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优化策略

2022-03-04 12:55: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初中是学生接触历史学科的初级阶段,该学科中有很多引领学生认识人类起源及社会发展的内容,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解释以及历史价值观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给予全面的辅助,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来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案,继而实现历史学科教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的核心目标,这对教学的创新亦是一种有效手段。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其日后发展奠定基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竭力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创设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率。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能培养其终身发展的能力和优秀品格,亦是当下社会对人才的关键要求。核心素养主要包含知识、技能、情感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初中历史涵盖了诸多人文素养,是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品质及关键能力的重要课程,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该学科特点,积极创新自身教学方式,强调对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基于核心素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于当下的教育环境,但是由于传统理念的影响颇深,依然有部分教师沿袭以往的教育理念。尤其表现在将学生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继而采取偏向对理论知识及解题技巧讲解的授课模式,而这就使学生习惯于“机械式”学习,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内涵。这样的授课理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制约了他们历史思维的发展,使他们无法产生情感上的体会,且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背而驰,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

(二)忽略学生主体

我国教育在革新发展之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逐渐趋于多元化,不再提倡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提出了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要求,强调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没有意识到该理念的内涵,还未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创新自身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间,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师生互动性不强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目前来看,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具有了这种意识,但实际操作往往效果不佳。比如,启发式教学,存在“启而不发”的问题,问题教学存在“满堂问”的现象,讨论、合作流于形式,等等。教师不能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不能走进学生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探究性的学习气氛没有形成,师生互动性不强,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变得枯燥死板。

二、培养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路径探索

(一)立足兴趣,激发学生主动了解

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及能力,想要有效实施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学生应当具备端正的学习态度,才能有效学习历史课程,才能不断激发探索欲望进而获取知识。故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首要任务,以此调动他们的自主性,转变以往的被动式学习状态。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部分内容,这对刚接触历史知识的初中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无疑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为了避免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史内容,引入相关的历史故事,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华夏之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涿鹿之战”的故事,并应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影视片段,以供他们深入了解。通过该方式,教师不仅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而且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构建知识体系,奠定核心素养培养基础

初中历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课程,亦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引导,为其打下扎实的历史文化基础,帮助其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讲解《工业化的起步》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此内容进行思考,以此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如“什么是一五计划?”“当时的中国还处于落后状态,如何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呢”“如何看待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绩?”……教师以一系列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逐层分析工业化起步的重点内容,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一五计划”的实施效果及作用,从而明晰我国开始改变落后状态的重要举措,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开端。在此基础上有效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其进一步发现历史知识间的关系,从而逐渐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分层教学,提升教学成效

教师想要落实核心素养,必然要以学生为主体,并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需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分层教学,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并拥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和接受能力,将学生进行分层,即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并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同时给予分层化的教学指导和评价。如要求优等生结合课本内容,自主完成对曹操和诸葛亮等主要人物的评价,并让他们说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看法;要求中等生掌握“黄巾起义”等重要事件,并记忆其相关年份和结果;对后进生便要求他们了解三国分别指魏蜀吴,以及对相关内容进行记忆。分层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不同学习目标中实现自我学习价值,且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不断突破自我,逐渐提高自信心,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强化能力,聚焦核心素养中心

教育并非只是为了传授学生书本知识,更多的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拥有终身发展的品格和能力。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强化训练,提高他们的独立探究能力,促使其能灵活运用所学,进而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针对历史课程,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及总结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在讲课时,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这些能力,继而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讲解《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及相应的图片或文字介绍,以此让学生自行获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特意观察一些细节,如通过“民族政权并立是什么意思?”或“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是谁?”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与分析,继而促使其从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中获得答案。这种方式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强化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贯穿思维训练,促进核心素养的质变

思维训练在核心素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促进其在学习中提高历史核心素养,引导其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探索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贯穿思维训练,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讲解《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学生对课本内容有大体了解,教师再进行引导和讲解,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印象。此时,教师可以给出关于中国外交的相关资料,并让学生站在中国外交史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外交史,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层面,而且能强化他们的学习思维,促进其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结合初中生的学习需求及特点,制订与其发展相适宜的教学方案,并充分重视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锻炼他们历史思维和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实施分层教学,从给予不同层次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作者:安然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日照高新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