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1-06-04 11:20: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该文通过阐述大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分析大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提出提高民族主体参与意识,培养文化自信;融通多媒体资源,开展多样化传承活动;构建以“青年赋权”概念为核心要素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机制等路径,是弘扬和发展新时代大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新时代;大湘西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更好地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热点问题。作为传统文化精粹和结晶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土壤,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1大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1.1鲜明的民族地域性

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拥有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等40多个民族,具有人口少、分布广的特点。不同地域分布的民族传统体育也由于生产水平不高、交通闭塞、文化氛围狭窄所产生的影响而形成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地域性。如湘西苗族、土家族的踩高脚,就是人们在腿上绑两根木棍增加高度用以采摘较高处的野果或作为雨季地面积水时的代步工具,在闲暇时用于游乐活动而传承至今。由于各民族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习俗差别大,同一种运动项目,其风格、形式、技艺也有较大的差距,如苗族秋千同时坐八人进行秋千表演,而青海土家族是轮子秋。可见,地域分布广泛导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博,地域性特点鲜明。

1.2浓郁的原始传承性

湘西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族毛古斯舞、苗族武术等大都是源于狩猎和征战;苗族的鼓舞、上刀梯等源于农事与宗教;苗族的八人秋源于婚恋与民俗等表现出浓郁的原始性。湘西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融知识、技能、习惯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许多体育器材如棒棒烟、三角叉、船只等本身就是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2]。这种原始性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有利于保持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传承性。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这样继承、发展至今。1.3多元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湘西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大湘西地区民族众多,多山的地理环境,“大杂居、小聚居”的现象,宗教信仰与崇拜等因素促成了大湘西地区内容丰富、种类众多、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及价值取向。

1.4健身娱乐性

湘西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以传承,其原因之一是具有健身娱乐的特点。湘西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变化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其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如苗族秋千、踢毽子、扭扁担、踩高脚、打陀螺、抢花炮等项目中,人们在参与运动时身体享受到健、力、美的高度统一,既达到健身,又达到娱人的目的。

2大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

2.1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大湘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冲击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一些传统体育活动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慢慢从人们视野中淡出并消失。在信息革命、全球化这一社会背景下,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一贯所依赖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环境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其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当地人们的劳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并对“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形态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保护与传承”[2]产生重大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其依存的土壤很难再是一成不变的同质文化环境。

2.2湘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文化矛盾的窘境

在互联网的普及、旅游业兴盛、外出打工的人口增加、交通便捷等因素影响下,湘西地区民众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增多,村民价值观念在迅速改变。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化时代迈进之时,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并带回了现代社会的影响。在现代社会文化的挤压之下,大部分的传统文化被吸纳,并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会在不知不觉间退出人们脑海的记忆,其恶果之一就是当地群众逐渐失去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信心,更有甚者会产生自卑感而不乐意学,从而造成湘西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强势文化的强大冲击下不断消解。

2.3现代体育对湘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冲击

在体育领域,随着现代奥运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现代体育文化逐渐主导着世界体育的发展。特别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其在全球的强势发展必然导致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与排斥,极大地挤压了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于是,现代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与因为失去了曾经的农业文明社会中的主体地位而陷入困境之中的诸如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类文化体,二者不可避免地处于博弈之中。但当前湘西区民族传统体育为自身的延续,在保护与发展中出现了满足于表层的人为造设的过度包装现象,其恶果必然是不能真实反映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也必然游离于民间社会生活之外。比如,为了保护土家族的摆手舞,政府部门曾组织有关部门和民间艺人对摆手舞进行多次创编而形成广场摆手舞,使其失去了摆手舞的原汁原味,失去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本真。

2.4传承断代对湘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制约

体育非物质化遗产主要是靠口耳相传及血缘关系的家族传承机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人们长期生活、劳动中,然而随着日渐加速的城镇化过程及当代流行文化的冲击,那些滋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力量正在式微,老的传承人不断离世,而新的传承人没有及时得到培养,再加上很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诉诸于文字流传,很容易造成传统体育传承链的断裂,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久而久之,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将不复存在。由此而造成的传承断层威胁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3]。

3构建大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创新体系

3.1提高民族主体参与意识,培养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创造力的坚定追求,是对自身文化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自我认同[4]。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非遗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于教育各领域,传承与发展体育文化传统、强化当代学生的民族使命感、提高文化自信[5]。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应使其融入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生活中,与节日庆典、礼仪规范、民风民俗相衔接,使本民族群体真正从内心深处感知和领悟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气”“意”“神”,让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形成一种扎根式的文化认同,油然而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

3.2构建以“青年赋权”概念为核心要素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机制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人亡技失,必须活态地传承,因此应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主体聚焦于当今社会最活跃、连接最紧密、流动性最强的主力军——青年。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提出“青年赋权”概念。受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年轻人不喜欢参加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吸引并留住年轻人学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关键。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对致力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年轻人,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物力、财力、人力的支持,为他们创造条件。在他们的参与下,各民族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获得了赓续、再创造和不断发展的活力。

3.3融通多媒体资源,开展多样化传承活动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非遗“触网”,已成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战略。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为网络“微时代”,群体结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为纽带”“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6]。应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新媒体等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其传播优势,不断提高民众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在实际生活中,还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来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借助一些比赛、培训、文艺晚会等形式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4结语

大湘西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性”的无形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而在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下其生存和发展却堪忧,只能游离于主流体育文化市场的边缘。在新时代,人们要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弘扬和发展大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相契合。

参考文献

[1]白晋湘,万义,龙佩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1):33-40.

[2]粟金涛.“互联网+”环境下湘西苗族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J].体育视野,2020(6):7-8.

[3]向伟.湘西苗族鼓舞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D].吉首大学,2020.

[4]田鹏颖.文化强国的内在机理探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1):9-14.

[5]周亚婷,冯跃.江苏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意义与路径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11):76-80.

[6]刘卫华.社会文化环境对湘西苗族村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J].民族论坛,2018(2):83-87.

[7]肖芳,肖锋.湘西民俗体育文化的构成及传承价值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6):3-4.

[8]夏晨晨.湘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状态及其传承成效研究[D].吉首大学,2018.

作者:蒲小玲 粟金涛 单位:怀化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