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2021-01-12 20:39:09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目前的声乐教学实际,从艺术歌曲本身出发,在浅析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特征的同时,对中国20世纪20—4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探寻提高学生艺术歌曲演唱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艺术歌曲;当代声乐

中国艺术歌曲有着鲜明的传统文化色彩,是我国声乐教材中重要的歌曲体裁形式之一。目前,中国艺术歌曲已逐步发展为各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重要选曲内容,是我国高等学校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歌曲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在声音上的训练效果,还能不断地巩固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来调整练习作品也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快速的提高学生的声音质量,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学生的歌唱习惯,对其音乐审美观念的塑造也十分重要。

一、艺术歌曲概述

“艺术歌曲”是有别于歌剧和民歌的艺术体裁,其兴起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这种独特的独唱艺术形式源自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20世纪20年代,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由西方传至中国,人们将其译为“艺术歌曲”。如今,艺术歌曲主要是指由专业演唱人员在音乐会等大型演唱会上演绎的艺术性声乐作品。艺术歌曲在歌词的选用上十分精炼,不但讲究深奥的歌曲思想,还对音乐情感有着细腻的表达要求,不仅如此,艺术歌曲在形式的把握上也有着严苛的要求,所呈现的旋律也更具协调性。艺术歌曲的文学性主要与诗人、文学家的创作密切相关。在艺术歌曲婉转跌宕的旋律中,不但有西方歌德、莎士比亚、雨果、普希金、托尔斯泰的身影,还有中国李白、李清照、徐志摩、艾青的印记。作曲家将歌词以不同的创作形式来展现,使歌词在旋律中不断升华,为听众带来直抵灵魂的听觉享受。艺术歌曲在演唱时常以钢琴来进行伴奏,伴奏者在演唱中既要完成对作品音乐情感的渲染、主旨的宣示,还要在演奏中与演唱者实现情感的交流,如此才能营造出良好的音乐审美情境。由此可见,这不但要求伴奏者具备扎实的演奏功底,还需对所伴奏的艺术歌曲有着深刻的理解。演唱艺术歌曲时,演唱者需根据作品的发展脉络来刻画人物、表达情感,因此,演唱者要以多样化的音色来进行清晰地表达,在细微的语调变化中为听众带来不同层次的音乐感受,这也是衡量演唱者艺术表现能力好坏的重要标尺。纵观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历程,我们同样能看到许多优秀作曲家的身影。随着近代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在欧洲德奥艺术歌曲的影响下,中国作曲家逐渐打破原有的创作模式,在借鉴德奥风格艺术歌曲创作的同时,以古诗词类艺术歌曲和现实题材艺术歌曲的形式来进行音乐创作,其中较为杰出的作曲家有赵元任、黄自、冼星海、贺绿汀等等。所创作的优秀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较具代表性的有《教我如何不想他》《听雨》《花非花》《大江东去》《游子吟》《忆秦娥》《菩萨蛮》《红豆词》等等。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吸收了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巧妙地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使其既具鲜明的中国传统色彩,又带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为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特征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艺术歌曲逐渐由西方传至我国,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迅猛发展,并在赵元任、萧友梅、青主、黄自等老一辈音乐家的积极推广下得以流传至今。上述老一辈音乐家大都具备留学经历,在音乐创作领域有着雄厚的知识储备。他们积极地学习、借鉴西方优秀的作曲技法,并在西方元素之中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品,这也使得中国艺术歌曲从诞生之处便极具中国特色。(一)作曲技法上西洋与民族相结合。在此之前,中国歌曲创作大都采用单一化的民族调式调性,旋律的设定也只有单旋律。尽管中国歌曲创作在学堂乐歌时期便已开始运用西方和声,但并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方式方法,在萧友梅等音乐学者的引领下,中国歌曲创作逐步打破传统的界限,在融合了西方专业理论知识后,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应运而生。此时中国的音乐家已经能够较为娴熟的运用西方大小调式,音乐创作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是赵元任的经典之作,该作品以五声音阶将曲调徐徐推开,在以E大调为主调的同时,恰当地运用了调性的转变,在此起彼伏的旋律层次之中,艺术表现力被不断地强化。为了更好地传递出“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幕色中烧”中的凄凉情境,赵元任在运用e小调的基础上,巧妙地搭配了导和弦,为该作品的情绪释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在同一音乐作品中转变调式来进行创作的方法,主要借鉴了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方式,使作品能够在调式调性转移的同时,实现对音乐情感的有效释放。该创作形式也在潜移默化间推动了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创作的不断进步。黄自的《春思曲》便是运用该作曲技法的上乘之作。也可以说,正是这一时期作曲家的大胆创新,才造就了生机勃勃的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在该时期运用中国传统民族调式来进行创作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如赵元任的《卖布谣》便是典型的五声调式艺术歌曲。这也表明,音乐作品的创作不仅要吸收西方的写作技法,还要积极地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此才能创作出中国印记鲜明的优秀音乐作品,尽管这在当时是一种人们较为陌生的创作方式,但经过一代代作曲家的努力实践,这种“中西结合”的创作方式已经成为当今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歌曲内容上。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有着不同的时代风格,每一首音乐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这是由所处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所造就的。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作也是如此,从创作内容上看,我们可以将该时期的艺术歌曲大致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该时代的主要社会矛盾为创作的中心,作曲家们以音乐创作的方式来抨击社会现状,并为人们带来振奋向前的力量。其中较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有赵元任的《卖布谣》、萧友梅的《问》、刘雪庵的《长城谣》等等。二是以文学诗歌作为创作的中心,所采用的诗歌范围也十分广泛,不仅有古代名诗,还包括近代所创作的新体诗词。其中运用古诗来进行创作的作品有黄自的《花非花》《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两首音乐作品分别以唐诗和宋词为创作的基础,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现如今仍是专业音乐院校的必学曲目。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直白易懂的白话新诗大量涌现,也为此时的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中,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听雨》便是以刘半农的新诗为歌词来进行旋律创作的。这种以现代白话新诗为歌词的艺术歌曲,一时间备受人们的追捧,并逐渐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成为主流。

