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2021-05-21 10:50: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不断深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向来是一项重要课题。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如何挖掘IT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IT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水平也变得至为关键。该文围绕高校IT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的内涵、改革现状以及改革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为高校IT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献策。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1]。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号角吹响以来,我国逐渐掀起了一股大学生创新创业浪潮。在《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中,就已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显著增强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的主要目标之一,从而要求产、学、研、用之间的发展更加协同。同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也指出,大学生是富有创新活力、藏有创业潜力的群体。可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如何挖掘IT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IT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培育IT领域的创业成果,显然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如何不断深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改革,面向高校IT类专业大学生打造一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以进一步激发IT类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对于丰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培养IT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以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无疑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高校IT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的内涵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不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基本历经了“创业”“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个阶段[2]。深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改革,无论从学生层面、教育体系层面或是社会层面来看,意义十分深刻。从学生层面来看,有利于提高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教育体系层面来看,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与发展;从社会层面来看,有利于提高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输出质量,推动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与此同时,有效推进我国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改革,打造和完善现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教学模式则显得至关重要。实际上,“模式”一词起源于英文单词“model”,起初含义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环节,由乔伊斯与韦尔率先将其引入教学领域。而所谓的教学模式则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3]。基于此,针对IT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教学模式,指的是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具有稳定性结构形式的面向IT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正因为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应同时贴近学生发展需求与满足社会人才市场需要,所以,针对IT类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理应具有实践性强、覆盖面广、可持续性良好、实践项目贴近社会潮流等特点。而高校IT类专业学生的实践项目往往比较复杂,对学生技术水平、专业设备的要求较高,因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必然要注重将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从而形成教学资源系统化、一体化的特点,以更好地发挥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作用。

2高校IT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现状

为能够贯彻落实“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内涵,现高校已普遍设置了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一方面,这些课程对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问题是,这些课程内容侧重于理论教学,无法很好地满足IT类专业学生的实践需求。而事实上,IT类专业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对实操要求较高。但由于平台与机会的缺乏,学生往往无法体会到利用IT技术尝试创新创业的过程,也难以掌握将创业想法转化为现实可行的创业计划。更何况,就大部分学生而言,创新创业是一个风险高、难度大的长周期过程,学生对其可能存在一定恐惧心理,从而缺乏积极性,最后能将专业知识成功转换为创新创业成果的概率也就不高。另一方面,当前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还普遍存在教学资源整合不足的问题。虽然部分高校已经设置了一些创新创业平台,但这些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往往只针对创新创业全过程中的个别环节,且各平台间缺乏整体性与协调性,这就造成了教学资源的碎片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参与到的创新创业过程通常都只是一些被割裂了的零散环节,并没有接受到全程教育。此外,由于教学资源碎片化,其往往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对于一些技术、设备要求较高的实践项目,即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相关知识,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指导或设备支持,也会导致实际的创新程度不高或创业计划无法转化为创业行动,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效果不佳。

3高校IT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议

针对现有实践平台不足、资源碎片化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应从优化资源配置与相关机制入手,强化校企合作,打造贴合高校自身特点的品牌平台,逐步构建可覆盖全程、把握细节的一体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以N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针对IT类专业学生专门打造了具有一体化特点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方案,其具体改革建议如下:(1)“一站式”的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来源,只有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才能把有关知识转化成创新创业能力[4]。因此,为形成有价值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学院针对IT信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积极与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与长期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研究的学者合作,通过吸引、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具有“一站式”特点的模式方案,从而提升实践教育的功能和质量。(2)“思政与专业相融合”的实践教学导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IT信息类专业学生具有一定技术优势,但由于缺乏经验以及对创新创业知识了解不足,往往存在技术难以支撑想法实现、对自身水平不自信的问题。为解决该类问题,高校应对学生在“思政引导”与“专业指导”层面加以同等程度的重视。在“思政引导”层面,为帮助学生走出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误区,高校应注重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积极组织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分享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了解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自信,使更多学生踊跃参与到实践中,让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在“专业指导”层面,高校则应根据其专业特色,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项目的实施情况,与企业合力打造具有高实效、高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掌握创业技能。同时,还应注意到实践不应与专业知识所割裂,否则其将会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而导致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有效性降低。当前,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一些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但不同学科之间的创业课程缺乏渗透,真正能做到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数量还很少,并且课程缺乏梯度设计,尚不能满足不同专业背景、高低年级学生创业的知识需要[5]。因此,高校还应注意优化、创新相关课程,如针对高年级的IT类专业学生开设关于技术开发的前沿课程,贴近学生成长需求,从而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教学质量。(3)“多平台”的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因此高校应更加注重平台建设,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学院通过打造“学院培育平台”“科创服务平台”以及“企业项目平台”三大平台,在帮助提高IT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也对推进IT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有着助力作用。“学院培育平台”主要负责创新创业基本知识的普及与各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的宣传与举办。其中,学科竞赛主要包括易班轻应用大赛、游戏开发设计竞赛等,创新创业大赛则主要包括了创业方案设计比赛等一系列比赛。该平台将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宣传与实体科技创新比赛的举办相融合,有利于广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突出了学院“一站式”教学模式的优势。“科创服务平台”主要负责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帮助科技创新与创业孵化的服务,并在物资配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其日常工作的开展主要由一支配备有指导老师的学生团队进行,工作内容包括举办主题讲座、联系企业与创新创业学院等重要部门以及其他必要的协调和沟通工作。该平台从人力、物力上对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帮助,为学院“一站式”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企业项目平台”主要负责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孵化与培育,是学院在已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的能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到创新创业过程的平台。在自主创新能力正越来越成为国家关键竞争力的新形势下,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应相互联合,结成产学研知识联盟正成为一种新的知识生产和技术转移方式,这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形式[6]。“企业项目平台”作为这种产学研知识联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项目复现或培育创新创业项目等形式,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使用IT技术进行创新创业的过程。针对项目复现模块,学院通过进一步整合实践教育基地的项目资源,以强化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创新创业实践的衔接合理布局。针对培育创业项目模块,学院通过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借助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力量来辅导学生开发企业项目,对帮助学生从现实层面来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项目平台”可以说是学院“一站式”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的关键环节。通过构建具有针对性的面对专业学生的这三大平台,高校能够更好地整合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文兵.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9-50.

[2]丁俊苗.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阶段与高校新的历史使命[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1):1-6.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4]李亚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83-87.

[5]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6):99-103.

[6]陈劲.新形势下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刘树鑫 陈琦婧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