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组织形式探讨

2020-12-03 10:38:30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2018年11月1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2019年8月,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阐明一流期刊建设的措施和方法,进而全面开展我国科技期刊数字专业化、集团国际化进程,建设开放融合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2]。该《意见》是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战略性文件,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科学传播能力作为软实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央层面针对科技期刊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制定。为此,中国科协也实施了科技期刊资助计划,但是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并不是短期可以实现。谈到中国科技期刊,从业者往往听到的是“小、散、弱”,缺乏技术、缺乏人才、缺乏政策、缺乏资本集群化运营,体制机制改革复杂且困难。为此,在此背景下,期刊从业者针对世界一流期刊建设,提出了“造船出海”[3]、集群化、国际化、数字化[4,5]等发展路径。林鹏[6]则对我国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路径提出相关建议。梁燕[7]提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建设国际化的大型期刊出版平台。金会平等[8]提出把创办“高精尖”科技期刊作为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突破口。尽管出现一批优秀期刊,如《NationalScienceReview》《CellResearch》和《Light》等,但整体上学术影响力远远不足,具体表现为管理分散、单刊体量小、学科分布不均衡、学术竞争以及高水平期刊数量严重不足。但实际是我国科技期刊总量已超过5000种,居于世界第三位,表现为体量与影响力的严重不匹配。因此,本文就探讨如何组织优化科技期刊组织系统,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为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创造条件。

一、期刊组织架构现状

1.组织形态。我国科技期刊主管单位有1345家,只有72家单位主办10种以上期刊;而主办单位3238家,拥有10种以上期刊的只有31家;出版单位共计4391家,只有8家出版单位出版的期刊超过10种[9]。多数编辑部只拥有期刊,人员规模不大,期刊影响力小以及资源分配率低,这种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大量物资的浪费,同时也不能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10]。随着科技发展和学科类别的细分,大量数据的积累,各类信息资料数据化形式的存储,单个刊物难以满足期刊运营中各方面专业化的需求,为此国际期刊都表现为集群化运营的形态,而未来学术发言权的竞争实际上是期刊集约化之间的激烈竞争。目前国际上约超过有10500个出版机构,出版的期刊约为6万种,主要出版商为: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约3000种,爱思唯尔(Elsevier)约2960余种,泰勒&;弗朗西斯(Taylor&Francis)约2700种,威利(Wiley)约1700种,共计占总数6万种的16.2%。在SCI等高质量期刊收录与检索数据库中,期刊发表更趋向于大型出版机构。另外中小出版机构通常以“抱团取暖”的方式获取资源聚集的优势,如全球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欧洲科学编辑学会(EASE)等,这类协会对于国内中小出版机构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2.出版方式。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多为出版周期较长的双月刊(1963种,占总数的38.86%)、月刊(1847种,占总数的36.56%)、季刊(724种,占总数的14.33%)。多数期刊年载文量均不高且呈逐年减少的态势[6]。2019年JCR统计显示,中国SCI期刊259种,但占总量不到3%,Q1区期刊数量为58种,尽管影响因子逐年增长,但是与中国科技迅猛发展的实力并不匹配。2015-2019年间中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从30万篇增加至超过50万篇[11]。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信息称2018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连续9年排在世界第2位。国内科技期刊无论数量与质量都不能满足中国科学技术成果发表的需要,国内的学术论文部分已经达到世界前列的水平。如何加快出版形式建设,提供高品质科技期刊数量,消化国内稿源,成为中国科技期刊的首要问题。出版量少,体量不够,外流稿源无法消化,因此,需要改进数字出版范式。研究发现数字内容访问数量与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呈正相关,通过数字化形式出版的科技期刊是读者主要阅览期刊内容的来源。数字化建设不但可以促进期刊影响力的提升,而期刊影响力也对期刊数据化也有支持作用[12]。《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显示,Springer&;Nature发表的研究论文有27%采用了开放获取模式。大多数出版公司正推进OA出版模式。通过在期刊打造OA网络传播数字平台,如SpringerOpen、PLoSONE等,全新的期刊出版经营模式优势越来越大,如BioMedCentral出版相关的生物医学类学术网络期刊中,有近100种被SCI检索和收录[13]。OA出版已经推动期刊出版流程的重新塑造和业务模式更新。随着OA出版的快速发展,数据期刊化的传播过程、资本运作模式等都会不断转型。OA期刊数量从2001年的86种增长到2018年的1254种(占比17.70%)。加快我国OA期刊发展步伐也是当前管理部门的课题之一。3.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当今,我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发行,以国内三大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为主的大型数据出版商,虽然取得了较快的进步,但未建立起国内外广泛认可的评价体系,其学术价值严重依赖于三大检索,包括:SCI、SSCI、EI等国际知名的评价标准,不利于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建设国际化步伐。而国内的期刊评价主要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和CSCD三大数据库为主。如此结构的评价体系并不足以抗衡国外的标准体系,建设国家科技期刊的同时,也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且与国际接轨的评价体系。为此,要整合相关管理部门,建立中国学术期刊等级评价体系规划工作。加强整合利用各个组织网络信息资源,建立广泛的科技期刊宣传口径,为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广泛联系国内科研从业者在建设世界一流期刊上积极响应国家全局规划部署,加强国家和社会的政策和价值观引导,完善评价体系,主动通过建设性的行动,把学术成果发布在祖国的大地上,增加国内科技期刊高水平学术成果的载文量,一起建设国内的世界一流期刊。

