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建筑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特点分析

2022-02-23 12:20: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1引言

“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计算机科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NicholasNegroponte)首次提出,虽然与媒介融合有一字之差,但立意、内涵却完全不同。按照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DeSolaPoo)的观点,所谓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也就是说,一种媒介拥有多种功能。而按照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观点,“媒体融合”是媒体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从而使稀缺的媒体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也就是一个传媒集团拥有多个媒介平台,以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作业模式,有效结合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及广播电视媒体,与互联网介质新媒体的传播通道,实现资源共享和集中处理,再以不同的平台进行传播。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各种媒介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融合发展模式。这种全媒体平台的传播形态,受众群体更广,也更满足了用户个性化需求。对建筑行业来说,随着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作为展示业内最新学术研究和工程技术成果的窗口平台,建筑学术期刊在学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在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学术期刊的传播形态越发丰富,出版方式已不再局限于纸媒,而是呈现期刊+互联网的多平台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融合发展方向。本文即主要结合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特点与现状,重点分析建筑学术期刊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型发展之路。

2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特点

在数字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新一代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媒体融合已具有多维视角,不仅是包括媒体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体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媒体之间的技术逐渐模糊,同时也日渐促成了传统纸媒转向新型媒体产业的发展之路。具体来说,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2.1技术化与全能化

无传播不技术,无技术不传播。技术赋能成为新媒体建设的核心推手。正是基于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全方位应用,传统媒体界限逐渐模糊,新兴媒体形态层出不穷,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网站、独立开发的App等,都有赖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在这些新兴媒体的浪潮下,许多传统学术期刊开始尝试新媒体运营,同时继续兼顾纸媒出版,传播内容互有渗透与借鉴,传播方式呈现多元化,从而使整个媒体产业呈现全能化。

2.2集约化与全民化

媒体融合改变了媒体的生产、传播及消费方式,尤其是对生产方式的改变,可以说是具有颠覆性的。以新旧媒体融合下的建筑专业学术期刊来说,与传统纸媒出版发行方式相比,多种媒体联合运作下的科技内容传播具有更多渠道和更多的形态,例如,同一技术专家的采访可以通过一次内容集约化生产,同时在纸媒出版、在微信公众号及网站等平台发布。此外,新兴媒体的出现,让普通公民也获得了参与发声和传播的能力,很多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开始自媒体运营,自发参与行业信息的生产与传播。

2.3融合与跨界

从融合主体来看,媒体融合主要存在同业间、跨媒体、全媒体、跨行业融合这四种形态,既包括了内容融合、渠道融合,也有媒体产业与信息产业间的跨行业融合。其中,学术期刊的内容融合多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物理形态的融合,渠道融合则是依赖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背景,经过内容整合可以同时进入网络平台及移动终端平台,也可以结合活动公司,开放线上与线下定期讲座与论坛,打破地域界限及媒体界限,打造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的传媒产业发展。

3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现状

3.1学术期刊媒体一体化成为趋势

从我国传媒行业发展来看,最初以单一媒体平台居多,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随后则以横向联合(如报纸、杂志等多种传媒平台联合)和纵向联合(如报刊与广告、印刷等机构联合联合)为主,近期则以混合交叉式(传媒产业及相关产业与非相关产业联合)为发展趋向。因此,应当看到,传统媒体走向多媒体一体化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及发展轨迹的必然结果。尤其在学术期刊领域,因为是专业媒体,受众群体多是相关专业领域的从业者,相比大众媒体,受众人数相对较少,而通过媒体融合发展,利用多元化、一体化传播实现优势互补,将极大提升学术期刊的品牌影响力,为学术期刊发展开拓新机遇。

3.2专业学术媒体平台多样化共存

为应对新时代媒体发展需求,传统媒体积极求变,借助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网站、微博等平台开通各种专业学术媒体账号,独立开发网站、App等,生产内容从文字、图片、H5、视频的简单叠加到“中央厨房”、手机客户端、云平台等媒体融合核心产品,使得传播形态呈现社群化、传播内容趋向个性化。以建筑专业学术期刊为例,《建筑技艺》杂志社作为传统期刊出版机构,利用专业优势和互联网背景,逐渐开放了“建筑技艺杂志”微信公众号、“AT资讯站”微信服务号、“建筑技艺杂志”微信视频号、“《建筑技艺》杂志”抖音号、“建筑技艺·云学堂”网页、“建科”App等媒体平台,推出了各种专题文章、在线访谈、互动沙龙、视频直播、建筑赏析等内容产品,这样多样化平台的联动运营,受到了行业人员及业余“发烧友”的一致好评。

