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

2020-12-05 10:05: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大数据时代中等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转变的重要性和作用,其次在合作博弈的基础上,探讨了营销专业校企合作转型的优势和问题,最后提出了建立营销专业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构想。

关键词:市场营销;合作博弈;校企合作

1市场营销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校方为主导,以企业为辅助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主要校企合作模式,即将企业的工作流程与学校的学习过程相结合,职业人的工作技能和学生的学习技能相结合。同时,学生在岗位实践过程中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即实习工资。现实中,企业对新型市场营销人员的需求量与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究其根本原因,缺乏营销专业深度校企合作的平台、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的驱动力不足、中职营销专业的局限性等导致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缺乏创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1合作定位模糊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主要根据政策要求寻求关系化的合作对象,依赖于学校领导或者教师的社会关系维系着不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依靠个人能力协调沟通校企合作方案和设计,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学生管理缺乏章程,合作过程中的沟通不顺畅,导致合作成本和收益不协调。校方“一头热”的合作关系致使合作定位不清晰、不精确。1.2企业的浅层次参与有效的校企合作可以降低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企业基于优惠政策期望降低企业成本参与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看重经济收益,忽视人力资源的收益,导致企业不能够深层次地参与校企合作;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生考虑到就业的稳定性和忠诚度,其很难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中,最终导致校企合作呈现出管理、安全、沟通等难题,加大了校企合作的管理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1.3合作关系不稳定校方参与校企合作时的定位不精确,忽视了企业的岗位需求,加大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经济利益导向严重,与学校期望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相背离,导致两者参与校企合作的目的难以协调,加大了合作的难度;合作关系的维护依赖于社会关系,缺乏合作协议的制约,背弃合作协议的成本低,导致了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定。

