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大学生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践研究

2021-03-17 21:05: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大学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提出由来已久,它是在大学高等教育原有班主任制度、辅导员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并得以广泛推广的一种新时代的培养制度和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国外高校的实施已相对成熟,而在国内还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大学本科生学业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等不同管理和培养模式的协同运作,将更加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学业导师制的实践研究有助于不同高校广泛推广这一辅助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

关键词:导师制;学业导师;大学本科生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在大学高等教育原有班主任制度、辅导员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并广泛推广的一种新时代的培养制度和管理模式。本科生学业导师制顺应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并深入推进全员育人的可行路径[1-3]。学业导师制在国外高等教育中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教育制度中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国内,学业导师制虽起步较晚,但不同高校纷纷采用这一新型高效的教育模式,在各级各类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实践并应用[4-6]。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学业导师制在全校摸索和实践了多年,并于2019年,学校明确在所有本科专业中实施学业导师制。

1高等院校开展学业导师制的时代背景

导师制最早来源于14世纪时牛津大学的一对一私人定制培养模式,经历了漫长的学徒制的探索和实践,直至20世纪初,以哈佛大学为代表,实施了真正意义上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在国内,20世纪40年代浙大、北大、清华率先实行导师制,但由于各种原因,实施不久也被迫取消,直到90年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视和蓬勃发展,学业导师制又悄无声息地在各大专院校中普遍试行。在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尤其重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教育部也于2021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0年)》的教育改革性文件纲领,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其中,学业导师制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兼顾学生的不同特点、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等方面,非常具有优势。因而,在最近十年也得到了全面推广和快速发展[7-10]。

2高等院校开展学业导师制的实践研究

2.1导师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导师制是实现现代化人才培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导师给当代大学生树立了榜样,并指明人生前行的方向。大学里的导师基本都是现代化教育的精英,他们的学习、奋斗史就是大学生值得学习的“教科书”,他们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不懈奋斗直接熏陶着新一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仅如此,导师更清楚当代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他们会在培养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导师的言行举止,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教化着学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也给了更多师生互相接触、学习和了解的机会,给学生的成长和培养增添了更多机会。总之,导师制是实现现代化“四有”人才培养的需要。2.2导师制是完善学生管理和教育的需要。在导师制的执行过程中,会因为不同高校类别、层次的差异,大学生的差别也较为明显,需要导师“因材施教”和分类管理,不能一个模式、“一刀切”。当代大学生中,一部分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初入“象牙塔”,极易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过多的活动、娱乐,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学业,过度放纵甚至导致学业荒废,学业导师制极大程度上可以克服上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学业困惑和人生规划等问题[11]。学业导师可以近距离接触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状况,并长期或周期性获取学生的成长情况,有助于管理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导师制不仅便于管理学生的日常及安全,还有利于实施教育、教学计划,提升培养质量。2.3导师制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学业导师制有力推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培养方案。学业导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学习兴趣、长处和独特性,有利于发展其潜能,从而促进特殊学生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发展[7]。对于一些有专业特长或创新能力的学生,导师牵引学生开展学术研究,从早期阶段开始进行科研锻炼、课题研究,非常有利于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将激励更多的有志青年进一步深造、从事科学研究,也是个性化人才培养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

