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网络舆情背景档案信息工作整理策略

2021-08-04 17:50: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网络舆情是现代大众传播个人观念的表现形式之一,新时代发展水平下,基于网络舆情进行档案信息收集与整理工作,对于记录时代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以新冠疫情为例,研究网络疫情背景下档案信息工作收集与整理,旨在丰富档案信息收集与整理工作手段,对该领域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网络舆情;档案信息;新冠疫情

一网络舆情概述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范围内,围绕社会事件的发生及发展变化,社会民众以客体身份对社会、个人及各类社会组织及群体,在社会、道德、法律、政治等方面所持有的社会态度和社会倾向。网络舆情以大部分民众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传达出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综合表现的综合。网络舆情以网络为载体,社会事件为核心,基于社会现象进行传播和互动交流,主观性较强。网络舆情具有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和影响力六大要素。&;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互联网络已经普及到各个领域,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传播范围也随之扩大,基于此发展背景下,网络舆情更容易形成。受我国人口众多影响,加之复杂的网络社会环境,网络舆情愈演愈烈额,非理性的声音极易引发公众对立情绪,造成社会矛盾激化。因此,现在的互联网络环境需要更多的正能量信息,和谐的网络环境是现代网络正向发展的有力保障。此外,网络舆情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需要相关党政机关的舆情监控,加强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理能力,处理好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企事业单位针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也可以安排专门收集、分析网络舆情的人员,根据现有市场建立舆情分析管理系统和平台,随时监控舆情的走向和发展。区别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网络的步入门槛较低,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播范围广,网络平台的群众参与度高,具有较强的实时交互性。信息网络已成为一个“虚拟社会”,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群体特征。与此同时,“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之间的互动日益显著。网络舆情包含以下特点:

(一)自由性

互联网络的低门槛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每个人都有在网络上发表个人意见的想法和机会,每一位网民都有机会作为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布者。网络信息的选择也具有自由性特征,网民在网络上发表社会观点,提出个人想法,民众的意愿表达传输渠道更加顺畅。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传输媒介和平台,与现实世界不同,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更有利于民众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观点,情绪表达也更加真实。因此,网络舆情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

(二)交互性

互联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众的交流,对于社会热点,大多数民众都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性,在对某一现象和事件的分析中,网民之间自然地形成互动场景,表达各自的意见和想法,在互动过程中相互探讨和争论,相互交融和碰撞。在这种互动性的实时交流中,也使得更多的观点和意见被快速表达出来,对问题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三)多元性

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特征,网络话题大多是自发性和随意性的,讨论主题比较广泛,不受局限。网络舆情的范围广泛,讨论对象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网络话题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外交等社会的各个层面。网络舆情来源较为随机,不受主观控制,网络言论和观点被转载的时间和对象不定。多元性的网络特性驱动着社会话题的广泛关注性。

(四)偏差性

网络舆情虽然具有交互性特征,拉近网民之间的距离,但是人的思维多样性也在促使网络言论的差异性。尚存在某些言论上缺乏理性的判断,较为主观和情绪化,更有甚者将网络作为个人情绪宣泄的场所,将负面情绪在网络中传播,受某些片段的影响而断章取义,逐渐将事件与真实的样貌相背离。

(五)突发性

网络传播速度之快,使得一个话题在很快一段时间就延伸成为热点事件进而形成舆论,网络舆情是突发性的,不受人为控制而发生的。网民在网络中发表的意见在短时间内迅速汇集成大众的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发展背景下,网络舆情对维持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新形势下的网络舆情信息处理能力,及时掌握社会舆论发展趋势,进而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发展动向,是当下网络新媒体时代所需要处理的难题。

二疫情防控档案收集与整理的重要性

(一)全面反映疫情发展状况,提高疫情防控的应急反应能力

疫情防控期间的档案信息收集对记录我国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抗击疫情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疫情发展前后,相关部门借助疫情防控档案进行分析和总结,借助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展开疫情防控工作,对于疫情的蔓延和扩散具有有效的遏制作用。国家的力量是强大的,在这场战役中,武汉火神山医院仅用了10天就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网民通过直播等方式随时关注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工作,为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以及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加油鼓劲。档案在此过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建设团队参考“非典”时小汤山医院设计图纸,不到24小时就绘制出了武汉火神山医院设计图。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需要我们进行珍藏和记录。

(二)助力流行病、传染病等科学研究,为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疫情防控类档案信息是医疗领域进行传染病研究的重要资料,能够全面准确的分析传染病发生的规律及特性,为后续传染病的预防提供重要价值,为政府及相关单位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理依据。疫情防控档案主要记录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患者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

