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智能技术在地方高校安全管理的应用

2021-01-21 20:38:40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安全管理在维护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营造和谐、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扩展了高校安全管理的范围,能有效降低高校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高校安全管理效率。智能技术与地方高校安全管理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演进的必然趋势。而地方高校安全管理智能技术的应用还不能满足安全管理的实际需要,需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关键词:智能技术应用;地方高校;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在维护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营造和谐、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52)。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智能技术的应用,成为高校安全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也从广度、深度上影响着地方高校安全管理模式的变革。如何将地方高校的安全管理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使其达到规范化、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已成为学界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安全管理中智能技术的应用价值

(一)智能技术应用有效预防高校安全隐患。高校安全管理环境受办学的开放化、社会化、国际化等因素的影响日益复杂,存在较多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的复杂性、隐秘性、破坏性极高,若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容易引发严重安全事故。因而,高校安全管理事前预防至关重要,而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满足这一要求。例如:在高校人员安全管理中,可使用人脸识别闸、智能传感器等智能监测设备,对校园内的人员进行全方位监控,实时掌握校内人员动向;还可利用物联网技术建构一个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连接的网络信息系统,用以检测和排查校内人员安全隐患[2](25)。(二)智能技术应用拓展高校安全管理范围。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扩展了高校安全管理的范围。如今高校安全管理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其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传统安全管理以防火防盗、安全保卫为主,范围较窄,无法涵盖安全管理的全部事务,已不能适应如今复杂多变的高校安全管理环境。高校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的初衷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它的优势在于可兼容学校的地理位置、建筑构造、外围环境等各要素,智能选择和制定适合学校自身的系统化、科学化的“安全管理网”,将学校安全管理区域网格化,如教学区、科研区、办公区、会议区等,确定每个区为独立的安全管理中心,并且对各个区域的人、物、地、事、组织等不同对象进行多元化管理[3](112)。同时智能技术可辅助高校进行精细化安全管理,例如:运用智能技术防盗、防火、防诈骗等。这样一来,不仅扩大了高校的安全管理范围,而且实现了安全管理全覆盖。(三)智能技术应用提高高校安全管理效率。智能技术与安全管理的良性互动,可提高高校安全管理效率。高校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相关智能设备的配置、实施上。具体而言,与人力相比智能设备耐受性、适应性更强,如门禁管理设备、访客管理设备等,它们可替代人工全天候多端协同作业,并且在暴雨、风雪等极端气候条件下持续运行,时时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平稳有序进行。及时解决问题是突发性事故处理的关键,智能设备的使用,有效节省了事故处理中信息汇总、风险预判、问题分析等多个环节的时间,提升安全事故处理速度。当然,智能设备除了能够保证安全管理的稳定性、时效性外,还可提升安全管理的准确性,其主要表现在能够规避人为、环境等多种不稳定因素,确保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客观、准确。

二、地方高校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问题分析

智能技术与高校安全管理融合具有重要价值,而地方高校安全管理智能技术的应用还不能满足安全管理的实际需要,需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一)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意识淡漠。多数地方高校对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未能引起重视,尚未达到较高认识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树立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责任意识。多数地方高校注重教学与科研,较多关注见效快、效益高的项目,对于安全的管理仅停留于形式上的风险防御,未能对安全管理中智能技术的应用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二是未制订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实施保障制度。地方高校安全管理大多沿袭旧制,并未健全智能技术实施层面的规章制度,无法保障智能技术应用效益最大化[4](234)。三是未建立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评价机制。多数地方高校仅关注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缺乏对设备采集、技术应用、人员配置等多个环节的科学合理的评价[5](80)。四是缺乏安全管理智能知识教育。学生和教师是智能化安全管理的受益者,而地方高校在这一管理的实施中,并未将安全管理智能知识普及列入其中,致使无法达到人机合一的较高水平。总而言之,地方高校没有重视安全管理中智能技术的应用,致使相关工作缺乏实质性进展,收效甚微。(二)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环境落后。智能技术的应用受制于地方高校自身发展水平,离不开本校所提供的人力物力支持。就实际状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安全管理智能技术资金投入占比不足。地方高校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性投入与本校非财政性收入两个部分。多数高校教学与科研经费开支份额较大,安全管理投入较少,致使地方高校未有过多经费承担安全管理智能设备采购、场地建设、设施投放等巨额开支。二是安全管理智能技术人员素质较低。地方高校安全管理技术人员,大多年龄分布不均衡文化程度低,并且缺乏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三是安全管理未采用先进智能设备。智能技术应用与设备的采集、投放密切相连。地方高校现存安全管理设备,大都线路老化、升级换代滞后。此外,部分地方高校安全管理设备配置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6](19)。总而言之,地方高校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受制于落后的应用环境,难以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三)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缺乏系统性。系统的调合与控制安全管理中智能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而地方高校智能化安全管理缺乏系统性:一是智能技术应用各部分关系失衡。多数地方高校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分强调技术加成;另一种是过分强调人力支出。相对弱化其他部分在智能技术应用中产生的作用,进而导致安全管理技术应用各组成部分比例失衡。二是智能技术应用各部门没有协调统一。地方高校安全管理智能技术专职部门设立大都存在中心化、层级化、扁平化等问题,部门间无统一领导,缺乏沟通联系。三是智能技术应用不能因校制宜。无论是先进理念植入还是先进技术应用,都应以自身发展实际而定。多数地方高校未将智能技术与本校安全管理实际相结合,更有甚者直接照搬他人成果,进而产生资金浪费、技术浪费等多种问题。总而言之,地方高校智能化安全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致使其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受到阻碍。

