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工匠精神融入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2020-12-22 20:40:02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具有新的内涵价值和实现形式。工匠精神培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存在内在关联且相互作用。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融合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文化素质教育,从明确培育目标出发,通过确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实施以工匠精神培育为重点的梯度式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构建嵌入工匠精神内涵的校园文化育人格局,将新时代工匠精神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推动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时代;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文化素质

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本职工作敬业负责、对专业技能追求卓越、对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需要更适应新经济、新业态的新时代工匠精神作为精神支撑和行动指针,弘扬“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各界的价值导向与精神追求。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不仅与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育人目标不谋而合,更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带来了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因此,深入探究高职院校新时代工匠精神与文化素质融合培养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互契合

(一)工匠精神与文化素质教育存在内在关联。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但其精神内核始终未变。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1]。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包含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审美素养等精神素养。从要素构成来看,工匠精神与文化素质密切相关。此外,工匠精神的培育意在引导学生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于创新等优良品质。这与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注重提升学生文化品格、健全人格,还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创新能力与岗位胜任力在育人目标导向上相一致。(二)新时代工匠精神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面向产业急需、贴合企业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2]。”当前,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呈现从重学历、重技能向素能并重转变的趋势。职业素质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用人需求接轨衔接的关键指标,也是技术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的关键素质。为此,属于职业精神的工匠精神,应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文化素质教育范畴。同时,工匠精神传承千年积淀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诸多能工巧匠的典型故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鲜活教育内容和有力抓手。立足新时代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成为助推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办出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有效切入点。(三)文化素质教育是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必要基础。教育对象拥有正确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方能科学正确地认识并理解工匠精神。而正确的价值选择有赖于文化素质教育对学生道德品格、人文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就难以对工匠精神产生认同感,也难以真正地践行工匠精神。另外,文化素质教育由来已久,其在课程体系、队伍建设、教育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近年来,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合作,借力校企合作平台,融合多元资源,不断加强文化素质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呈现校企互通共育的良好育人态势,为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融合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文化素质教育培育目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要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高等职业教育的培育目标决定了培养路径方向。随着新产业、新经济、新商业模式带来的变革,融合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文化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三个目标维度。(一)爱国诚信、崇善尚美的道德品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综合来看,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坚持育德与授技并举,且所立之德,必须是能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性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品格。因此,必须将正确的价值观根植于学生心中,引导学生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讲究诚信为本,秉持向善的行为准则,以此凭借技术技能为国家和社会谋大利,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国家形象。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立身,技能人才极有可能追求“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利用技术谋求一己私利,那么“广大青年技能报国”“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等愿景将无法实现。新时代工匠要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具备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打造出兼具实用功能和艺术美感的产品。所以,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人才,应是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品格作为立德立身立行根本,具备爱国主义情怀、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明德尚美的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二)协作精进、求真创新的专业精神。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品质,是指引工匠磨练精湛技艺的精神力量。一直以来,质量都是企业和产品的生命线。高质量、高品质产品的产出关键在于生产者不忽视、无误差、零漏洞地对待每一个细节,以及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件产品潜精研思、精心打磨,这就源自于生产者执著于专业,精益求精,追求把产品质量做到最好的态度。随着智能化时代来临,传统的行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的界限正逐渐消失,广泛合作、共享共赢的趋势愈加明显。产品的制造尤其是一件件“大国重器”的打造,早已非一人之技或一家企业之力所能完成。新时代背景下,在个人对自身技术技能精益求精的同时,互学互鉴、共进共赢的协作意识也是新时代工匠的必备素养。创新位居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进程中,创新是最关键的推动力量。然而,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脱离本质、背离规律的创新是缺乏生命力的。真正的创新,是在求真知,明真理,把握事物的内核本质,遵循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探索积累,持续改进,形成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拥有探索求真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能为创造适应时代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助力中国制造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向“领跑”的跨越。(三)敬业乐业、严谨专注的职业素质。敬业乐业是从业者出于对职业敬畏、对工作热爱而产生的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积极乐观的职业态度。严谨专注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细致入微、一毫不苟地制造产品的职业精神。敬业乐业是严谨专注的前提。态度决定行为,对事业常怀敬畏之心、热爱之情的人,总是保持着昂扬的精神状态,才会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主动克服,笃定前行,造就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严谨专注是敬业乐业的支撑。一心一意地对待工作,日复一日地专注技术攻关,方能苦尽甘来,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凡成绩,产生更多的来自于工作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从而正向推动工作者恪尽职守、乐于进取。因而,敬业乐业、严谨专注两者相辅相成,是新时代工匠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也是高素质技术技能“职业人”职业素质的重要构成。纵观古今,无论是历史上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还是时代楷模、“天眼巨匠”南仁东,高铁焊接大师、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李万君,或是在故宫修文物的匠人们,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优秀工匠的身上均有敬业乐业、严谨专注的缩影。“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数以万计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坚守岗位,忠于职守,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每一个流程、每一件产品,才能提升中国质量,擦亮中国品牌,把“中国制造2025”计划、建设制造强国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三、新时代工匠精神与文化素质融合培养路径

