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机械专业3+4本贯通培养课程体系探讨

2022-03-04 10:38:47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关系着贯通培养的质量,是贯通培养的核心工作之一。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中职+本科”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为例,阐述了贯通培养以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定位,指出了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统一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和持续改进等原则,提出了通过毕业目标分解来建设课程体系的方法,明确了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做好课程衔接,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贯通”,并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职本科;贯通培养;课程体系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交汇时期,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1]。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正在加速调整,我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这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存在应用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肩负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任。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为主,注重通识课程教育和专业理论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生产、研发、设计和管理等工作;中职和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注重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一线生产和管理工作[3-4]。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和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各类技术性岗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我国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工匠精神,以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5]。因此,进行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贯通培养模式,发挥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优势和普通本科教育学科知识结构培养的优势,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贯通培养,是适应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6]。

1贯通培养专业定位

贯通培养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建设,而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明确专业定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机械专业)“3+4”贯通培养是“中职+本科”的培养模式,以应用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学生在经过三年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进行四年本科教育,培养其掌握机械学科基础理论、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成为机械行业生产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同时支持学生升学、创业、留学等毕业选择。本专业以培养“技能+素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学生在中职阶段突出职业技能训练,本科阶段强化专业理论学习;中职阶段与本科阶段课程贯通融合,使学生既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又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符合机械行业生产和管理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课程体系建设要始终把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

2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2.1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课程体系建设是中职本科贯通培养的核心工作之一。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原本相互独立,在实现贯通培养后,中职与本科要从相对独立走向相互统一,避免只进行形式上的“贯通”。如果对中职和本科阶段各自独立设课,则会导致有些课程授课内容重复或缺失,中职阶段培养方案与普通中职专业无实质差异,本科阶段培养方案也与普通本科专业相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贯通”,需要中职和本科院校之间相互协调,进行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提高课程衔接水平。课程体系建设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统一的培养目标。该专业以适应机械行业生产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课程建设要以这一目标为导向,侧重对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7]。二是因材施教。课程体系建设要考虑学生在不同学段理解能力的差异,考虑理论和技能水平的变化,尊重教育和成长规律,科学设置课程。三是持续改进[8]。定期跟踪在校生学习效果,对比不同年级贯通培养学生的学习差异,适度调整课程大纲和教学方法;定期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根据毕业生反馈信息和企业评价,了解毕业生培养质量,及时修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2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内容包括理论课程设置、实践课程设置、课程衔接、课程目标与考核设计等内容。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存在的客观差异,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充分考虑中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既要有所侧重,又要相互协调,既要发挥各自优势,又要弥补各自不足,做到中职和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既相对“分离”而培养目标又相互“统一”[9]。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技能操作,通过技能训练熟练掌握常见零件的切削加工方法,建立职业观念,培养一定的职业能力;同时,在中职阶段学习数学、英语、物理等文化基础课程,利于本科阶段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本科阶段除了注重专业理论课程学习,还要针对专业定位的培养目标需要,增加专业实践课程训练,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所有课程均应设置合适的考核目标,并建立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综合评价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2.3课程体系建设方法

按贯通培养对照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目标可分解为知识素养目标和技能目标两大类,其中技能目标又可分解为实际操作技能、使用现代工具、设计开发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等5个小目标。在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编写、考核方式和考核目标制订时,应以毕业目标为中心,使每一门课程的考核目标都至少支撑1个毕业目标要求。图1为5个技能目标与对应课程的情况,其中带“*”的为支撑2个及以上技能目标的课程。例如,机械原理课程的考核目标可设置为2个:一为掌握常见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及设计方法;二为掌握机构和机器的组成、运动和动力等理论问题分析的方法;第一个目标对应设计开发能力,第二个目标对应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2.4课程衔接

课程衔接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衔接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中职与本科课程衔接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大纲衔接、理论课衔接和技能实践课衔接等。课程衔接要做好整体规划,明确细化每一门课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避免重复设课或教学内容重复。例如,第一,中职阶段开设了机械制图课程,本科阶段原本不应重复设课,但考虑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在中职阶段的理解能力和中职技能课识图的实际需要等因素,将中职阶段的机械制图的课程大纲进行了调整,中职阶段注重对读图和绘制简单零件图能力的培养,本科阶段则注重对绘图特别是绘制复杂装配图能力的培养。第二,中职阶段课程设置突出数学、英语、物理等理论课程的基础性地位,通过增加学时、优化师资、提高考核标准等方式保证学生中职阶段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第三,要充分考虑学生在中职阶段所掌握的操作技能,在本科阶段增加实践环节,强化技能训练。本专业分别进行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的衔接,如表1所示。

3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建议

贯通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围绕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中职+本科”为整体进行顶层整体设计规划,实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素养技能要求。课程整体规划要做到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积累的转变,要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考虑学生在不同年龄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充分考虑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上的差异,充分利用中职学校和本科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潜能,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10]。课程体系建设要做好课程衔接。第一,在围绕统一的培养目标要求进行课程规划时,要明确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第二,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学习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实践技能课程,做好能力培养的衔接。第三,要建立职业资格证书衔接、灵活弹性的学制和学分管理机制等[11]。中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应加强协调,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在培养实践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在各自培养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新状况时要及时沟通,以使课程体系更好地服务贯通培养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结语

“3+4”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围绕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坚持统一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和持续改进原则,通过分解毕业能力目标来分段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明确课程目标和考核方式,做好课程衔接,提高贯通水平。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做好顶层规划,提高课程衔接水平。建立对口院校间定期沟通机制,跟踪学生学习动态,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内容,切实提高贯通培养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学华.“3+4”中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临沂大学学报,2016,38(5):129-134.

[2]魏效玲,赵霞,赵强,等."3+4"中职本科分段贯通培养机制专业衔接课程体系建设[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2):100-102.

[3]刘猛.多维视角下的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98-101.

[4]杨宏.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5]王成荣,龙洋.对高端职业人才贯通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31(6):16-20.

[6]陈立静,赵冬梅,尹四倍.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0(1):56-58.

[7]汪雪蔚.“3+4”中本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4):50-55.

[8]韩立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持续改进机制方法探索和实践[J].高教学刊,2020(11):84-87.

[9]王文凯,彭换新.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衔接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6(3):25-27.

[10]姜义林,白坤海.构建“贯通培养”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9):28-31.

[11]戴汉冬.职业教育“中本贯通”课程衔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作者:董强 张洪丽 刘爱华 江长爱 赵波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工程机械学院 济南市历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