三、解决地方高校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问题的对策

智能技术与地方高校安全管理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演进的必然趋势。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提出以下三个对策。(一)强化智能技术应用意识。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地方高校需要积极审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做出改变。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如下:一是树立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权责意识。地方高校在安全管理过程中,需着眼于当下高校安全管理新模式,适时调整高校安全管理中智能技术应用比重,并严格把控智能技术应用效果,做到权责统一。二是健全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实施保障制度。制度的设立是保证实施效果的重要举措,地方高校需在掌握智能技术与安全管理相融合的特点基础上结合学校安全管理实际需要来设置相关制度。三是建立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评价机制。智能技术应用成效如何,都可通过评价结果直接显现出来。地方高校需要在掌握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效果基础之上,综合利用多种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建立多维度、深层次、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四是开展安全管理智能知识教育。地方高校可通过开设技术应用公共课、设立校内研究基地、开办社团等多种途径向学生、教师普及安全管理知识和智能技术应用知识,促使他们在学校中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技术,以达到人机协同的良好效果[7](113)。(二)营造智能技术应用环境。创建和谐、稳定的智能技术应用外围环境,已成为地方高校安全管理的迫切之需。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一是拓宽资金获取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比重。地方高校可在解决自身经费配置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献、群众集资等多种渠道获得经费供给,增加安全管理智能技术经费投入比例[8](25)。二是提升安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建设高质量人员队伍。为了提升安全管理人员智能技术应用整体素质,地方高校可通过设置相关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对在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以提升安全管理人员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素养。再者,可结合成绩考核、公开招聘等多种方法,调整安全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智能安全管理队伍。三是引进优质智能设备,定期维护设备安全。地方高校传统安全管理设备存在诸多问题,急需加大资金投入更新换代,引进先进安全管理智能设备,同时加强设备维护延长使用寿命[9](48)。(三)发挥智能技术应用整体优势。鉴于上述地方高校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平衡智能技术应用各部分关系。无论是人员聘用、设备投放、场地建设还是技术应用,都是智能化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地方高校在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明晰和平衡各部分之间关系。二是协调统一智能技术应用各部门职能。部门间协调联动,为安全管理中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地方高校要在平衡个性需要与共性需要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合的协作体制,给予安全管理各部门充分的自主权,使得每个参与者都能发挥其自身价值。三是因校制宜应用智能技术。地方高校在安全管理智能技术应用中,可对应用范围进行明确界定,并且充分了解本校人力物力可承受范围,确保智能技术应用能够发挥最大效益。同时可通过多校联合、校企合作、专家参与等多种方式突破原有模式,吸收新技术成果为本校安全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杨红霞.新时期做好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若干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1).

[2]庞志坚.基于物联网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6.

[3]马建新,闵启东.基于网格化管理的大学校园安全管理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0).

[4]崔维波.高校安全管理与风险识别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3).

[5]张晶.基于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安全评价机制的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9(10).

[6]闫琛.人工智能应用于学校安全管理的风险及其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9(10).

[7]张裕玲,周小湖.半开放式校园安全管理的研究与探讨———以桂北地区某医学院校为例[J].科技视界,2019(16).

[8]李濡含.地方高校筹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6(12).

[9]袁鹏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9(3).

作者:许晓娜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