4建筑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战略转型

4.1传统学术期刊媒体面临多方面变化

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各种新兴媒体开始涌现并迅速抢占市场,媒体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媒体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媒体的生态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包括内容生产、运营机制、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变化。其中,在内容生产方面,基于互联网媒介环境和技术发展的激烈竞争,如建筑行业学术期刊,无论是从生产流程还是从栏目策划执行方面,都开始偏重呈现文字、图文、图表、视频、直播等多端化、社区化、多元化变革。此外,在运营机制、市场营销方面,“互联网+”的运营及营销变化也为多元经营、衍生产品开发等传统广告之外的市场布局提供了有效指引;在企业管理尤其是人才管理方面,基于互联网媒介环境,除业务型人才外,更需要拥有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这也促进了诸如建筑行业学术期刊等一批专业传媒机构的制度、组织架构及运营管理变革等。

4.2传媒机构新旧业务的深度融合与流程再造

在媒体融合时代,如果只是单独再增设一个新媒体业务部门,且与传统业务部门各自为政,仍不能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只有通过各方合作,自上而下进行彻底的组织机构与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优化采编与运营流程,着重采编流程的一体化、采编与运营一体化,才能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从而产生品牌叠加放大效应。在采编流程方面,融合型学术期刊可以通过采编团队的整合、技术设备的改造以及信息渠道的分销等机制变革形成工作合力,即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打破传统学术期刊时效性不强、互动性不足等瓶颈。以纸媒上刊登的一篇学术论文为例,同一内容可以同时在纸媒和新媒体平台进行不同格式的生成,进行线上及线下的多线传播、广泛覆盖。在产品与内容运营方面,针对媒体用户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的时间碎片化、使用需求个性化、使用场景移动化等特点,产品不再是单一的文章、视频、图片概念,可以是集图片、文字、视频、直播外链接于一体的多元化优质内容。目前开设微信公众号(服务号)、微博号、头条号等的新媒体机构非常多,在融媒体背景下如何统一产品和内容的管理运营也成为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从相互碰撞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只停留在内容价值或者传播渠道上,而是要遵从“渠道和内容皆为王”的原则,同时要注意实现多个媒体平台用户的数据反哺。

4.3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建设中考评体系待完善

媒体融合建设需要完善考核和评价体系,形成激励机制保障。唯有建立健全和完善合理、科学的考评体系和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融媒体产品生产制作转型,不断推动媒体人员全面提高策划和制作融媒体产品的能力。目前,媒体融合相关的考核机制不健全,考评体系不完善,有待建立适应和推动融媒体发展的科学的评价标准和依据。很多媒体以点击量等指标为主进行考评。这种标准既不准确,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例如,在建筑行业专业媒体平台的内容传播上,往往事件性新闻的吸引力比之技术类内容较低,相对的浏览量和传播量也会有所偏重。因此,在考核考评方面,需要解决考核之中所面临的平衡性、激励性、统一标准等问题。

4.4传统学术期刊媒体从业人员需“换脑”

在人才的构成上,传统媒体以采编团队为主,但融媒体环境下,采编团队则要由具有全媒体思维、拥有开放性视野的全媒体记者组成,这类具备“一专多能一尖”水平的融媒体记者是媒体转型的关键。若要成功转型,首先传统媒体从业者需要进行“换脑”,以全媒体的思维构架整个行业结构,不仅可以针对不同人群进行采写、编辑,还能利用多种新媒体设备和平台进行内容发布,以适应多样化媒体的需要,同时注重与用户的互动交流,打造编辑-作者-读者三者对话的学术社群,特别是把输出的内容作为与用户的联系点,而不是将其作为产品“终端”,因此,学术期刊从业者要在以“内容”为核心的传播架构上添加“社交”要素。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通过《建筑技艺》《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等建筑行业学术期刊建立的读者用户大数据,陆续组建了多个互动交流群,积极以社群的方式,为用户提供知识资源、在线阅读、学术交流等知识服务,构建以学术期刊为平台的学术共同体,以更有利的用户“黏性”赋能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智能化、精准化、即时性、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