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实践探索

2020-12-09 11:40: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有内容针对性不强、模式单一、实效差以及经费不足、实践时长不够合理等,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高职院校、新农村、大学生三个角度对在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和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学校应该建立长期的实践实训基地,结合新农村的实际需要,分学科、分专业地进行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实践教育,同时多学科交叉、跨专业相融合的综合实践,积极建立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实践项目品牌;新农村要主动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大学生主动提高实践意识等解决方法。介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管理系的一些成功案例,为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效办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服务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在文件中明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的重要使命。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中提出了要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社会公益等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知识、锻炼品质的有效手段。大学生在参加社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国家有关“三农”政策的解读,基本国情的了解,投身社会贡献的本质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深度实践“劳动教育”的育人模式,在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在2004年至2019年中每一年都发布与“三农”相关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重点解决“三农”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方向也有了新的要求。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新农村建设进行整合,建立有效可行的互赢方式,不仅对学校人才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新农村发展振兴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1.1是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高职院校应该要以服务地方经济、政治、政策建设为目标,培养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三农”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生的稳定,一直是国家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地方政府必须全力要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能否为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科技建设等做出实际效益也是地方政府评估高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地方高职院校生源地主要来自农村,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水平,培养从农村来再到农村建设中去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为广大农村建设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文化建设是农村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再生力量,可以大面积的铺开,进入到乡村进行实践,为农民带来新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目前来讲,全国高校科研转化水平还比较低,农类高职院校科研的重力点应该在“三农”问题上,如优质新品种、新型农业机械、新种植技术等。而把这些科研成果进行市场转化,真正让农村用上这些成果,才能让科研有意义。服务新农村建设,既是高职院校的责任,也是自身的发展的需要。1.2是新农村发展可持续力量的重要补充。新农村也面临着各种问题,课题组对135位新农村村民进行问卷调查时得出,农民收入来自传统农业占27%,打工占25%,个体经营占8%,养殖业4%。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还未能真正的打出地方特色,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模式还没有深程度发挥作用,还有更大的空间需要开发和研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政策47%一般了解,35%不太了解,可以看出即使是新农村的村民,对新农村发展相关政策了解程序依然不够,还需进行再普及。如何把新农村的生命力进行放大,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回流,就要让新农村可持续发展,除了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下,地方政府应该要对新农村进行致富指导、出台相关的惠农、护农政策等刺激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深化与高职院校的交流合作,强化高职院校服务三农的社会职能,为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再生力量。1.3是在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大学生一方面是学生,一方面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半个社会人。在校期间参加社会服务,不仅提高自身的见识,还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大学生进行服务新农村的社会实践,是真正到农村中去,在实践不断认识新农村、为新农村发展出谋划策,才会从思想上了解农村,接受农村,热爱农村。大学生是学校与新农村的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接触到更多新的政策、方法,从更深层次、更高视角去了解农村,在实践中培养了大局观。同时,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必须要拿到的学分,既是学业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更全面地发展。

2在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2.1实践内容针对性不强、实践模式单一。一方面,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安排学生进行服务新农村建设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实践内容脱离农村需要。学校在安排学生社会实践时更多的是考虑到新文件、新政策要求,或结合某个思想而进行的系列活动,同一个实践内容,也许其他学校已经到新农村实践过了,而自己又组织学生到该新农村实践,不仅工作内容重复无大效果,也会浪费不少经费。而学校往往注重的是活动的多少,对于实践的效果没有进行考评。另一方面,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数是由学校团委、系部等安排,方式多数为“三下乡”、社区服务、学雷锋活动、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等,有些内容老旧,形式不够新颖,深度和广度不够,实践效果不强。而对于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则涉及较少,更多的是参观新农村,文艺汇演等。学生很少能利用社会实践真正了解“三农”,服务“三农”。2.2实践经费不足、实践时长不够合理。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有限,多数学校使用的是学生活动经费,而学生活动经费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其他的第二课堂活动、文体比赛等,学生外出社会实践,花费一般都较大,很难再从学生活动经费里开支。有些学校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甚至要学生自行负担一半的费用,这就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难让社会实践指导老师花大心思去设计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指向性明确,就要求学生从城市到农村去,如果要出成效,就要反反复复来回的进行调研、技术投入等,开支会比服务社区、参观新农村等大的多,这也让大学生服务新农村更多时候流于形式。而参与到学校组织的校外实践多数为团学干部、学生会干部或成员等,普通同学一般很难参与到级别较高的实践活动中,更多的是自行实践,而自行实践因没有指导和科学策划,很难深入进行。另一方面,虽然高职院校每年都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参与人数也很多。然而多数情况是一个学期换一批人,如“三下乡”,一般来说一个学生最多在大学期间参与两次,更多的是只参与一次。在课题组进行的调研中,对586名学生、12名老师进行问卷调查。35%的调查者认为在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时长应该不少于一周,33%不少于两周,33%不少于一个月。从数据来分析,总体上大多数人认为目前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社会实践时长不够。不管是对于新农村或学生来说,都是时间太短,因而对新农村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和帮助作用都不明显。而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时间太短且后续持续性差,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爱农、学农、助农的情结,为学生毕业后真正投身到农村建设作用不足。2.3学生认识服务农村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还不够。受传统思维观念或不正确的社会负能量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对于服务新农村的认识不够全面,主动服务农村建设的意识不够,认为从农村来,应该要脱离农村,就业目标和方向更多是的投向城市。把服务新农村建设当成是普通的社会实践,在和学校的实践团队去服务时主要是完成学校的规定任务,或是分散到农村调研时不够认真,应付了事,有些甚至没有调研,而是到网上下载一些调研报告交差完成实践。再者,目前很多学生功利心比较强,喜欢完成一些能快速完成又不是太辛苦的实践,到农村服务耗时、辛苦,很多学生就不愿意主动去。

