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南北疆经济发展的差异

2020-01-18 22:00:02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本文作者:季发展张安福工作单位: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但新疆内部区域间特别是南北疆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实现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造成目前南北疆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差异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客观的现实原因,也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历史形成过程。本文通过追溯清代以来南北疆发展的历史进程,来揭示南北疆区域间发展差异的历史形成原因,进而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推动新疆区域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有着重要意义。

一、清代“重北轻南”治疆政策的确立逐步改变

了汉唐以来新疆的经济社会格局清代“重北轻南”治疆政策的确立促使北疆获得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和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支持,使新疆的政治、经济中心由南疆向北疆转移,从而推动北疆整体发展水平逐步超过南疆,一改以往历代中央王朝在新疆“重南轻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种治疆政策的转变拉开了日后新疆“北强南弱”发展趋势的序幕,影响深远。而这也凸显了清王朝治疆过程中国家战略因素对新疆内部区域间发展差异的主导作用。自西汉以来,中央王朝便开始对西域地区进行管理开发。汉唐时期,为了巩固边防,抵御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侵袭,维护其在西域的统治地位,中央政府皆在西域实行屯垦戍边的治边政策。而屯垦开发的区域大都集中于南疆。如西汉在西域(新疆古称)的12个屯区中,有7个分布于南疆;唐朝将龟兹(今库车)、疏勒(今喀什)、于阗(今和田)、焉耆等“安西四镇”作为西域屯垦的重要区域,也分布在南疆。应该说,中央政府的屯垦开发大大推动了南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强化了新疆“南农北牧”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南疆的经济实力强于北疆,社会发展程度高于北疆。清朝建立后,国家的安全形势较以往历代已发生了较大变化,而最大威胁来自西北陆疆。在新疆内部,当时已经统一了卫拉特蒙古各部的准噶尔日渐强大,长期盘踞在新疆北部,不时发动叛乱,并企图东进,与清王朝分庭抗礼,严重威胁了边疆的稳定和清王朝的统治地位;在新疆外部,与新疆北部毗邻的沙俄,在彼得一世大力推行改革之下,国家日益强盛,开始走上了以侵占土地为主的对外扩张道路,而新疆作为亚欧大陆的中心,对沙俄称霸亚欧大陆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沙俄对新疆伺机而动。可以说,当时新疆尤其是北疆的安全局势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情况下,清王朝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将战略防御中心放在了北疆,且在统一新疆不久后的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十月,正式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并谕:“伊犁为新疆都会,现在驻兵屯田,自应设立将军,总管军务。”①伊犁由此成为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从而改变了清以前历代在新疆“重南轻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而这也促使北疆的开发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从清王朝前期南北疆的驻军数量看,当时,新疆驻军共有38700多人,仅北疆驻军就达31940人,南疆只有6760多人。其中,北疆的伊犁作为全疆最大的军事基地,驻军达14040人。而如此规模的军队长期驻守北疆,需要大量军粮,在当时运输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就地屯垦就成为首要选择,而且由于北疆有大片荒地可供开垦,客观上为屯垦提供了便利。至此,清王朝拉开了大规模屯垦开发北疆的序幕。为加快北疆的开发,清政府开始从内地迁徙大量的满、汉、达斡尔等族民众来北疆垦荒,依次建成了巴里坤垦区、乌鲁木齐垦区、塔城垦区、伊犁垦区等规模较大的垦区。当时清朝在新疆共有24个垦区,其中北疆14个,南疆10个。屯丁共有12.67万人,其中北疆屯丁9.1万人,占屯丁总数的71.8%,南疆屯丁3.57万人,不到屯丁总数的30%。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清王朝屯垦重在北疆,兵屯、民屯、犯屯大都集中在北疆,开垦耕地面积上北疆也远多于南疆,由此北疆的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特别是内地汉族军民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带到北疆,大大提高了北疆农业开发的生产力。而清政府最初在新疆实行民族隔离政策,严禁汉族人进入南疆生产经营,导致南疆生产工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农业发展开始落后于北疆,这也促使长期以来北疆比南疆落后的局面得以扭转。北疆屯垦开发的同时,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北疆以乌鲁木齐、伊犁为代表的一批城镇逐渐兴盛起来。