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声乐教学中音乐作品分析

2021-01-14 08:35: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在现代声乐教学中,一般对于技术指导比较重视,但这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提高技巧,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灵魂并没有深入了解,在表演时容易出现感情不到位、表演太生硬的问题。艺术有类别,但灵魂大多一样,即将情感通过自己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背景、调式、曲式结构、形象、演唱风格等进行分析,对不同作品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演唱技巧,同时了解作品的背景、风格和美学思想。

【关键词】声乐教学;作品分析;歌唱艺术;应用技巧

声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它的价值在于声乐的情感体现,学习声乐的目的是合理利用嗓子,熟练掌握发声技巧,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人们分析一个作品大多会从创作背景、创作人物、作品结构、所属类别、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将音乐作品分析应用于声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作品,融入角色,做到人与音乐高度契合,完美演绎音乐。

一、音乐作品分析在声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音乐作品分析在声乐教学中的现状。在我国声乐教学中,许多教师应用的是老教材,各个学校的教材也并不相同,导致教学系统不完善,教学内容不统一。在声乐教材中,曲目都较为陈旧且与时代脱轨,内容设置的重点偏重于声乐技巧的提高。这样的教材脱离了当代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教材中的曲目进行分析,可能由于歌曲陈旧,导致许多学生理解不了其内涵,且时代相差太远,缺少当代特有的风格与某些特定情感,学生即使跟着教师进行分析,也会出现理解不了该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的现象。陈旧的教学,过时的歌曲,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领悟、接受知识,再加上音乐本身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基本技巧的重复练习,而许多学生基础较差,作业要求又太高,则导致其无法顺利完成,这成为了声乐教学面对的难题。音乐作品分析是立足于音乐作品本身的,从整体结构、艺术手法到使用技巧等,方方面面都进行分析,其中就包括对作曲家、音乐风格、创作背景等的研究。因此,在现在的声乐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现代歌曲,与旧的歌曲穿插进行,这样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二)音乐作品分析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音乐作品分析是音乐学习、创作的基础。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了解各个时代的音乐风格,在精确解读的同时,融入自己的体会、理解和感情。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还可以让学生对曲目形成一个较为具体的框架,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和感悟歌曲。且每首曲目中都蕴含着不同的演唱技巧,分析不同的声乐作品,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学习不同的演唱技巧,熟能生巧后就能通过融入自身的感情进行二度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现以大型琵琶曲《十面埋伏》为例阐述音乐作品分析。《十面埋伏》可谓琵琶曲的巅峰之作,完美演绎了楚汉之战,乐声雄浑,十分激扬,人听后热血沸腾。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时,先从乐器入手,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其声音清脆,不仅可以弹奏旋律,还可以弹奏和弦,是民族乐队里重要的组成部分。接下来了解曲目背景,此曲以楚汉相争为背景,公元前202年,神州大地上爆发了一场残酷悲壮的战役,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经过五年厮杀,双方最后在垓下一决雌雄。最后分析曲目本身的特点:第一部分演绎了战前准备,从列营起,至吹打、点将、排阵,最后以走队结束;第二部分描述的是战斗过程,包括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小段;第三部分描绘了战斗结束,包括溃围南山和乌江自刎。音乐变化万千、凄切悲壮。对其三部分进行分析,让学生融入该音乐作品中,梦回古战场,看楚汉之战,品人物心理活动,同时还可以了解历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二、作品分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扬长避短,科学选择曲目。量体裁衣,能让教师和学生都事半功倍。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声音特点、声音类型来选择合适的曲目进行作品分析,现场展示,以更好地演绎作品,达到人与音乐融为一体的效果,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因此,在分析作品时,应当科学选曲,扬长避短,同时教会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曲目。例如教师本身声音较高、音域较宽,则可以选择一些为高音定制的曲目,如《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黄河怒》等等,其中极为华丽的歌词配上抒情的曲调,展现出了对祖国的热爱,还可以选择其他的歌曲,如《我的楼兰》、《万物生》、《泉水叮咚响》、《踏浪》等等适合一些音域较宽且声音清脆、嘹亮的歌手的歌曲。如果教师是中音,可以选择《爱江山更爱美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月光下的凤尾竹》、《为你等门》、《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歌曲,还可以选择世界著名歌唱家切奇莉亚&;芭托莉等的歌曲,中音有着低沉、浑厚、委婉、妩媚而又动人心弦的特质,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声音。如果教师本身声音低沉、浑厚,则可以选择《Vincent》、《阴天》、《偏爱》、《眼泪》、《七月上》、《呼吸》、《原点》等歌曲,这些歌曲要求声音低沉且富有磁性,深厚婉转,让人有置身于歌曲所处年代的感觉。