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综述

2021-03-17 23:15: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影响因素包括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动性、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支持和需求等。由于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职业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对最终的培育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主动意识、提升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完善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机制等策略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效果进行优化,从而为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能力;职业素养

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改变当前就业局势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是培养职业人才的基地,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重要目标,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仍然没有彻底摆脱学科教学模式的影响,进而造成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现象。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的迫切要求。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动性因素。大学生职业素养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个体因素是其中的重要一项,比如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个人职业态度以及求职目标等。个体因素会被企业和相关用人单位所看重,而在判断个体因素的优劣时,一般会以学生的相关表现为依据[1]。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试成绩、获得过的证书、获得过的学校奖励都是企业或相关用人单位用来衡量大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的一项重要指标。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创业经历、兼职经历是展现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依据。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对其未来的就业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在求职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越强的学生越能坦然面对困境,并且能够快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断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二)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是开展职业教育的“前沿阵地”,其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体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效果,诸如知识基础、技能水平、职业品质等。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将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作为重要目标,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冲在第一线的“劳动者”。一般来说,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在学校中得到发展的,学校课程安排是否合理、实践教学是否落实到位等均会直接影响到职业素养的培育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尤其是那种着力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更应该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出当前所属领域所需要的高专业水平的特色人才。另外,高职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培养体系过于单一,则难以满足学生需求,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三)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支持和需求。在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相关的外部因素中,社会因素占据重要地位,其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会产生直接影响。社会因素中主要包括企业对学生的选择、企业自身经济发展需求、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支持等,其中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包括企业和高职院校签订就业协议、企业参与课程制定、企业派遣精英担任教师等;企业对学生的选择中会涉及行业用人标准、劳动力市场变化、市场变化信号等;企业自身发展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会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效果。除此之外,社会因素还包括行业因素、资源管理、经济形势的判断、经济发展状况,等等[2]。

二、就业能力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单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让更多学子拥有了进入大学的机会,但伴随而来的是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通过对多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人才培养目标单一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有的高职院校虽然设有多个专业,但却没有针对每个专业设定具体的培养目标,而是以一个整体目标引领全局。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特色,人才培养标准单一、模式趋同。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能力水平、技术、知识以及素质要求等方面大同小异,并且人才培养方案也没有明显差异。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但是很多学校却曲解了这一培养目标,出现了只重视技能培养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现象。(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与市场错位脱节的缺陷,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效果。虽然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与学生职业发展以及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大部分都是理论论述,不但很少涉及实践层面,而且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通常情况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主要是通过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实习环节来实现,但是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切实基于市场需求设置课程,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杂而不精”的现象,即学习内容很多,但深度不足。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想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必须要切合整个社会的发展,从原来的封闭走向开放,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三)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不到位。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以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道路为目标的相关课程,但由于这些课程更多的是倾向理论性内容,缺乏实践内容,因此对于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作用并不大。职业指导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对于着力培养职业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更应该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除了开设相关课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设立像“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学生职业服务中心”之类的职业指导机构,目的是将职业指导落实到位。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比如很多高职院校虽然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却因为缺乏职业发展指导体系和活动计划而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有的高职院校一味“讲求理论”,缺少针对学生特征而开展的个性化咨询指导。另外,职业指导还需要匹配相应的评价体系才能保证功能的正常发挥,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三、就业能力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策略分析

(一)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主动意识。在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受益主体,其主体意识影响力非常大,如行动意识、学习意识以及参与意识等都会影响职业素养的培育效果。在传统办学模式与管理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中存在严重的“被动学习”现象,逐渐抹杀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创新意识、创造意识。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应该从革新教育理念做起,比如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自身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设定教学目标,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加明确的职业素养培育方向,从而在自我认知、职业理解、职业定位、职业规划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在职业素养培育中主动意识越强,越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为学生应对未来更加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提供支撑。(二)提升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与社会产业结构和分工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有用之才。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必须要坚定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决心,推动课程设置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从就业角度分析,课程设置只有满足企业需求才能提升学生就业率,因此仅仅依靠高职院校内部人员是不够的,还需要让相关企业的精英人才参与到课程设置中来,通过共同分析,研究开发出强化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课程。另外,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进而有效提升实践能力。(三)完善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机制。高职院校要不断革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学与实习的结合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实习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能强化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还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竞争力。高职院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确保企业的实习环节得到贯彻落实,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应变能力等。社会实践机制的落实主要通过两个步骤:一是高职院校开设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基本了解社会实践的过程;二是丰富社会之间的组织形式,目的是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支撑。(四)优化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该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本校要求的职业指导体系。在一年级时期,主要是帮助学生清晰客观地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而后确立短期目标或者中长期目标,逐渐形成对职业的基本认识和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初步规划;在二年级时期,主要是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引导学生夯实自身知识基础,形成健全人格,深化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在三年级时期,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相关调整,并且为学生提供各方面就业信息,具体可以通过大型招聘会、就业咨询服务、专题讲座等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娇娇.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04):69-72.

[2]魏芽芽.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及其培育路径探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03):7-9.

作者:王嫱 单位:九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