2校企合作的博弈关系分析

2.1合作博弈分析。博弈又称对弈,指参与博弈的局中人在信息平等的对局中,根据对手的策略以期望经济人利益最大化为导向选择对抗策略,寻求最优的决策过程。根据博弈双方是否存在约束性协议,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在对弈过程中,对弈双方由于受到经济人利益的驱使,常常会陷入非合作状态下的“囚徒困境”。同时,有约束力协议的对弈中,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对称、局中人不完全信任导致双方选择背弃协议,最优的决策难以实现,合作博弈进而转化成为“囚徒困境”,即非合作博弈。因此,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将非合作博弈转化为合作博弈。即校方和企业在合作中取得的利益均大于不合作取得的利益,才能形成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促使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共赢,打破经济人利益的壁垒,摆脱非合作状态下的“囚徒困境”。2.2校企合作关系分析。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教学资源等方面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教学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校企合作的收益和总收益。从交易客体上分析,校企双方的合作,交易的客体是教育、课程、人才技能等难以量化的收益,决定了校企合作的公益性和市场性。就校方而言,提高学生技能的实用性,必须依赖企业生产资源;就企业而言,人资资本是其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毕业生技能与企业生产的匹配度。因此,校方与企业具备合作的基础,合作收益的社会辐射性,使合作具备公益性。合作过程中,中职学校从规避政策风险、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力求降低办学的创新力度,降低合作办学的成本,从而引发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管理的有效性等难以适应合作需求的问题。同时,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参与合作办学过程中投入的实训设备等固定成本,提供的实习工资、学生保险等变动成本,会走向协调低成本、高收益。因此,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市场性影响着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2.3校企合作博弈关系分析。(1)合作博弈的特征。校企合作博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如在博弈矩阵中弈存在{1,1}和{2,2}两个纯策略均衡和一个混合策略均衡(校企双方均以1/2的概率选择合作或不合作)。校企双方在对弈的过程中,均不会主动地选择合作策略,合作在不完全信任的环境中,对校企双方而言均不是最有利的决策。只有{2,2}均衡才是校企博弈中最佳的效果,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的纳什均衡。其他的均衡决策均可以改善,称之为合作失利。(2)校企合作博弈关系分析。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兼具公益性和市场性。倘若校企双方信息不完全对称或者不完全信任,双方会基于经济人角度考虑选择利己的不合作决策即背叛策略,校企合作陷入了“囚徒困境”,引发“柠檬市场”。事实上,中职教育的公益性和企业生产的市场性,合作原则的不一致性,往往导致合作的参与程度不一致。校企合作不是一次简单的对弈,是一个过程。校方或企业单方面的不合作只会降低自身的收益。而合作过程中,只要合作参与的程度不一致(双方资源投入不匹配),就会导致双方收益和总体收益都下降;而如果投入水平较低的一方,调整策略则总体收益均提高。以一年培养期的可变成本为例,校企双方均依据合约投入50万元的经费,可以培养出100名优秀的营销人员。相反,校企双方基于囚徒困境的博弈关系认为,单方的不完全合作可以提高自身的投资回报率,校方投资40万元,企业投资30万元,投资比率不一致,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的不匹配,出现实习设备利用与维护不匹配等问题,培养的优秀营销员可能不足60人。最终,校企双方均未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率,相反双方收益率均下降,投资比例高的损失严重。如果合作环境好,双方不会主动减少投资。校企合作收益符合短板效应,即相互参与程度决定合作收益水平。合作的整体效益取决于双方的浅参与或少投入。校企合作具有博弈特征。2.4驱动力不足使校企合作博弈复杂化。(1)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内驱力不足。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内驱力不足,在于学校定位的偏差。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建设,受传统办学条件的禁锢,复制高职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甚至认为中职的校企合作不完全必要,导致校方参与校企合作的内驱力不足。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忽视中职营销专业本身的特点,以至于合作的企业相关性不强。校企合作的维系,挣脱合作条约,依赖于校方领导或者相关教师的社会关系,加大了校方背弃协议的砝码。(2)企业参与的驱动力匮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中的工、学交替培养,本质上可以节约企业的人力培养成本。事实上,一方面,企业营销基层岗位、零提升空间使中职营销专业的学生最终选择放弃。企业以最小的成本招到合适的职工,适当的培训即可满足企业的需求,校企合作对企业而言投资与收益不匹配;另一方面,合作企业的相关性不高,合作企业吸收人才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相当于给其他企业做嫁衣,进而导致企业更容易背弃协议。(3)学生素质加深合作难度。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可复制、文学素养偏低、职业素养很难塑造、职业信仰难坚定,增加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难度。中职学生的综合水平偏低,直接导致学生的就业规划不明确,对企业的忠诚度低,就业能力的可塑性不高,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了企业参与合作的风险,无形中加剧了校企合作的难度,提高企业背弃合作协议的可能性。

3建立市场营销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

3.1政校企参与,协调公益性和市场性原则。根据市场规律,校方与企业按照市场原则自愿参与资源配置,并确定良性合作博弈关系。同时,双方按照市场原则共享资源、获取利益。市场性原则实现优化专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破除低水平、浅层次合作(建立专家委员会、下企业拍照片)的瓶颈。政府的参与破除市场滞后性、急功近利性的壁垒,强化校企深度合作的公益性,优化校企合作机制,拓展校企合作渠道。3.2优化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实现双赢。深度校企合作应以校企合作双方共赢为基点。深度校企合作理应消除教育只是教育部门的职责的传统观念,协调校方和企业教育功能与市场调节功能。一方面,校方要确保合作育人质量、素养是紧密合作的目标,同时要为受益的合作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利用技术和科研,为合作企业解决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参与合作企业在承载生产和提高利润的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即为了培养合格人才牺牲了一些公司的利益。最终实现校方和企业的共建、共享、共赢。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合理分摊深度校企合作的教育成本,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给予补贴或者税收减免等经济杠杆,弥补企业经济损失,鼓励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3.3规范营销专业教学管理,强化合作的内驱力。与公益性组织不同,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容忽视。校方应该通过规范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管理,强化学生的内在素养,以本地区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品牌专业建设,提高深度合作对企业的吸引力,变“要我合作为”“我要合作”。譬如,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于当地发展为契机,确定“营销+”的培养模式,确定行业和市场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实施订单式的深层次合作,促进双方的深度参与,促成市场营销专业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张俊英.学校与企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方桐清.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高鸿业.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5]冯珺.从博弈论议校企合作的“双赢”[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作者:任辰辰 单位: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