教师在选择歌曲时除了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还应结合当前作品分析其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对于一些旧的经典曲目,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据学生的年龄段,选择一些有代表性、有内涵的新歌,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把握主题,分析作品内容。在教学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自身声线特点、学生年龄段等来选择一首合适的曲目进行课上分析,还应该有一个清晰明了的分析流程。先从背景开始,再到作曲家风格,再到曲目特点和结构框架,最后进行曲目剖析,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身的曲目,在无形中学会分析,在每日的熏陶和积累中提高学习效果。例如《黄河大合唱》,是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的一部多乐章的声乐套曲,该歌曲首演就引起极大反响。该曲由序曲和八个乐章组成,八章都在讲黄河,但却不是具体的黄河,而是借黄河演绎一个时代,展现了那个时代里中华民族的伟大,及中华人民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这一系列歌曲音调雄浑,气势磅礴,不仅仅在那个时代鼓舞着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也是现在红歌比赛中的热门歌曲。它号召中华儿女要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由于课上时间有限,可以选择其中一首歌曲进行细致分析。如《保卫黄河》,这首歌先齐唱、后轮唱。齐唱和轮唱差异不大,却也应有层次。演唱时应有抑扬顿挫的感觉,高峰则需有低谷来衬托。这虽是一首雄壮的歌,但也有基本的结构,如发展和高潮。唱到“河西山冈万丈高”时应有跌宕感,唱到“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时应将游击队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表现出来。到三个声部时,层次分明,表现出伟大的人民如雨后春笋般站出来,彰显最终一定能够取得伟大胜利的气势。(三)融入情感,丰富情感体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做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认识某一首作品,而是应该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使学生做到无论如何都可以凭借自己的方法来了解、学习音乐作品。再者,每一首作品都灌注着创作者独一无二的情感,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时,势必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将情感注入其中,以此方可以感受到创作者隐含在作品中的深厚情感。例如,学生在学习象征山西文化的民歌《走西口》时,便可以强烈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浓浓的地域情调。《走西口》是流传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民歌,在百年来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山西文化的符号,其曲调十分简洁,但却悦耳动听,虽然只是一些琐碎的家常话,唱出来却缠绵悱恻,使人感慨万千。故土难离,亲人难舍,歌曲中充斥着生活的无奈与辛酸,使听者动容。在学习这样的民歌时,学生必须将自己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其中所彰显的地域情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丰富情感体验的同时进行作品赏析,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主题,理解其内容,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要时刻注意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加深自己对所学音乐作品的理解。(四)融会贯通,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是我们在学习任何知识的过程中都应该具有的一种意识与能力,指的是我们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以不同于别人的、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取得新颖的、独特的成果。我们在进行声乐教学中的作品分析时,同样也应该鼓励学生融会贯通,有主见、创新性地去对一部作品进行赏析,从而得到不一样的感受与体验,促进自己审美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陕北民歌这一专题的教学时,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可以让同学们先阅读相关资料,查询一些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等,通过运用各种知识对音乐作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把握能力,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所学作品的不同认识,让学生们加以讨论,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肯定与批判,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分析作品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言传身教、因材施教。一方面使用富有开放性、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一方面,更应该注重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以及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在分析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分析方法与情感体验,为将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慧琳.音乐作品分析对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以<阳关三叠>和<黄河怨>为例[J].四川戏剧,2012.

[2]孙傲.声乐教学中的歌曲二度创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6):105-106.

[3]吕茵.试论作品分析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J].黄山学院学报,2003,(4):121-123+125.

作者:刘之苹 单位:广东文艺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