(一)确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对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带来的诸多变化,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也应随之更新。1.从重技轻德到德技并修的思维转化。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其中第一条为“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由此可见,国家对“育德”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已将其放在办学育人的统领地位。但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技轻德”的错误倾向,也存在“轰轰烈烈做活动、认认真真走过场”的形式化素质教育的现象。只有转变思维,从理念上把“德技并修”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导向,坚持育人和育才并行、技术技能与文化素质并重,才能真正推进工匠精神培育、文化素质教育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从学校一元主导向校企双元协同的观念转变。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关键,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手段。目前“素质好、技能强、会做事的职业人”已成社会、行业、企业用人的共识[4]。转变学校一元主体办学育人观念,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构建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良好育人生态,有利于培养出更能融入社会,适应企业需求和产业升级的人才,促进人才供需对接。而企业在工匠精神培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中也能发挥独特的作用,比如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促进学生在职场化氛围中感知工匠精神;企业导师参与教育教学,以身示范,能让学生对工匠精神、职业素质等有具象化认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并实践工匠精神。为此,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明确校企双元主体,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校企育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培养方案、师资建设、实践教学、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协同发力,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实施以工匠精神培育为重点的梯度式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言传身教”和说教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需求。高职院校要基于新时代下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转变,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打破各课堂、各教育场域间隔,将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与文化素质培养充分融合,建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分段梯度式文化素质教育新模式,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1.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协同育人机制。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产业特点和企业需求,主动联合企业制定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各专业素质要求与培育要点,确定校企协同培育计划,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企业职业要求无缝对接。强化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协同培育机制,学校教师要牢固树立“所有课程都要发挥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意识,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在教学中渗透与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工匠精神、文化素质、职业素养等相关内容;企业导师要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组织学生进企业开展实践体验等,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牢固树立锤炼工匠精神和提升文化素质意识。2.打破教育场域间隔,构建三堂融通式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出发,有效配置课内外、校内外以及线上线下的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强化各课堂教育能力建设。第一课堂的课堂教学,以工匠精神为核心,重构培养目标、专业标准、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等作为必修内容,打造文化素质类特色选修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实现文化素质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融通。第二课堂的校园活动,依托文化教育场馆,聘请大师名家进校园讲文化、传技艺,举办学生竞相参与的传统节日体验、传统技艺展示等精品活动,让有形阵地与无形浸润相结合。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深挖企业文化要素,将优秀企业文化植入校园职业文化,构筑校园职场化实践环境,校企联合开展企业调研、校友走访等实践活动,推行校企文化互融的体验式教育模式。3.实施阶段化培养,构建梯度式文化素质培养模式。根据各年级学生不同的成长特点,一年级着重培养品行优良的大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开设文化类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开展开学第一课、团队协作、读书自学等主题教育活动,涵养爱国之心,涵育道德品格。二年级着重培养全面发展的预备职业人。结合专业教育,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等内容,通过职业形象管理等课程以及校企联合开展的实践教学等,开展师生摄影展、书画作品展、职场模拟大赛等,培养专业精神,提升文化品行。三年级着重培养能够融入社会、适应企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协同企业融通学生专业实习,开展敬业教育、职业心理教育、就业指导等,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梯度式培养使每个阶段的文化素质教育各有侧重、各有特色,阶段间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畅通了学生文化素质培养路径。(三)构建嵌入工匠精神内涵的校园文化育人格局。以文化之力铸魂育人是历史和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责任担当。发挥好校园文化育人作用,将工匠精神内涵嵌入校园文化体系,构建全程、全员、全域、有活力的文化育人体系,丰厚师生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1.确立大学精神文化。要在赓续文化根脉,紧抓时代特征,立足学校特色的基础上,凝练包含工匠精神内涵要素的精神文化体系,在校园景观、建筑、道路、宣传栏等校园各处,在课堂、校园活动、主题教育等各环节植入精神文化元素,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与高素质、高技能培育结合起来,促进精神文化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理念、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2.优化环境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与环境造景相结合,提升校园景观与环境、艺术、时代及学校文化的融合度,打造形成主题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内涵深厚的校园环境。以学校精神文化为核心命名校园景观、道路、建筑等,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国工匠名言、工匠精神经典名句等文化小景,在教学楼、教室、宿舍张贴校风、教风、学风标识,创建教室、实训室、宿舍等各具专业特色的文明规范,形成软硬结合的环境文化,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化滋养。3.加强载体文化建设。建设多样化校内文化教育场馆,并依托场馆,有计划地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文化知识宣传普及、大国工匠精品作品展览、师生艺术作品展示等特色活动,让学生能够提升文化艺术品味,且近距离感知工匠精神。构建起线下文化载体与线上网络空间联动的育人机制,设计融新时代职教特点与办学特色、历史文化底蕴与工匠精神元素为一体的廊道、雕塑、墙壁、宣传栏等文化载体,通过加强文化育人网络平台建设、优化文化育人在线教育资源、强化网络文化作品内容生产、加快推动优秀文化作品数字化与网络化等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宣传工匠精神,形成处处有文化的浸润式育人环境。4.打造特色文化活动。以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目标为引领,常态化广泛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月、读书文化节、宿舍文化节、科技创新文化节等内容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联合行业企业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我心中的大师名匠”等校园活动,形成贯通三年、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学校还应引导二级学院紧密结合专业及人才培养特点,强化新时代工匠精神与文化素质教育、专业文化与专业技能融合培养,形成互补共进、协同发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35):35-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4]王靖.德技并修: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融通路径[J].职教论坛,2019(11):149-152.

作者:力莎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