(三)以史为鉴,有助于提高大众对公共卫生安全的科学防范意识

自非典发生以来,新冠疫情成为了我国面对传染病的又一大挑战。在疫情防控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应做到应收尽收,在深度分析过去疫情状况的同时,对现有的疫情防控及应对情况进行记录,汇编成册。通过出版、展览、讲座等形式向大众推广。以史为鉴,警钟长鸣,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手段,提高民众对公共卫生安全的科学防范意识,从而更加从容应对未来的不可控难题。

三疫情爆发期间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

(一)全名参与,主题集中

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从报告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19年网络普及程度远高于2002年,网民数量呈指数增长,从拨号或专线计算机上网,到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发展,公众随时随地都能打开浏览器,阅读新闻,参与网络生活。网络已逐渐成为现代居民基本生活的主要部分,几乎随时都在关注网络变化,逐渐达到全员参与。碎片化的阅读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阅读形式,在新冠疫情突发来临之际,公众的阅读关注范围逐渐由分散转为集中,聚焦于疫情防控的主题内容上,阅读需求量大且话题密度高。根据人民网报道,仅微博热搜话题“500万人离开武汉”,累计阅读量已达到14.3亿,“新型肺炎已致湖北17人死亡”累计阅读量达11.3亿。根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的监测表明,2月15日0时至2月16日24时,与疫情相关的网络新闻报道达到334246篇,微信文章352347篇,相关传统媒体报道共16889条,微博数据144023条。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公众对社会突发性特殊事件的关注程度之高,对重大公共事件的参与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二)舆情控制挑战更大,责任更重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群众对疫情防控的关注度一直处在较高位置,舆情信息量急剧增加,社会公129众情绪反应剧烈,给网络舆情控制带来一定的挑战。网络舆论存在一定信息的延迟性和滞后性,主流媒体(微博、腾讯新闻、今日头条)信息繁杂,且信息量大,给网络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随着新兴媒体(抖音、快手)等小视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轻易地进行信息加工和处理,从而降低了网络信息的可信度。本文以微博为例对网络媒介进行分析。微博的准入门槛较低,信息发布较为容易,人人都可以是话题的发起者和讨论者,话语权不受约束就容易导致话语权的浪费。其次,平台缺少对信息的审核环节,仅仅通过人工筛查、线上举报和官方辟谣等方式过滤不实信息,无法应对海量的信息工作量。大量的信息资源,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渠道,也为谣言的滋长提供了空间。在新冠疫情期间微博热议“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浏览量突破16亿。消息一出,双黄连一夜脱销,全部抢光。造成民众大量囤积双黄连口服液,导致药物没有发挥到它的真正用处。同时还造成社会恐慌。不实的消息四处蔓延,网络中模棱两可的观点以讹传讹,这些不实信息,小则引起观念误导,影响公众认知,大则扰乱社会秩序,严重危害社会生活。随着新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在加速信息传播的同时也给舆论提供了滋长的场所。截至2019年6月,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到6.48亿,占网民总体的75.8%。2020年1月20日至1月31日,快手肺炎防治频道点击量突破30亿次,疫情直播累计超过10亿人次观看。面对重大突发性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在其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我们既要防止谣言的肆意传播,有效控制谣言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避免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另一方面,相关政府机构及官方平台,应发布准确有效的权威信息,及时制止谣言的传播,信息透明化、公开化,让大众了解事件发展的真实情况,舒缓民众情绪,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网络舆情背景下档案信息工作收集与整理策略

档案信息收集与整理为时代事件的发生留下了足迹,新冠疫情打破了社会原有的宁静,舆论传播承载着一定的社会群众需求,凸显社会问题。基于此类发展形态,做好新冠疫情阶段的网络档案信息收集与整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网络疫情背景下档案信息工作收集与整理策略。