伊犁原是一片“空旷之地,并无城垣”③,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起,随着驻兵与兴屯,陆续建成以首府惠远城为中心,以惠宁、绥定、广仁、熙春、瞻德、拱宸、宁远、塔尔奇为卫星城的伊犁九城。据《西域闻见录》对乌鲁木齐的记载:“字号店铺,鳞次栉比,市衢宽敞,人民杂辏,茶寮酒肆,优伶歌童,工艺技巧之人无一不备,繁华富庶,甲于关外。”足见当时乌鲁木齐的繁荣兴盛。此外,户民云集的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等城镇也迅速兴起。清王朝后期,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新疆积极响应,并开创了新疆的近代工业及教育。“新政”实行后,新疆掀起了兴办近代工矿业的高潮,开启了新疆工业的近代化进程,一批带有近代工业性质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以及商办的各种采矿、冶炼、铸造等工厂企业建立起来,如和田、塔城、乌鲁木齐等地的金矿,拜城、焉耆、库车等地的铜矿,吉木萨尔的铁矿,乌什的铅矿,乌苏的银矿,独山子等地的油矿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不同程度的开采。但由于生产技术落后,整体成效不大,其中发展规模较大的是北疆塔城喀图山金矿、独山子油矿,而且北疆在资金、技术、人才、交通等方面都优于南疆,因此这一时期的新疆工业主要分布在北疆。在教育方面,新疆政府开始开设新学,创办近代教育。如为培养俄语翻译人才,在乌鲁木齐设立了“俄文学馆”,而伊犁设立的养正学堂还首次派遣学生到俄国、中亚一带的阿拉木图等地留学。据统计,从1907年到1910年,新疆共开办各式新式学校数十所,在校生达4000余名。而其中绝大部分学校集中于北疆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南疆的学校教育由于受到当地经文教育的阻扰,效果不及北疆。总之,清政府实施“重北轻南”的治疆战略,推动了北疆的快速发展,使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南疆,从而对今日的南北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民国时期的新疆动荡和南疆乱局进一步拉大了南北疆差距

民国时期,新疆受制于动荡的时局而整体发展趋缓,甚至在一定时期出现倒退。盛世才统治时期实行的亲苏亲共“六大政策”,以及20世纪30年代初的南疆动乱是南北疆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逐步扩大的直接诱因,而其实质上体现的是这一时期稳定因素和地理区位因素对南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民国时期,新疆局势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先后经历了杨增新(1912~1928年)、金树仁(1928~1933年)、盛世才(1933~1944年)、国民党政府(1944~1949年)等统治时期。同时,外部势力渗透与内部分裂势力交织在一起,内外交困,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恶劣。杨增新、盛世才统治时期,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尤其是盛世才统治时期,在其主导的二期三年计划的带动下,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大为改观,各项事业达到民国时期的高峰。这一期间,由于盛世才实行亲苏亲共的“六大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援,而北疆具有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相较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南疆更易得到苏联的援助,北疆从而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金树仁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新疆时期,由于战乱频仍,政府无暇顾及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而这两个时期新疆的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出现了停滞和倒退,南北疆经济社会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相比较而言,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由于南疆爆发了持续的反对金树仁的起义暴动,以及建立分裂割据政权,使得南疆时局动荡不堪,经济社会遭受重大破坏。如1933年11月,“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在喀什成立,为了维护其统治和军费开支,该分裂政权更加残酷地剥削、压迫南疆各族民众,摊派钱粮、苛捐杂税、征发劳役,致使南疆田地荒芜、物价飞涨、经济萧条,同时还施行极端的伊斯兰教法,制造民族矛盾和仇杀,南疆气氛异常紧张。此外,甘肃军阀马仲英趁新疆动乱入疆,在与盛世才交战中兵败下南疆,在其南下过程中攻城略地,烧杀掠夺,如,其部下马虎山割据和田地区,向其所属且末县每户居民每年强征90个银元的掠夺性税收,迫使三分之一的居民弃家外逃,④加剧了南疆的混乱局面。在不断的战乱和残酷的剥削下,南疆经济面临崩溃。虽然这一时期北疆也经历了动荡,但相对较为稳定,在盛世才的统治下,北疆很快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总之,这一时期北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而南疆则进一步弱势化、边缘化,北疆经济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快于南疆,这从南北疆农业、工业以及教育的发展情况中可以得到印证。1.农业方面。民国初年,杨增新继续在新疆发展屯垦事业,他曾在《补过斋文牍》丁集中写道:“窃以新省财政困难,游民众多,非从垦荒殖民入手,别无良策。”为发展屯垦,杨增新积极组织军民开荒,并把大量的无业游民安置到开荒大军中,同时做好水利的开发建设。