3在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实施办法

3.1高校应主动改变思路,把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当成重要课题来完成。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长期的实践实训基地,针对新农村休闲、旅游服务人才不足,农村休闲旅游的体验感不强等,大力开发新农村实践基地,把教学、实践与新农村产业相结合,实现教学实践基地可持续发展,并能真正为农村做实事。另一方面,分学科、分专业地进行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实践教育,结合新农村的实际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科学的实践方案。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为新农村的旅游业服务,电商专业可以为新农村农产品包装、设计、网店设计等服务,市场营销专业可以为农产品营销方案策划、促销等提供指导和设计,等等。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管理系在学校里建设了名为“农源易购”的农产品直营销售点,直接对接各农村农产品、家禽、生鲜等,把农村的产品通过易购平台直接销售到各位老师和游客的手中,形成了一个特色的产业链,从而与农村的基地长期合作,而“农源易购”里的指导老师和工作人员都是商贸管理系的老师和学生,有营销专业、物流专业等的学生。营销专业学生负责市场调研、实地考察、产品推广,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负责产品配送,会计专业学生负责财务计算等,学生在“农源易购”实训基地和多个供应货源地的农村基地的实践,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还切实的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产品推广作出了成绩,为毕业后从事有关“三农”的事业有了很好的预热。再者,多学科交叉、跨专业相融合的综合实践。目前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产业也是多种产业相互交叉,因而大学生实践不能完全按专业来进行设计,新农村的旅游业也是多元化的现代旅游业,游客对乡村旅游的要求也是呈多样化和个性化,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是未来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市场的发展趋势。文化和旅游业相互融合会带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相互融合,产生新的效应。把地方特色、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等融入到旅游业中的吃、住、行、娱等相关项目中,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业,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推动乡村经济、民生、文化的发展。在新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下,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学科人才,而是综合性人才,来对文化进行包装、宣传,开展特色文娱活动、特色村貌设计等。学校可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能力等进行综合考虑,安排到新农村中进行实践,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做贡献。商贸管理系针对如上情况,对学生实践进行再设计,按两条路走。一条是针对传统的活动要求和形式,由系团总支书记主要负责,在“三下乡”活动、“学雷锋”活动、“潜行社会主义核对价值观之农村建设”等活动中组织学生到新农村中参观、义卖、宣传国家有关农村的惠农政策,同时展示学院风貌和办学成果。由青年先锋社指导老师带领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发展对象、学生党员进行以思想建设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学习新农村的发展情况,保持传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较为易行且有效的模式和方法,达到推广和宣传新农村和学校的双向效果。一条路是针对目前新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需求进行设计,由专任教师进行指导,结合课程设置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依托教师相关课题、担任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等身份,指导学生进行服务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包括调研、专业学习、实践教学等,更深层次的指导学生进行服务新农村的社会实践。同时,积极适应新形势,结合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有目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把创新性思维融入学生的自主创业中,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了解“三农”,以“三农”作为出发点进行创业思考和落实,进一步培养学生以“三农”为出发点的具有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创新性思维。商贸管理系教师结合新农村产品销售和农业机械改良分别组建学生团队参加“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分别荣获广西区赛银奖和铜奖,进一步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和行动力。再一方面,积极建立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实践项目品牌,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考察,对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的效果、方向等进行分析,与新农村建立长期友好的联系,把握新农村发展动态,建立实践品牌,建立相关的制度和考核指标,扩大影响力,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口碑和品牌效应,让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加入到服务新农村去。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以老带新、全程参与”的方式,做好实践中各环节的关联工作,实现实践项目的调研、设计、实施、评价等各环节学生的全程参与度,实现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的人员输送、项目实施可持续发展。3.2新农村应抓住发展机遇,实现“振兴”。乡村振兴是要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达到高标准的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响应国家政策,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优化产业,重视在校大学生这股潜力股,加深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好人才,带来好思想。更要重视大学生背后的教师科研团队及学科专业教师,只有与学校、教师、学生深度合作,才能最快时间接触到新理念、新技术,为振兴乡村助力,拉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大学生的培养关乎着国家的未来,新农村同样有义务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支持和帮助,与学校共同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便利与支持。3.3大学生主动提高实践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学生自身也要认识到大学生实践的重要性,更要认识到只有立足于“三农”本位,投身到建设新农村中去,把学到技术和知识应用到农村去。要有主动担当的意识,挑起服务社会的大梁,要用新思维去观察农村,善于发现农村建设中的商机,在服务新农村中积累经验和技术,为将来的事业做好铺垫,实现双赢。学生要重视和珍惜到新农村服务和实践的机会,不要流于形式,只挣学分,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多学习多思考,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实现个人思想和技术质量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胡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历程、价值意蕴与发展趋势[J].实践研究,2018(1):107-111.

[2]韦英明,何放,蒋文洲,等.特色城镇促发展,振兴乡村聚人才[J].人才资源开发,2019(8):20-21.

[3]王景新,支晓娟.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17-26.

[4]周蕊.农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1-49.

[5]黄宪伟.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7(2):222-225.

[6]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2(12):73-75.

[7]卢晓中.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五大趋势[J].大学教育科学,2019(5):6-9.

[8]刘振天.从水平评估到审核评估:我国高校教学评估理论认知及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8):4-11.[9]宋君君.

作者:唐琳玲 陈莉萍 叶俐伶 李柳红 邓文丽 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