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2021-05-20 21:55: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随着新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国家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目前,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面临对创新创业理念认知不足、高校的教学教育模式“缺位”、实践环节薄弱等困境。为了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各地方高校应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建立阶梯式实践环节,构建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相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认知;实践环节

近年来,知识和创新经济不断发展,创新与创业在实践中的关系变得更加密不可分,“创新创业”也逐渐取代单纯的“创新”和“创业”而成为一种新的学术话语[1]。现如今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创新创业水平也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持续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应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一政策给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一方面,在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目前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突破口[2];另一方面,各地方高校大力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既能够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也能够成为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层次、推进产学研转化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3]。在不断智能化、网络化的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如何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了目前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和提升点。

1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自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科技研发、工业制造等领域发展迅猛。2019年6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指出,要想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以“创新”和“创业”作为主要抓手,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创新”的本质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推陈出新,“创业”的本质是资源的整合与再创造。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到来,我国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创新产业带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力需要多样化人才支持。因此,地方高校需要把握时代形势,积极推进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培养“知行合一”的新工科人才。机械作为传统工科专业之一,专业课程与就业方向十分宽泛,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还要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机械类专业学生应尽早意识到未来就业形势的严峻,提前部署好职业规划。高校管理者应加强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共同面对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

2当前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机械类专业就业面广、学科交叉性大,绝大多数工科高校将机械类专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工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校内外系统性的培训以及专业知识的积累,培养新时代工科学生的创业实践意识和独立创新思维。而在现如今的创新创业浪潮中,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2.1高校、政府等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不够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能够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进而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一方面,大部分地方政府没有意识到其中的时代意义,仅仅为落实文件而开展相关宣传和支持工作。教育部出台的全面扶持政策在执行中容易被各级部门软化甚至落空,导致高校内部创新创业项目社会转化率低。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片面,没有认识到一些人才素质培养的价值所在,只将其当成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企业家速成教育,没有看到传统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校园创新创业竞赛项目重复率高,使得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冒险创新精神,对功利性物质追求较大。甚至部分学生还将创新创业项目作为综合素质测评的加分项,却忽略了团队创业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2.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缺位”

随着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这一政策的出台,各大高校开始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然而改革方法缺乏针对性,教育模式缺位,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例如新增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创业实践活动支撑,并且课程内容与机械专业联系不紧密,导致学生对新增设的课程满意度低,学习兴趣差。此外,不少机械类专业教师思维传统守旧,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度了解和认同感,对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思维理念存在疑惑,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仍然是“两张皮”。另外,教师扮演的角色被错误解读,高校将教师判定为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而不是参与者。这种不明确的定位,使得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导师仅局限于部分管理系教师、校外企业讲师以及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等,由于专业研究领域完全不同,在机械类专业的创新教育上无法提供实际有效的指导和支持。虽然部分高校也实行了专业教师“兼职”创新创业导师的教学模式,但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创业经验不足,甚至从未参加过社会工作实践的问题,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容易过度强调技术上的创新改进,忽视了项目在市场上的可行性,这就造成了校园项目无法落地,科研成果短时间内无法转变为实际生产力的尴尬局面。没有了科技创新项目的推进,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进程受到阻碍,文商科在创业项目中的比重开始加大。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违背了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还反过来抑制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2.3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知识链与实践链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生命链”,不断孕育着创新创业人才[4]。但是目前工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过于强调实践,忽略理论的现象。由于教育理念的偏差,有些高校甚至错误地将机械专业的实习当作是创新实践课,不断增加实习课程和实习学分,结果不仅事倍功半,还压缩了专业知识理论课的时间。与此同时,高校内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原生动力不足,为了落实国家号召,各高校纷纷在校内建立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服务平台,但有些高校建设平台缺乏战略眼光,更关注能够立即见效的项目;部分高校在教育平台和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时间短、人员分配不到位的问题,并且过于强调传统的单学科训练,在面对新工科创新创业实践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近年来,为进一步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举办了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各类学科实践竞赛[5]。以学科创新竞赛为抓手,将新时代人才培养、各级学科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等环节有机结合,目的是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然而,部分高校管理者却过于关注竞赛的获奖率。少数参赛学生为了获奖,模仿抄袭往届获奖作品,严重违背了举办竞赛的初衷,违反了科技创新精神。

3改善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困境的对策

3.1树立正确认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

首先,地方政府应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把发展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到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促进当地区域经济提升的高度。其次,高校需要在机械类专业学生中传播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即创新创业项目是一项需要时间、技术、市场、政策等因素支撑的复杂工程,不能将其简单地归结为资金和人脉的累积,更不能将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同于本专业的工程训练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训练,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过程。高等院校本身应积极促进创新创业协会以及创业指导中心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加大对创新冒险精神、政府优惠政策、创业实施方法的宣传,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最后,应抓住机械类专业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领域广泛的特点,通过举办各高校间创新创业竞赛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前体验创新创业的全过程;改良优秀项目的评判标准,从创建项目的全过程出发,合理分析各项目优缺点与可行性,并发挥竞赛的辐射引领作用,推动应用型高校转型,即不局限于校园内的创业,而是建设“创业校园”。