三、20世纪20—4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目前,有部分创作于20世纪20—40年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被长期地运用于声乐的演唱与教学之中,这些古诗词艺术歌曲堪称佳品,如黄自的《点降唇》《花非花》,刘雪庵的《红豆词》等等。该部分艺术歌曲在长期的教学运用中,逐步形成了固有的演唱方法和处理方式。当下,一些音乐家在演唱中打破了原有的演唱方法,对作品的演绎进行了全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尝试同样可以运用到实际的声乐教学之中。(一)声部运用的多元化。声部运用的多元化能够有效地丰富演唱者的演唱声部,打破原有的单一化声部演唱方式,也就是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其他的声部来演唱一首女高音曲目,以此来充分地利用教学中的艺术歌曲作品。目前来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尊重原作对声部的要求,几乎很少对曲目进行演唱声部的改换尝试。其实,部分艺术歌曲在不同声部的表达中存有共性,并没有过多的声部转换局限,这也为授课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可能。不仅如此,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多声部的演唱表达中也会呈现出更多的风格色彩。一些歌唱家也曾积极地对经典曲目尝试多声部演唱,如女高音曲目《我住长江头》,不同时代的多名女高音歌唱家都曾用G大调演唱过该曲目,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老一辈歌唱家孙权、中年歌唱家王秀芬以及青年歌唱家黄英等等,所呈现的女高音音色柔美,对作品的思念之情把握得恰到好处。另一类则是将其作为中音声部的曲目来进行演唱,这其中,女中音歌唱家梁宁、男中音歌唱家杨晓勇都曾进行过大胆的声部转换尝试,利用饱满的中音音色为该作品带来超强的感染力。由此可见,不同的歌唱家在精准把握诗韵的同时,对同一作品做出了不同风格的演绎,在声部的变化之中,给人以全然一新的感官体验,这也为教学中声部多元化的运用提供了实践经验。(二)演唱方法的多元化。实践中,我们常以美声唱法来演绎艺术歌曲,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始终秉持这一原则。尽管这种做法遵从了艺术歌曲的共性特征,但却掩盖了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传统文化个性。因此,如何演唱中国歌曲,怎样才能在美声发声方法的基础上融入传统唱法内涵,仍是声乐教学中需要不断探讨的话题。就现有的音像资料来看,人们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唱法尝试并不多,大都以美声唱法来进行演绎。由此可见,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唱法观念还很传统,当然,也存在例外。如《红豆词》作为一首美声唱法的经典曲目,长期运用于声乐的教学与演唱之中,女高音歌唱家杨光就曾以美声唱法来演绎该作品,在连贯的声音中营造出绝佳的意境感,带有极强的艺术性,而歌唱家彭丽媛则对该作品进行了全新的尝试,以民族唱法的方式来演绎作品的委婉缠绵,利用民族唱法在吐字归韵上的优势将作品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唱法空间还十分宽广,在实际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戏曲元素、民歌风格等方面进行尝试,以摆脱以往照搬美声唱法的演唱形式,以传统文化的观念来表达该类歌曲的艺术风格。(三)音乐处理的多样化。声乐教学的目的不仅局限于教会学生某种演唱技巧,而是帮助学生在学习声乐作品的同时,建立起良好的作品分析能力。尤其是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表达上,演唱者对作品内涵的把握是左右演唱效果的关键。因此,艺术处理问题也是重点曲目声乐教学的关键。在实践中,即使运用同一种发声方法来演绎同一首作品,也会因演唱者的不同而带来不同的听觉感受,呈现迥异的音乐风格。以《大江东去》为例,杨晓勇、廖昌勇两位男中音歌唱家都曾对该作品进行过演绎,杨晓勇在演唱时通过声音来释放情绪,并擅长对音色的实虚把握,在鲜明的对比中为听众带来层次感分明的《大江东去》。相较之下,廖昌勇的演唱则以中国歌曲的演唱优势见长,以极为自然的音色来进行演唱,有着诗朗诵般的美感,对歌曲的内涵把握恰到好处,吐字清晰有力、语气变化适度,在此过程中,歌曲的情绪得以清晰的表达。在当下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声乐教学中,授课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多样化的音乐处理思维,并将其真正地运用到实践之中。

经典曲目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在演唱和教学中运用这些经典曲目时,我们要在吸收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多元化尝试,发挥出这笔艺术财富的最大效能,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将其运用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和教学之中。这种灵活化的教学尝试,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经典曲目在实际声乐教学中的效果,还会因经典曲目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代表性,切实地推动声乐教育事业在新时期的深入发展。

作者:黄进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