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高校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研究

2021-05-17 21:55: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积极开展了作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由于缺乏常态化的保障机制,新时代的高校作风建设实践存在根基不牢固、成效不持续等问题,限制了高校作风建设的持续、深入开展。基于此,探索构建新时代高校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逐渐成为高校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重点任务。因此,在明确构建高校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当前常态化机制构建面临的挑战,以及机制构建的科学策略进行探讨研究,为高校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的构建提供可参考性建议,能够巩固高校作风建设成果。

关键词:新时代;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

作风建设是围绕党的作风开展的建设活动。党的作风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党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品格的整体精神风貌,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的内容[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成长的摇篮,其作风建设既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到青年大学生对作风建设的认识。在当前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高校需要通过构建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来保证作风建设的常态化、持续化、稳定化开展,以有效推动高校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一、高校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深化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要求

意识形态工作不仅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还影响到民族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传播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和使命。虽然高校能够在党和国家的相关要求、指引下开展意识形态研究与教育工作,但受全球化引发的制度价值冲突、市场经济深度推进引发的政治文化冲突以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思想价值冲击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2]。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通过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的构建来净化意识形态工作环境,深化意识形态工作思想,保证意识形态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

(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要求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任务。高校只有积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持续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够证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在当前人才培养和发展路径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需要通过构建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来深化德育工作,确保党员干部保持良好的道德水准,推动立德树人任务的顺利落实。同时,高校需要借助作风建设常态化价值的构建来将随机、分散、孤立的作风建设活动整合起来,形成常态化、持续化、优质化的作风建设系统,解决立德树人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和矛盾。

二、高校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构建面临的挑战

(一)内生动力不足

按照作风建设动力源的不同,可以将作风建设的动力分为外在动力和内生动力两类,外在动力是指高校开展作风建设的动力来源于高校外部力量,内生动力则是指高校的作风建设动力来源于高校自身。目前,高校开展的作风建设活动更多是在上级党组织或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情况下被动开展,真正出于必要性或者重要性考虑而主动开展的作风建设活动较少。造成作风建设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自身对作风建设的必要性缺乏认知,没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作风建设与高校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制度不完善

高校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构建中面临的制度性挑战主要有制度体系不完整和制度内容不精细两个方面。在制度体系方面,高校虽然在不同时间点、不同背景下制定和实施了与作风建设相关的制度,但这些制度缺乏明确的主线和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导致作风建设制度表现出分散、孤立和交叉重叠的情况,影响了制度对作风建设行为的正确规范和引导。在制度内容方面,高校相关主体制定的作风建设内容更多的是一些宏观性思想指导,可操作性不强,且制度中对制度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考评问题缺乏必要考虑,导致制度难以真正落实[3]。例如,制度中明确了党委、党支部要定期开展作风建设研讨活动,增进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认知,却并没有对“定期”所对应的具体时间周期加以明确,这就导致作风建设很难按照“定期”的标准进行常态化开展。

(三)评价行为缺失

作风建设评价是常态化作风建设开展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优化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的重要途径。虽然高校会通过作风建设活动组织开展次数、活动成果总结汇报等方式对作风建设活动开展的情况和结果进行了解,但这种过于表面化、流程化的考核缺乏真正的评价价值和意义,无法有效推动作风建设的常态化开展。并且,在作风建设活动开展中,相关主体通常将评价重点放在主题、参与人数等个别要素上,对于建设活动对党员干部的作风改变情况缺乏深入、细致的考评,导致对作风建设活动的成效和不足了解不够深入、全面,影响了后续作风建设活动的优化开展。

三、构建新时代高校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的策略

(一)激活高校作风建设内生动力

在政策、制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近年来,高校对作风建设的认识度和重视度有了明显提高,这为激活高校作风建设内生动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4]。具体而言,激活高校作风建设内生动力需要从校外和校内两方面着手。从校外来看,有关主体要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际要求,及时制定和实施旨在引导与促进高校作风建设的政策、制度内容,明确高校作风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以促使高校增强开展好作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校内来看,党委、党支部要通过作风建设理论知识培训和实践活动开展来增强党员干部对作风建设的认识和认同,将党员干部分散、孤立的作风建设认知统一起来,形成强大的作风建设共同认知,促进高校作风建设的统一性、同步性开展。

(二)完善作风建设制度

制度是行为的规范,完善的制度是高校开展常态化作风建设的保障性条件[5]。针对当前作风建设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高校及高校的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内的相关主体要根据新时代高校作风建设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首先,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作风建设的指导和帮助。考虑到高校在开展常态化作风建设方面的实际情况,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指导高校明确作风建设常态化的关键,并赋予高校一定的行政权限,使其能够根据自身作风建设的实际情况调用相关的权力,从而有效完成作风建设任务。其次,高校要对作风建设的相关制度和内容进行梳理、细化。一方面,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主线,为相关制度内容的制定和梳理提供相应的参考标准;另一方面,高校要结合作风建设开展的实际情况,对作风建设的相关制度内容进行调整、完善,使制度内容具备明显的可操作性、可检查性。

(三)规范作风建设评价行为

作风建设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高校作风建设的成效和不足,为接下来的作风建设提供可参考的经验教训[6]。高校在作风建设评价方面要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其一,要明确作风建设评价指标。结合以往作风建设评价实践,高校除将作风建设活动开展次数、开展周期、参与对象、活动总结等作为作风建设行为评价指标外,还要将活动主题、参与对象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参与对象对作风建设活动的看法和建议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丰富作风建设评价内容。其二,要严格做好作风建设评价结果统计与反馈。高校除按照相关标准统计、梳理作风建设活动评价结果外,还要通过对评价结果的梳理、分析,深入了解作风建设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将其反馈给相应主体,督促其进行及时整改,以保证作风建设活动得以持续性优化和完善。结语常态化开展作风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行为与特征,也是高校深化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要求。针对当前高校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构建中面临的内生动力不足、制度不完善、评价行为缺失的挑战,相关主体要通过激活高校作风建设内生动力、完善作风建设制度、规范作风建设评价行为等措施予以应对,以推动新时代高校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的构建,保证高校作风建设的常态化开展。

参考文献

[1]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4.

[2]夏文斌,赵彩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应对[J].红旗文稿,2019(14):28-30.

[3]刘然,刘贵振.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路径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3):32-35.

[4]李艺欣,刘然,胡斯源.制度建设视阈下加强高校党的作风建设[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4):25-27,31.

[5]袁佺,舒畅,关宏远.新时代高校“五位一体”作风建设机制构建[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61-64.

[6]魏语婷.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构建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20):52-53.

作者:张桓 吴晨 单位:宁夏大学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