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职业能力导向课程建设研究

2022-02-06 21:40: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以供热工程为例,进行基于职业导向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优化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实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预期目标,为学生快速融入职业岗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供热工程

一、引言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1],明确了结合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建设课程的思路。“职教20条”指出:专业设置要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对接[2]。可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完成学生到职业人员的角色转变,是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努力的方向。职业能力导向课程是以获得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知识、技术、技能的整合,确定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的逻辑,以问题情境和项目化结构规划设计课程,实现学生对职业范围内岗位要求需要具备的专业技术技能、职业基本素养和创造性思维等的学习与掌握[3]。供热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室内供暖工程、集中供热系统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能力。本文对供热工程课程进行了基于职业导向的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培养适应供热行业发展需求,具有较强岗位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课程基本情况介绍

供热工程主要面向我校给排水和建环两个专业的学生,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以及企业的能力需要,提出水暖融合的理念。供热工程是水暖融合课程群中重要的一门课程。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重点介绍室内供暖系统、集中供热系统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理论学习引领学生认识供热工程,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以及运行调节的方法,了解供热工程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技术发展手段,储备供热工程的基本知识,最终完成供热系统的初步设计。根据供热工程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要求,课程组教师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中心,构建“供热工程实践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包括认识实习(第2学期)、课程设计(第5学期)、专业实习(第7学期)和毕业设计(第8学期)和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第1~8学期)。在以往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学生更多的是以数学思维习惯来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工程训练,所以学生毕业后很难快速融入职业岗位中。为了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供热工程开展了职业能力导向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三、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对多家企业进行岗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就业岗位有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安装、工程施工管理、工程造价、工程监理、设备运行维护、营销等。将其进行归纳,可以分为设计类、施工管理类、运行营销类。要求从业者具有专业一般设计能力、专业图纸的绘制和识读能力、施工安装和组织管理能力、系统调试和验收能力等岗位核心能力,职业岗位及能力分析如表1所示。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具备获取新知识、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供热工程作为水暖融合课程群中的核心课程,很多知识在多个岗位都有应用到,在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的改革,注重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四、基于职业导向的供热工程课程建设实施

课程建设初期,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不匹配;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匹配等。通过对历届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的研究,课程组提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改革思想,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了大胆的调整,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目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一)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是一门课程的“总纲领”,是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上层建筑”,是进行教学实践的“指挥棒”[4]。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从预期学习成果出发进行逆向思维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如表2所示。

(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设计时,注重课程之间的融合性和整体性。一方面打破原有课程间内容重复的壁垒,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前导和后续课程进行有效衔接,做好知识点的分配和讲解顺序。另一方面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实践项目为载体建立多个教学情境开展教学。在供热工程这门课程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供热工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计算分析的能力。掌握供热系统的形式及运行的原理,为后续的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建筑设备安装、建筑设备概预算、暖通空调运行管理等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本课程以职业分析为前提,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实践载体,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将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整合为相对独立的三大模块,即室内供暖模块、集中供热模块、供热调节模块。每个模块根据岗位工作流程创设多个教学情境,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教学。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三)教学方法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中心,以教为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要改变教学方法,从以老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本课程采用了PBL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现场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PBL教学法又称为“问题导向学习法”,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5]。把学习置于问题情境中,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解决真实的工程问题,来学习问题背后的供热知识。如在供热调节模块,课前老师通过学习通发布问题,每个小组根据问题查阅资料形成报告。课上与学生采用PPT汇报、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实时互动,总结问题引出知识点。课后老师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都要进行总结,教师在学习通发布测试题。根据总结和测试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法。向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将课程培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可以实施的项目,通过完成项目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将室内供暖、集中供热两个模块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以真实工程项目为依托,将理论知识隐藏在项目中。通过完成工程设计任务,掌握供热工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工程问题分析的方法,并给出解决的办法。如室内供暖模块以室内供暖课程设计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分解为五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对应一个子项目,即项目一:室内供暖工程设计方案确定;项目二:室内供暖工程设计热负荷计算;项目三:室内供暖系统末端装置选择计算;项目四:室内供暖系统设计及图纸的绘制;项目五:室内供暖系统水力计算。为了便于更好地组织教学,将每个子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如室内供暖设计热负荷计算分解为围护结构耗热量计算、冷风渗透耗热量计算、冷风侵入耗热量计算三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用1~2学时来完成。课程开始前,教师给出工程项目及任务要求,学生自行分组,通过资料查阅、集体讨论等方式解决工程问题,共同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模拟职业人的角色,培养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同时,本课程制作了供热工程部分知识点的微课,建立了网络学习平台。将微课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供热工程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课程考核

考核是相对目标而言的,突出能力目标就要研究如何突破知识考核,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本课程在保留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引入多样的评价方法进行过程评价。如增设项目评价,在小组完成子项目后,采用教师评价、小组互评、组内互评、自我评价等环节对每个子项目进行评价,每个项目的评价结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整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互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

(五)实践教学

根据“五实”教育理念,构建供热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认识实习在第2学期进行,利用校内实习基地使学生对室内供暖系统和室外管网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课程设计在第5学期进行,是对课程的阶段性总结,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初步训练。专业实习在第7学期进行,学生到设计、施工、供热等单位参与真实项目,进一步提升职业岗位能力。毕业设计设置供热方向,对室内供暖和小区供热管网设计进行综合训练。室内供暖工程、室外供热管网课程设计模拟真实项目,按真实岗位设定任务,实现对真实项目做、按真实岗位训。以校企合作为建设基础,学校联合企业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课内实践、实验环节依托学校工程实训中心的实体比例模型、系实验中心开展教学。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职业岗位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五、结语

在实施供热工程课程改革过程中,根据职业能力、岗位需求确定教学目标,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实践载体,围绕课程建设目标,采用模块化、项目化的方式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借助信息化手段,采用PBL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等开展教学,并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法,重点突出职业能力的考核。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实践、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进行了综合训练,使学生掌握了供热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和综合素质,课程改革实施后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6-11-16)[2021-06-01].

[2]青锋,张元.职业能力导向课程的内涵、模式与建设策略[J].职教论坛,2021,37(8):88-94.

[3]詹瑜,王富平,李存生.教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王芳,刘中秋,李宝宽.新工科背景下PBL教学模式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中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21,38(4):52-55.

[5]魏莉莉,巩学梅,郭秀娟,等.供热工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20(33):108-109.

作者:张芸栗 于磊鑫 张微 单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