(一)突出做好声像档案、网页档案、实物档案及援鄂抗疫人员档案的收集

新冠疫情防控阶段产生的网络舆情量大且复杂,给档案信息记录与整理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困难。传统档案形式大以纸质档案为主,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丰富了档案信息的记录形式。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产生大量的照片、录音、视频、网络资讯和实物[1],还包括了在疫情阶段防控人员等感人的事迹资料记载,记录了全员抗击疫情的全过程。这些珍贵的资料将是我们防控新冠疫情的有力见证。丰富档案信息内容,创建多样化档案信息收集形式,需要档案信息处理部门与宣传部门沟通联系,争取在第一时间收集到有效的信息资源。档案类型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网页档案、实物档案四种。纸质档案为档案的最原始保留形式,即便在现代也是一种真实的留存,它将一些保存事物的真实面貌,更加真实而又具体,是对信息最佳记录形式。但是并不是每一类信息都存在纸质记录。声像档案集中表现在新冠疫情发生过程中的所拍摄留存的照片、视频、音频等。声像档案的优势在于它对事件发生的具体内容有更加生动详实的记载,其中包括事件、时间、人物等等。网络档案来源于互联网络,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络自媒体平台所产生的网络资讯,网民评议等等,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和记录,包括新冠疫情发生过程中产生的舆论事件、疫情防控过程中的感人事迹等等。最后一种是实物档案。实物的收集包括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使用的印章、工作证件、测温仪、防控宣传用的标牌、标识、横幅等,对使用的实物采用拍照的方式进行收集归档。

(二)提高档案人员责任意识,加强疫情防控档案业务指导

首先,档案收集整理的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阶段,仍然要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对疫情防控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做好区分,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认识到疫情防控档案的长远保存,以及在未来的利用价值。因此,档案信息处理工作人员要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此外,档案信息的收集者应扎根一线,收集第一手资料信息,深入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医院等场所,加强疫情防控档案业务指导,确保疫情防控档案收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避免档案的丢失和损毁。明确档案的保管期限和留存时间,对每一笔档案都做好记录,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追溯性。疫情防控阶段产生的档案需要一定的专业性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可以与一线相关工作人员联系,相互沟通协作解决专业性难题[2]。

(三)加强整理汇编,做好疫情防控档案的宣教工作

在对疫情档案记性收集之后,需要加强对档案信息的整理工作,疫情防控档案种类多且复杂,我们应充分意识到疫情防控档案的研究价值。从多角度、多方面对档案资料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汇编,如新冠疫情防控重要文件汇编、疫情防控预案及相关流程汇编、新冠肺炎期间院感防控督查表、新冠肺炎期间工作人员体温登记、疫情防控援鄂抗疫人物篇,以上收集的汇编材料将为今后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参考依据。二是将档案实物、医护人员的“请战书”,援鄂、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照片、抗疫日记、疫情防控相关的文学作品适时开展专题档案展览,为疫情防控做好正面的宣传教育工作。

(四)构建网络舆情数据档案信息管理跨维度互动模式

档案管理人员与社会网民保持良好有效的互动交流,将网络舆情大数据档案管理与互联网内容治理相结合,加强两者的关联性。其次,将互联网舆情大数据档案管理与政府科学决策相结合,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避免错误的舆论信息发酵。1.构建网络舆情数据档案信息多元管理模式。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端数据网络运用的普及和发展,档案管理手段也逐渐由单一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多元主体管理。传统的档案管理受档案管理人员的主观决断意识较多。大数据和互联网络拓宽了档案管理范围,改变了档案管理与民众之间的连接模式。因此,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们急需寻求一种新的档案管理模式,创建有效的互动沟通机制,以此来减少或者是避免传统档案管理造成的问题。构建互联网舆情数据档案信息多元管理模式,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加强网络舆情数据档案信息管理与民众之间的联系。2.构建网络舆情数据档案信息管理回应指标体系。互联网络的复杂性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事实,网络舆情作为主要矛盾的集中点,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有效的集中和显现,暴露了一些隐藏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档案管理流程要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从对事实的追寻到制度的反思,将线下和线上的舆论信息形成有效的对接。通过创建网络舆情档案信息管理回应指标,将舆情进行等级、级别划分,对舆情类别进行分类以及创建事后评估事项[3]。

五总结与思考

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和多元性决定了档案信息的多变性。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作为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应做出良好的应对策略。本文首先对网络舆情进行理论概述,其次分析疫情防控期间档案信息收集与利用的意义,之后疫情爆发期间网络舆情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以新冠疫情为例的网络疫情背景下档案信息收集与整理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前,林晨晨,孙玲,等.抗击疫情,医院档案部门应彰显作为——以苏北人民医院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0(2):54-56.

[2]唯渊.强化意识坚持疫情防控档案全流程管理[J].档案与建设,2020(2):51-53.

[3]姜鑫.收集、判断与沟通: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J].学术交流杂志,2018(7):202-207.

作者:王春兰 陈碧婷 单位:广东省地质科普教育馆 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