。企业信息化的有利于发现更多的客户,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规模,购买或者研发管理软件,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上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推广及宣传产品,与固定合作伙伴建立网络联系。

3、以发展差异化产品为战略,错位承接。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中,实行产业的错位发展,产品的差异化战略。如果安徽的企业与长三角地区企业生产产品相同,安徽的企业必将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产业高端已在长三角了。在承接转移过程中,安徽的企业需要正确定位,发展差异化产品的战略,提高自己在激烈竞争中的地位,占领市场。

(三)中观方面:行业协会商会

商会主要是以亲缘、地缘或者宗族组织在一起的组织形态,具有浓重的地域色彩和习俗色彩如徽商商会。行业协会是同一行业的企业法人、相关的事业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自愿组成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团体,是联系企业与政府的桥梁、纽带,在行业内企业间发挥服务、自律、协调、监督的作用。行业协会、商会推动企业的合作,提高企业的集聚度,实现集群发展。

1、完善商会、行业协会的服务体系。商会、行业协会是政府的帮手,是政府工作的支持者,它服务于政府,服务于企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中介作用,它们扮演着“服务”的角色。一个好的商会、行业协会必然要完善其服务体系,不仅要完善行业的信息库,而且要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

2、提高行业协会的人员素质建设。商会、行业协会要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人才是关键。行业协会要有自己的专家人才库,协会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建设,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和专业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