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传统地域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2021-08-06 23:45: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旅游贯通消费与生产领域,促进中国经济脱虚入实,发挥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重要功能,成为中国经济一抹亮丽的风景线。《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报告显示,2019年,旅游经济继续保持高于GDP增速的较快增长,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游的动力来源于差异性,旅游的发展总是有意无意地依托着一定的文化背景,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对人的吸引力是持续的。因此,对地域文化要素的充分识别与利用,对旅游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敦煌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交界处,自古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富集,拥有多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敦煌的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具有很强的品牌优势,既得益于其千年来的文化传统积累,也离不开后期的开发与保护。

(一)文化资源要素梳理

首先,笔者梳理了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要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和历史文化要素等多元景观资源。敦煌是大漠绿洲、沙水共生的自然与文化奇观特色地,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境内有鸣沙山、月牙泉等自然奇观。其特殊的区位促使敦煌成为了丝绸之路上沟通中原与西域的“咽喉锁钥”,是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伊斯兰文明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交汇地[2]。千百年来留下了大量的人文景观资源,如历史文化名城(郡县承峙的敦煌郡城、“沙州故城”、敦煌县城)、历史文化街区(南仓历史文化街区和北台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地段(文庙巷历史地段)等,以及其他城市外围的名镇名村(月牙镇月牙村、阳关镇龙勒村)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3]。同时,敦煌还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300余处,包括世界级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莫高窟、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敦煌汉长城);省级文保9处、市级文保1处、县级文保34处,以及其他文物古迹,其主要类型为墓群、寺庙、石窟与历史建筑。由于敦煌莫高窟的创造者是石匠、泥匠、画匠、塑匠、木匠等,因此也留下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国家级1个、省级14个、酒泉市级52个以及敦煌市级68个,其传承类型多样,包括敦煌曲子戏、敦煌彩塑制作、敦煌舞、敦煌民歌、敦煌书法等[4]。

(二)旅游业发展及其困境

敦煌市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品牌价值高。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其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迅速。据当地旅游局统计,敦煌的旅游业为主的三产占比超60%,2019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300万人次,收入超149亿元[5]。但也存在以下诸多不足:(1)敦煌的保护开发更多停留在对有形遗产的保护开发阶段,无形的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仍面临着进一步的消亡。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大量的游客进入对景区文物古迹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由于水资源匮乏也面临危境。(2)基础设施配套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方面进入敦煌的交通渠道较为单调,机场航线不足。另一方面,敦煌旅游景点分散,交通周转不便,住宿设施和旅行社等配套服务不完善。开发主体以政府为主,私营和民营企业较为低端。(3)旅游的体验感不够,消费带动不充分。随着“过夜游”“自驾游”“学乐游”等新型旅行方式的兴起,敦煌现状景区以“1.5-2小时”进出的旅行模式为主,游客参与度较低,既不能满足游客的体验感,且由于滞留时间短,也影响了整体的旅游收益[6]。

文旅融合发展建议

未来敦煌的文化旅游发展,应坚持传承创新,推进“文化+”战略,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敦煌文化复兴。首先,应立足文化根基,挖掘文化价值,重塑敦煌的文化影响力。重点以品牌、园区、企业和项目等为重点打造“文化+”平台载体,强化国际国内文化交流合作。其次,加强文化和遗产的保护,传承城市文脉。通过系统梳理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制定相应的保护范围和治理方式。构建多层次的文化保护体系,形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级文化保护层次。注重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格局和风貌的保护,包括保护范围内的河流水系、城墙遗址、道路格局、文物古迹以及内部保护建筑和传统建筑的形态、园林绿化的形态和树种选择等。第三,构建传统文化传承和展示的空间载体,提升城市特色。依托本底特色,重点构建传统文化传承和展示的空间载体,预留多层级文化活动及文化大事件的承载空间,如以“沙漠中的绿洲”为主题的空间展示系统,通过大地景观塑造地域特色的感知系统,串联各个“绿洲”文化节点。加大旅游品牌宣传,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建立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体系,形成多条文化展示路线,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年龄客户的需求,如自然人文景观展示线路、历史文化展示线路、非遗体验文化线路等等。打造多个特色小镇和保护传统村落,完善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建立敦煌文化展示线上平台,以减少游客对实体遗产的生态破坏[7-8]。最后,完善旅游文化管理体制,构建多种利益相关者的市场运行机制,如政府企业合作、企业与地方居民合作等模式,以创建多元的市场环境,以市场反哺旅游经济。从“走出去”到“引进来”。加大对文化保护的投资,引进高水平的保护人才,减少本土人才的流失。加强非官方的艺术培训,提升社区层面的文化机构与社团运营能力,鼓励本地的艺术文化从业者一定的保障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R/OL].[2020-03-10](2020-04-01).

[2]戴瑞.一带一路背景下城市景观风貌提升研究与实践——以甘肃省敦煌市为例[J].居业,2017(4):62-6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EB/OL].[2019-07-12](2020-04-03).

[4]马德.敦煌工匠与敦煌石窟[J].上海视觉,2018(01):25-30.

[5]李翠翠,王海鹏.浅谈敦煌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7(31):90-91.

[6]敦煌市人民政府.敦煌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5-14](2020-05-20).

[7]王艺.浅析数字化技术与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以敦煌莫高窟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1(11):68-69.

[8]冯骥才.中国传统村落何去何从[EB/OL].[2016-05-31](2020-05-22).

作者:高淑敏 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