3.2强化师资力量,构建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对于机械类专业来说,教师接受的创业培训以及从社会实践收获的经验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创业意向和校园项目的成功率。各地方高校应设立工科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创新创业导师培训,提供赴企考察的机会,与时俱进,了解市场需求;改变教师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定位,采用专业教师与管理系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小组的方式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在参与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思维眼界,并及时反馈于专业教育中。在人才引进方面,积极整合相关资源,从物联网、机器人等新型科技企业中邀请年轻创业者来校参与创业讲座、论坛,并从中筛选、聘请创业导师。在教育模式方面,地方高校应结合工科专业的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思维渗透在专业教育中。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将面对复杂的工程问题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因此需要跨学科、跨学院的课程设置和实践理论相结合的课堂设计,如“工科+信息”“工科+管理”等。在机械类专业中可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设置为专业方向课,独立设置学分和学科体系,由各级学院统一管理,在本科成绩考核达到一定标准时,即可获得双学位资格以及攻读相应方向研究生资格。在教学实践上开展“3+1”的教育模式:大一,在专业基础课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并开设启蒙课程,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大二、大三,利用一些大型创新创业竞赛,开展校园选拔初赛,并配备相应的教师队伍进行指导。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知识产权维护”“工程项目管理”“发明专利申请”等专业方向课;大四,对应本科生专业实习,让实践环节涵盖基本的专业技术实习和创新创业综合技能训练。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方向,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新工科课程体系。

3.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阶梯式实践体系

培育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高校、政府、企业联合培养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6]。各高校应从校内科技创新实践社团、校企网络交流平台、高校周边创新产业聚集群等环节入手,联合当地政府和周边企业群体,共同建立科学合理的阶梯式创新创业实践体系。首先,利用低年级学生群体热衷于社团活动的特点,着手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并予以专业师资指导、活动经费补贴等多方面支持。社团不应局限于校内各专业和年级的学生群体,还应该以社团活动、创新创业项目沙龙的形式邀请成功企业家、企业创新研发团队、毕业校友等社会群体参加,建立校-企相互联系的创新创业资源网络,营造浓重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为大学生拓展专业知识、积累创业人脉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应把握时代特点,联合各大高校、高科技企业以及当地政府,共同搭建区域性创新创业网络平台,提供创业法律咨询、优秀项目引进、创新商业模式探讨、企业实习等服务。一方面,满足多方利益需求,帮助机械类专业学生理解新时代的创新创业特点,了解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服务平台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去企业实习,帮助学生加深对高新技术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探索,拓宽创新创业思维,实现创新与创业共赢。最后,高校应运用整体性思维,将校园创业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环境中,建立创新创业微生态。大部分地方高校周边都有企业聚集群,高校应利用好区域优势,与地方政府合作,把握当地产业特点,将校园内新型科研成果、科技创新项目、实用新型专利等合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周边地区新兴企业提供有质量的技术咨询,促进校企间的良性互动,帮助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年轻创业者的成功经历能够极大地鼓舞在校学生的创业热情,有利于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展开;地方企业的快速崛起也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提高校园创新项目的落地成功率。通过校内社团宣传引导,帮助低年级学生拓展专业知识,结交社会人脉,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中高年级学生提供优质项目与实习机会,在地方政府帮助下对接当地企业聚集群,保证校园项目正常孵化、发展、落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正反馈。建立高校-企业-地方政府,“三位一体”的阶梯式创业实践体系,形成校园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多方共赢格局。

4结语

新时代寓意着新的历史起点,我国社会主义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改革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联合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校内外建设创新实践社团与创业孵化园,通过网络平台搭建校企沟通桥梁,开阔学生眼界,营造创业氛围;另一方面,从师资队伍、教育模式等方面入手,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立项支持师生共同创业,逐步构建新型教育模式。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两方面培养新时代机械类专业人才,联合高校附近企业,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创新创业与大学范式革命[J].高等教育研究,2020(2):9-16.

[2]黄荣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9(9):41-43.

[3]袁旦.地方高校创业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11):39-41.

[4]尹国俊,都红雯,朱玉红.基于师生共创的创新创业教育双螺旋模式构建———以浙江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9(8):11.

[5]吴爱华,侯永峰,郝杰,等.以“互联网+”双创大赛为载体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3-27.

[6]王雁,张竹,李承霞.中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与基本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9(17):44-46.

作者:郭志明 向阳辉 陈子暄 朱宗铭 单位:长沙学院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