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逆反心理探讨

2021-04-19 20:40: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发生冲突时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反抗心态。中学生处于一个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逆反心理会表现得较为突出。逆反心理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学生的逆反心理需要得到疏通。而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是根据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和语文课程的特点来探求如何利用语文教学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关键词:逆反心理;语文;疏导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他们渴望自由,要求独立。而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是处于成熟与半成熟之间,对于一些事物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往往认为自己就是正确的,他们不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因此,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疏导学生逆反心理。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

1.厌学型叛逆心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逆反心理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5岁;第二个阶段是12-15岁。第二个阶段,正是初中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想追求一个独立的地位,不喜欢被束缚。但由于初中阶段学习任务较为繁重,每天都在教师的管教下,有大量的作业和超长的学习时间。这些学习任务占据了学生大半时间,他们无法拥有自己的时间。长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有非常明显的厌学情绪和心理。他们会公然地表达对教师与家长的不满,上课不认真听讲,拖欠作业,甚至退学等。2.早恋型叛逆心理。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发育期,性发育开始,性第二特征开始显露,对异性也逐渐感到好奇,渴望与异性交往。对异性产生好感是一种正常的成长现象,但是父母、教师和社会把这种正常现象常视为一种不正常现象,异性之间玩在一起就会觉得他们在谈恋爱,认为这会耽误学习,从而去横加干涉。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他们最渴望被理解,渴望得到自己向往的东西。这时期需要正确引导,但家长总是把一种正常现象当做不正常,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挫,认为自己没有得到被理解,这就促使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偏要与父母对着干,故意去谈恋爱,从异性那里得到理解。3.标新立异型叛逆心理。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在潜意识里会追求与他人的与众不同。在这个阶段,学生很容易做一些超出日常规范的事情。学校、家长、教师规定不能做的事情,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就越想去尝试。因为别人不能做,自己去尝试了,那么他就与别人是不同的了。在初中阶段,典型的表现就有进网吧打游戏、学抽烟、染发、当众挑衅老师、聚众打架等,这些行为都是学生追求与众不同的外在表现。4.情感冷漠型叛逆心理情感冷漠,是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一个内隐表现。他们会对身边的人与事物漠不关心,对他们不认同的事情,就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他们拒绝他人走进自己的生活,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在家里中,较明显的就是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厌倦父母的束缚;在学校中比较明显的表现有拒绝参加班级活动、不愿意与同学交流、把他人的好意当成是一种讽刺等等。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他们的情感冷漠也表现在对学校标榜的优秀人物嗤之以鼻。他们会觉得班里积极参加活动的同学是在讨好老师,社会中乐于助人的人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行事。

二.语文教育对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首先,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来看。语文课程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基础。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材料以及学习过程中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等。具体来说,当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一篇阅读课文时,除了能够了解文章基本内容情节,学生还会对文中的思想情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感悟到很多哲理,这些哲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并促进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人和物。其次,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来看。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其目的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当教授一篇阅读课文时,学生会跟着音频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语总结文本思想,会进行续写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当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提高时,他们会更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辨别,敞开自己的心扉,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适当的表达。当学生愿意表达时,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得到缓解。最后,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德育资源可开发。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一共有141篇文章,其中有19篇关于亲情类的文章,如《秋天的怀念》、《荷叶.母亲》、《回忆我的母亲》、《背影》等;对某个真实的优秀人物进行颂扬有的8篇,如《纪念白求恩》、《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言行片段》等;关于爱情类的文章有2篇,如《蒹葭》、《关雎》。在教学中,这些德育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语文教学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

1.教学要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学生接受语文教学的疏导,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这门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这种学习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在日常教学中,引起学生兴趣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疏导学生厌学心理。比如在教授《社戏》这篇课文时,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提出一个很生活化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过戏吗?都看过哪些戏呀?同学们一起讨论。没有看过戏的可以说说自己看过的电影。”以一个问题导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先讨论自己看哪些戏,这戏都有什么特点,说说看这部戏的原因。在自己看戏的情景下,再推进《社戏》这篇课文就会容易很多。让学生结合自己看戏或看电影的经历去了解文中作者看戏的经验,这样的对比效果,会让学生更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生活经验会让学生倍感亲近,那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提高。2.加强引导,调整学生逆反心态。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除了必要知识的落实以外,教师需要根据学情对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挖掘,利用这些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提高其精神境界,丰富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将教学内容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期,也是彷徨期,此时逆反心理较为严重,这时就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初中阶段最典型的叛逆心理就是“早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引导,疏通学生的早恋心理,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就选录了《关雎》、《蒹葭》两首爱情诗,这对引导学生爱情观具有重大作用。在教授《蒹葭》这首诗时,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给学生创设情景。在上课之前可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让学生提前进入美好的环境中。然后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使学生明白“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使他们明白爱情是美好的,但同时又是可遇不可求的。最后再让学生根据这句话检视自己正在苦恼的恋爱问题,用笔记本写下来。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恋爱,也疏导学生恋爱上的障碍。3.产生共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一个民主的课堂,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让学生具有主人翁意识,自觉参与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小老师的模式,让学生参与课文讲解中,这样身临其境,学生才会印象深刻,接受语文文化的熏陶。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心理断乳期”,他们自我意识增强,要求独立。但又无法彻底摆脱父母的管教与帮助,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束缚的心理,亲情观较为冷漠,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一共有19篇关于亲情的文章,如《秋天的怀念》、《荷叶.母亲》、《回忆我的母亲》、《背影》等。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文章向学生灌输亲情观念,缓解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当教授《背影》这篇课文时,可让学生一起参与备课与上课。在备课中,让学生感受朱自清的父亲是如何爱朱自清的。在上课中,可让学生共同讨论自己的父母是如何爱自己的,并让学生录一段小视频或者写小纸条,说出对父母想说的话。这样的环节不再是教师的单向输出,而是让学生参与其中产生共鸣。学生只有产生共鸣才能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父爱”“父子情深”,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爱。处于叛逆期的学生,他们抗拒父母的管束,不愿与父母交流,甚至嫌弃自己的父母。

在《背影》这篇课文教授中,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父爱,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这样的环节对于课文的讲解,以及心理的疏导都具有重要作用,让学生愿意接受与父母的沟通。中学生是处于正在发展阶段,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很普遍,也是一个很正常的成长现象。但中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需要得到重视,因为这种心理现象如果不得到有效的疏通,那么就会对学生自身、家庭、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语文课程正好是一门人文性、基础性学科,如果能够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那么语文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

[2]罗彩灵.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4(5):167.

[3]刘来锁.浅析语文教学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J].中学语文.语文立交,2017(4):131.

作者:刘慧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