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图像文化下高校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研究

2021-04-13 20:38:2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图像文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形势。通过网络的迅速传播,图像信息快速进入高校思想政治领域,其传播的快速性导致教育时机的滞后,而信息的良莠不齐也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导向性。图像文化时代也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带来了机遇,依托图像文化,网络思政教育的“全面化”“精准化”“互动化”“个性化”的特点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图像文化;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思政

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中国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1]。伴随着图像文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从以前的依据文字对知识进行间接性的感悟和体会,到更多依赖于借助图像直观获取、展示信息。而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图像文化时代的到来,短视频、微信等应用程序的兴起,推进网络思政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图像文化时代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逻辑渊源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的特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的工作。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一)网络思政教育的意涵。网络思政教育的兴起,是基于教育者对图像文化时代下网络趋势发展的把握。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发展对原有意识形态的经济及社会基础附着物已发生了改变,在对传统传播观念、方式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也产生了影响。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趋势,是教育者层面自主意识到网络对网民意识形态、社会生活的潜在影响,主动运用图像文化,将外部信息逐步内化,使其内化为信息接收者自身的思想,并以这些接收者为主体,进一步影响其他人的存在。(二)图像文化时代下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图像文化时代的到来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为图像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在这个“世界被把握为图像”的时代,“00后”大学生们的自我个性凸显,“人人都是自媒体”现象使得传统思政教育的先导权进一步削弱,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模糊,传播时间也不再局限于课堂。相较于传统思政课堂教学方式,图像文化时代下的学生能更自主地筛选信息,类似于自我教育。然而,这类“自我教育”却存在着信息鱼龙混杂、价值观偏差等隐患。因此,思政教师在新形势下需关注时下热点,紧跟时政潮流,将网络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牢牢占据意识形态高地,利用图像文化时代在互联网加持下的特点开展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其关键点在于“要加强对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切实构建网络育人体系”[3]。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遭遇的困境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

教育在网络的重要阵地,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包括但不仅局限于思政网络课程。在近年来的实践中,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它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局限,让思政教育能渗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另一方面,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似乎也开始陷入了发展的瓶颈期。首先,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网络环境当中,高校学生在网络图像中所接收到的信息夹杂着背离思政教育思想的内容,而学生的无差别浏览也加大了这种负能量传播的隐患,对思政教育的导向性形成冲击,同时也对学生的身心造成负面影响。其次,高校的思政教师往往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少有时间和精力随时关注网络热点及新的流行名词,甚至于完全不了解。而如今的高校学生“作为符号的人以及符号使用者,受教育者呈现出多重、零散、不稳定和不确定的裂变自我,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4]。这就导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载体与图像文化时代下的高校学生关注的问题存在一定脱节。如果无法及时掌握高校学生群体的关注热点和思想动态,那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其在学生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均会有所降低。第三,图像文化时代意味着一张图像之中往往包含大量信息,但这些信息通常又是碎片化的,在网络的助力下,这些信息可以24小时无间断、不断更新,并且覆盖人们的生活。加之不断新起的各类移动客户端,这些新变化也让思政教育应接不暇,也对网络思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只是将传统课堂搬到网络上并不能称之为网络思政教育,“不能针对不同网络参与主体的思政教育不是真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5]。

三、图像文化时代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面对的机遇

图像文化在网络的助力下与学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愈加紧密,高校思政教学者有更为丰富的图像、影视资源可选,高校学生亦能够便捷迅速地查找到各类图像。但图像背后所蕴含的价值信息及取向仍需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应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内外合力。图像文化的大时代背景有效推动着网络思政教学的实践,也发挥了图像育人功能,具体而言,集中体现在“全面化”“精准化”“互动化”“个性化”。(一)依托图像文化,实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全面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6]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而言,首先,把握校内外思政资源,全员育人。校内通过网络思政课程建设稳住网络思政主阵地,整合学院团委、学工处、招就处等部门思政工作,力求让每个学生拥有自己专属的思政档案。校外,构建高校、家庭、社会合力的网络数据平台,让高校、家庭和社会一起共同行使高校学生思政育人的责任。其次,高校思政教育者通过网络思政平台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有所了解,全过程育人。一方面借助平台中的图像,直观而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数据,提高网络思政教学的成效;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思政教育,网络思政教育的成绩认定不仅仅包括终结性考核,还综合考量出勤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最后,全方位记录高校学生思政活动。利用移动端打卡、网络课程任务点等,将学生线上线下的思政活动予以全记录,整合为图像数据记录留存,及时掌握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全方位育人。(二)依托图像文化,实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精准化”。在图像文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各类图像资源的出现让人目不暇接,质量却良莠不齐。网络思政教育虽然享有网络带来的便利,但并非所有网络传播图片均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思政所需的图像资源必须是向上、向善的。政策文件、讲话精神和新闻等相对抽象的图像固然可以输送一定的意识形态,但如今高校学生主要以“95后”“00后”为主,图像的选择上要更多考虑到他们的兴趣点与喜爱度。而相较于传统思政教育的无差别备课,网络思政教育可以利用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对教育对象的水平、兴趣等进行较为精准的定位。教师要培养网络信息素养,以数据思维、信息思维,根据思政档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轨迹予以分析。精准把控,精确分类,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根据网络平台的数据统计配置各类思想政治资源,多方面挖掘图像资源,向学生精确推送信息,确保推送消息能够在学生中有感染力、有影响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将思政内容入脑、入心、入行,实现网络思政的“精准化”。(三)依托图像文化,实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互动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要实现受教育者的整体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提升,这不仅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受教育者的反馈。要实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互动性”,需要提升学生的图像素养,同时也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利用网络平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主动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具体而言,在网络思政教育中,依托图像文化,学生可以在接受图像的同时迅速了解图像所携带的大量信息,而这就对受教育者对图像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如果只是单纯地停留在“看”图阶段,是无法挖掘图像后的深层价值的,但透过表面的图像理解其深层含义是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来培养的。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高校学生解读图像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表达他们对图像的理解,对其中的积极信息予以吸收,而学生对图像的解读能力的提升,也侧面提高了他们对网络中存在的一些虚假信息的辨识能力。(四)依托图像文化,实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个性化”。图像除了包含大量信息外,对图像的选择、偏好往往也体现了一个个体的个性特征,依托图像文化,实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个性化”教育也正是依据于此。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在尝试突破传统教学形式,网络思政教育就是其中的一大尝试。网络思政教育搭上了大数据的顺风车,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一定预测能力,且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再仅仅局限于班级教学,而是可以通过测评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制定个性化方案。高校网络思政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同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个性化定制讲解方案,依托图像传播,将原本负责、抽象的理论知识以图像的形式梳理出来,在增加信息量的同时,也让知识更加直观明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网络思政图像资源的储备也避免资源的重复,更加满足师生需求。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无论是技术还是相关课程设计都有了一定发展。但无论形式如何,教育的本质仍然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内容建设。在图像文化时代,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切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题中之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8-05-24(01).

[2]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习近平参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20-02-27.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R].中发(2016)31号.2017-2-27.

[4]李颖,靳玉军.基于网络空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趋势[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0).

[5]吕东刚,王燕.智慧校园视野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及突破[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01).

[6]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20-03-07.

作者:谢费斯 张华金 邓飞 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