二、期刊体系组织建议

1.打造行业协会平台,建立产学研培养体系。我国科技期刊主要的管理模式为“主管—主办”,高校或科研院所占据了大量的办刊资源,部分编辑部经过机制改革后,通过人力资源、财务、运营资源等集中统一经营管理,将资本运营形成的理念融入期刊自身发展的驱动力[14~16]。目前建成较大的期刊群包括:中国光学期刊群、材料类期刊群、中国地学期刊群、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国抗癌协会系列杂志等平台期刊集群,以及《CellResearch》为核心的期刊集群、《中国科学》系列等专业期刊集群。目前,这些期刊集群中表现较强实力《CellRe-search》《光:科学与应用》《计算机测量与控制》《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高精尖”科技期刊[17]。研究[18,19]表明,学科专业内容相类似的期刊群整合,可以使期刊群集中某一领域内的最新信息传播,形成行业资讯集中、新品研发展示的优势平台,进而形成马太效应,期刊集群对内部可以起到优势互补,对外可满足多层次的人群的需求,缓解办刊规模小、品牌影响力低等问题,或将成为解决制约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主要手段。2.扩大编辑含义,解决编辑学术化等专业问题。世界一流期刊需要一批世界一流的编辑人才。在高校借助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期刊主办单位需要广泛邀请更多学者、重点学科的研究人员参与到期刊的建设之中。期刊编辑部人少事杂,高校人才资源溢出,加强学科内的广泛联系,针对具体学术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与报道。以《Nature》为例,具有70多位编辑,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具有领域类专业的研究和工作经验,能够主动追踪学科热点、难点问题,独立完成相关学科前沿的评述稿件[20]。如PhysicalReviewLetters编辑团队拥有学术水平非常高的专业化编辑,21位编辑均为博士学历,且都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科研成果。戴杰等[21]认为,目前科技期刊编辑的核心任务是提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职业化编辑成长为专家型编辑是现代编辑人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在激烈学术以及科技的发展态势下,单纯依靠专职编辑的人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吸引学科内专家学者参与到编辑部日常运营过程中,加强学术共同体的联系,才能精准把握学科发展、期刊形态演化方向。3.构建自主出版平台,加快数字化媒体融合。通过构建自主出版平台,探索全新的办刊模式。传统科技期刊以知识传播、科普知识为主,与科学界精准的知识服务推送联系并不紧密。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到来,其必将给期刊发展带来新的变革,以媒体融合为主要趋势、人工智能为主要手段的全新的期刊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主动迎接时代的浪潮,跟随技术以及观念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现实要求。规范的高质量的期刊数据是学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多类型的产品和服务是知识数字化必然大趋势[22]。

目前条件下中国期刊编辑界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只有聚合人才,提高组织效率,更新管理模式,加快各学术领域的资源整合,深化产业链合作,提高技术维护的能力,同时重视运营销售方式,重视数字化出版及营销,才能在未来知识出版、期刊发展中,获得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契机。

作者:李富山 赵素婷 汤宏波 吕新华 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