3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学业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协作培养。在当前大学生的学业管理方面,虽分别设置了学业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并各有一定的职责,但三方协作管理、联动培养的模式却很少。这在管理上,导致工作重复、浪费人力管理资源。在今后的执行过程中应逐步加强,三方可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并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努力做到全员育人。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而且一名辅导员通常需要监管几十甚至一百多名学生,难以面面俱到、兼顾到每一名学生。班主任主要负责班级事务,包括学习情况和集体事务,也很难具体去管理每一名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但学业导师与前两者有很大的差别,学业导师通常负责管理和培养的学生不超过十名,可以具体到每一名学生。在分工合作、共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学业导师可以通过资源共享获取更多的学生信息,可以从班主任和辅导员那里获取自身难以获得的学生信息,更有利于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有利于进行个性化人才培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协作管理的模式省时省力,工作效率高且效果好,在今后开展的学业导师制中,十分有必要推而广之。3.2学业导师的联合培养。在国内高校中,学业导师制已经逐步铺开,但学业导师联合培养都不多见。学业导师联合培养,最大的优点在于:针对个性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培养出基础更加厚实、科研视野更加广阔的优秀人才,有利于特殊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尤其在一些较大的成熟科研团队,两名甚至多名学业导师,有利于学生不同学科方向、不同学科背景基础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不同学业导师的联合培养,是以培养学生为根本,而不是以导师的出发点为单一目标,联合培养的学生在今后有自己的选择权,在打好铺垫的基础上,后续有更为灵活的选择,培养的过程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更广博的视野和厚实的基础。虽然,这样的举措,只适应一少部分优秀学生的培养,但这一模式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此外,学业导师的联合培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不同导师的沟通交流和信息获取,间接有助于学生的培养,而且,学生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可以借鉴和发挥不同导师的优势,有助于自己学业的提升。学生在不同导师的培养和监管下,也更能锻炼学生与不同导师的交际能力,从而获得全方位的培养和提高。3.3学业导师制度的完善。学业导师制已经在不同高校中普遍执行,但存在的问题依旧不少[10]:(1)学业导师的选聘条件并没有做出明显的规定,这非常不利于优秀导师的选聘,而且一些选聘出来的导师,指导水平参差不齐,也会导致学业导师制这一制度的不良影响;(2)学业导师职责不明显,学业导师的考核不具体,包括对学业导师的管理、培训等都不到位,直接影响导师制的培养效果;(3)对导师的激励机制不够,这一导师制的新举措,应该得到认可和鼓励,特别是年轻教师,更应该参与到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中来,一定程度上,对年轻教师也是一种历练与锻炼,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因而,从教学任务上应该认定这一导师制的教学工作贡献和工作量,并优先给予肯定和报酬;(4)学业导师制应有灵活的调整措施,学业导师制不能一成不变,应积极变革,给予师生更多的双向选择机会,毕竟学业导师制的出发点,是更好的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制度要尊重师生双方的意愿,及时做出调整,把人的发展需求摆在第一位;(5)学业导师制,应给予可供学生选择的主动权,比如:学生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业导师,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可以更换适合自己的学习导师等,另一方面,也该赋予学业导师推荐学生去到适宜导师团队的权利;(6)应该建立专门运行和监管导师制的教务管理部门[12],便于调节和处理学生、教师双方的各种事务。

4结论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科研论文发表总量、高水平科研论文等多项指标均跃居世界前列。虽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依旧要正视未来高等教育的世界性竞争与挑战,高等教育的工作者更应该明确未来的职责,单一的教学或单一的科研工作,均不能胜任未来的高等教育事业,一定主动思考当今以及今后大学生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主动出击,为高等教育的变革贡献力量。全面推广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服从国家战略方针、社会需要和教育事业需求,主动融入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事业。学业导师制在国内的实施虽由来已久,但还需摸索、实践和总结。在学业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从教育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变革培养人才的路径,并结合最新的教育研究手段、整合丰富的教育资源,不断实践和完善学业导师制的培养制度,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沈许龙,龙银成.全员育人理念下学业导师制的实践与创新[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4):100-101.

[2]张霞.协同育人理念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以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20(2):53-54.

[3]李艳艳,王俊青,张琳,等.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学业导师制的实践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340-341.

[4]李桃桃.大学本科学业导师制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7(6):119-120.

[5]东珠加,程嘉祥,沈燕萍.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模式研究与实践[J].江苏商论,2019(12):129-131.

[6]辛欣,冯永宁,金鹏康,等.学业导师制对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与实践[J].科技风,2020(27):144-145,176.

[7]何芳,朱海荣.面向个性化学习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生态路径探索[J].枣庄学院学报,2018,35(6):119-123.

[8]陈飞.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大有作为[J].教育家,2020(6):47-49.

[9]赫玉欣,李军波,张丽.大学本科学业导师制的延伸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9):67-68,140.

[10]王莉.云南独立学院实施学业导师制的思考与探索[J].智库时代,2018(11):93-94.

[11]吴昊,薄云鹏.“三全育人”背景下本科学生“学业导师制”工作实效性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8):133-134.

[12]姚丽亚,甄国红.美国学业导师模式及其对我国本科导师制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4):75-79.

作者:刘智敏 许志刚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