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体育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研究

2021-05-14 00:50: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要: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体育教育综合质量的提高,并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究如何强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间衔接性的问题刻不容缓。文章即围绕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相脱节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对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五点具体策略,以期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人才需求;脱节;原因;策略

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相脱节的三大原因

体育教育水平不仅直关全国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更是与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密切相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体育师资质量即是决定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然而,从当前来看,我国的中小学体育师资建设尚且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相脱节最为突出。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全新要求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着以下三项挑战:(1)全面掌握教师运动技能。虽然新课改赋予了体育教师以一定的教学内容选择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可以随心所欲,反而为了更好地达成体育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以课程改革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借助更加全面的运动技能方法来开展体育教学。(2)积极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需关注自身“怎么教”即可,然而新课标所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理念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其不仅要关注自身教学方法,且还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变得“会学”。(3)采用全新的评价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一般都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然而,新课改却提出了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学习的要求。一般而言,这种评价方式的难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确定评价指标;二是建立评价标准,三是实施评价过程。

(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并非以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为依据

目前,存在不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入职后难以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岗位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1)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育性”不突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总共列举了142门课程,但其中与体育教学有关的课程只有48门,占比尚且不足34%,大多数课程与体育教育的关系并不大,从这点来看,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充分突出其“教育性”。(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失准,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相脱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决定高校体育师资培养质量的两大关键,然而从当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非但未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且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与中小学实际相脱节的情况。比如,某高校设置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能胜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和训练工作以及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体育专门人才”,但再观其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总共开设学校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大类课程,而专业基础课程的占比仅有40%,明显难以满足能够适应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需要。(3)体育教育专业生源存在专业技能不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总体来看,体育教育专业招生在当前呈现出了重学生文化成绩而轻学生专业技能的趋势,此外,不少省份在举办体育术科考试时也未能突出体育专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考试项目的考察点更倾向于学生身体素质而非其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讲,在校学习期间,部分学生并未将侧重点放在努力学习和提升个人专业技能上,从而导致自身的运动技能不足,不仅难以满足新课改所提出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多样化这一要求,且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也难以面向学生做出足够标准的示范性动作,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和运动技能掌握水平。(4)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偏重知识技能传授而忽视教学能力培养。首先,在体育教育专业的理论课和技术课上,教师只一味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而忽视了对其教学能力的培养;其次,一般来说,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时间都很短,以至于他们根本无法将学到的理论技能与实践真正融合到一处;最后,评价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必备教学技能之一,然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部分情况下仅可以作为“被评价者”,而很少接触到具体的评价方法及实施过程。

(三)高等教育阶段与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之间尚未建立有效交流机制

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体育教育间交流机制的缺乏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其实都有所显现,接下来试举几例以说明:(1)理论研究仅以某一学段为立足点而很少关注到相邻学段或者整个学校教育,如高等体育教育研究就只是讨论高等体育教育问题,且高中、初中以及小学的体育教育研究同样如此;(2)研究思路狭窄,未将人才的“培养”与“输出”联系起来,比如高校在制定体育教育课程方案时,大多只是考虑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兄弟院校的实践经验等,而并未实现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忽略了人才输出问题,这样一来,其自然也就难以立足于基础教育学校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规划;(3)研究视角单一,如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程度不足一题,众多研究都一味将其探索视角框定在了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而忽略了从高等教育这一源头上去查找原因并制定有效策略。

二、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相衔接的五条策略

(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为主要方向

坚定的目标与明确的方向是收获理想成绩的基础与前提。因此,要想有效推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的衔接度,高校必然要积极调整自身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将为中小学培养优秀体育教师作为工作的主要方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除高校及其教师以外,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应明确这一目标并坚持这一方向。

(二)立足中小学体育教育实际需求,积极调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

为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体育教育专业应遵循以下两点原则积极进行专业课结构改革:(1)突出体育专业特点;(2)突出师范性。具体来说,其应当加大教育类课程及术科课程教学力度,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及训练能力。

(三)推行顶岗实习,以更好地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一般来说,高校为了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会在第三或者第四学年安排其进入学校进行实习,不过,这样的实习期通常较短,仅有一两个月而已,因此很难收到良好的实习效果。为改变这一情况,更好地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教育实践能力,高校可以安排学生进入中小学参加顶岗实习,此外这样做也有利于加强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推动其二者实现互助式发展。

(四)建立高等与基础体育教育专业交流机制,促进二者间的相互学习

强化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体育教育间的交流,在二者间建立交流机制,之于基础教育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而言,至关重要。比如,双方可以合作举办课题申报与研究活动,组织体育教学技能比赛等。再如,高校可以组织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参加基础教育体育教师教学观摩活动。通过交流,双方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且也更易找出自身所有的不足,从而实现各级教育管理工作及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完善。

(五)搭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合作平台,双方合力提升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

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高校方面制定“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略,组织安排专家学者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紧密结合存在其中的教学实践问题来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2)主办方需从全局出发,积极协调双方开展合作,比如,就全国性或地方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技能比赛而言,其虽然可以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却将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拒之门外”———未能邀请他们参与其中担任评委或者进行观摩,这样一来,评比标准也就脱离了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实际,最终导致高校无法顺利达成向中小学校输送高质量体育师资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高等教育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相脱节的问题长期存在,这不但有碍于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且也不利于我国体育教育综合质量的提升。尤其是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提高质量”的重要工作方针不断落实,强化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体育教育衔接性的任务也就愈发紧迫,推进二者间的结合,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生海,唐犇.湖南省小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教师,2014(01):29-30.

[2]谢孟瑶.导师制下体育院校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江汉大学体育学院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9(08):19-21.

[3]李德甫,邢新阳.中学体育教师必备工作能力研究[J].学周刊,2015(30):6.

[4]陈家群,欧枝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全程多周期实习实践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6):139-140.

[5]尹冬冬,曹宏志.邢台市中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199-200.

[6]吴春明.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下旬),2016(05):119-120.

作者:韩子浩 单位:临沂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