在其统治时期,新疆的耕地增加了140多万亩。表21914~1915年南北疆部分县耕地面积变化情况⑤指标年份区域县市名称耕地面积(亩)1914年1915年北疆的部分县迪化县169200169200伊宁县265396.44343456塔城县43218.2943220南疆的部分县库车县697886703709温宿县423295423266从表2南北疆部分县的耕地面积来看,民国初年,南疆耕地面积要远大于北疆,说明南疆的农业生产占有较大优势。另外,随着屯垦的开展,南北疆耕地面积整体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长。到盛世才统治时期,为恢复发展新疆经济,盛世才领导的省政府制定了三期三年发展规划,开始有计划地发展新疆农业。期间,盛世才大力发展屯垦事业,并建立屯垦委员会专门管理全疆的屯垦事务,与此同时,积极兴办一批近代农场,主要分布在迪化、奇台、昌吉、绥来、伊犁、阿山等北疆地区。另外,盛世才实行亲苏的外交政策,在农业发展上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援助。由于北疆靠近苏联,在农业机械和技术的引进、推广上有着地缘优势,因此盛世才统治时期,北疆的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其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已经超过南疆。表31937年迪化、库车两地耕地面积情况⑥指标县市名称耕地面积(市亩)迪化2550000库车1080000表3虽不能全面反映当年南北疆耕地面积的总体状况,但从南北疆农业发展较有代表性的迪化和库车两地的耕地面积比较来看,此时的迪化由于运用了从苏联引进的农业机械和技术,耕地面积增长迅速,远大于同时期的库车,而这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当时南北疆农业发展的差异。表41943年南北疆部分地区粮食亩产情况⑦区域粮食亩产(市石)北疆迪化区0.73伊犁区1.04塔城区0.87阿山区0.86南疆阿克苏区0.46喀什区0.941943年,全疆粮食平均亩产0.63市石,⑧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北疆的迪化区、伊犁区、塔城区、阿山区等地的亩产均高于全疆平均水平,而南疆的阿克苏区粮食亩产远低于北疆的几个地区,喀什区作为当年南疆亩产最高的地区也低于北疆的伊犁区。从整体上看,南疆的亩产平均水平远低于北疆,说明南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于北疆。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北疆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据统计,塔城区1939年有农机6661架,1942年末达到2万多架。伊犁区1941年末16209架,1942年末达19914架。⑨而同一时期,南疆拥有农机量较多的阿克苏区1940~1942年总共购进农机1179架,瑏瑠?与北疆相比差距较大。由此可见,南北疆农业机械化水平差距巨大。此外,在设置农业机构上,南北疆也不平衡。第一期三年计划的农业发展计划中,所设农牧场、试验场、测候所都在北疆地区。瑏?瑡实施过程中,在迪化区、伊犁区、塔城区各设4处农业机构,阿山区设3处,而全疆共完成27处,北疆就占55.56%。第二期三年计划在迪化区、伊犁区各设4处农业机构,塔城区设1处,阿山区设2处,全疆共设17处,北疆占65%。瑏瑢?另外,北疆各农牧场均于1934~1936年建成,而南疆1936年后开始筹建,至1940年才建成。瑏瑣?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战乱复起,南北疆农业都遭受了较大的破坏,但整体来说,北疆的农业发展水平要高于南疆。2.工业方面。经过杨增新时期的初步发展,到盛世才时期,在两期三年计划的推动下,新疆工业获得了较大发展,工业的近代化进程进一步推进。由于新疆工业发展多数受援于苏联,因此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北疆在整个新疆工业发展的浪潮中捷足先登,其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南疆,致使南北疆工业发展不平衡。表51935年新疆各地工业购机贷款情况表瑏瑤?地区工厂数(个)贷款(万金卢布)比例(%)北疆迪化1332.4740.42伊犁1825.0231.15塔城815.519.29绥来144.98南疆吐鲁番21.381.72阿克苏21.962.44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北疆的迪化、伊犁,塔城三地区工业购机贷款共72.99万金卢布,占总额的90.86%,而南疆的阿克苏,购机贷款仅有1.96万金卢布,只占总额的2.44%。相较而言,北疆工业建设远远超过南疆,北疆作为新疆工业中心的地位逐步奠定。经过两个三年计划的发展,北疆的工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这可以从1942年新疆机器马力的分布比例得到印证(见表6)。表61942年新疆机器马力分布表瑏瑥?地区比例(%)迪化36塔城1.5伊犁10乌苏52喀什0.5从表6我们可以看出,北疆的机器马力占到全疆的99.5%,而南疆的机器马力仅占全疆的0.5%,由此可以推知,南北疆工业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南北疆工业发展不均衡问题更加凸显。3.教育方面。民国初年,由于杨增新实行“愚民”政策,新疆的教育发展极其缓慢,而为了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杨增新不得已开始创办一些学校,如省立师范学校、省立中学、政治研究所、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医学传习所等都是在其统治时期建立起来的,但是这些学校基本都集中于省府迪化地区。金树仁统治时期,由于教育经费支出骤降,新疆的教育事业发展出现倒退,并且放任经文教育的发展。到了盛世才统治时期,由于其重视发展教育,新疆的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动荡的局势使得新疆的教育事业倒退。但从整体上来讲,近代的学校教育在北疆推行得较好,而南疆由于受到宗教势力的阻碍而近代学校教育效果欠佳,南疆近代教育发展滞后(见表7)。表71949年南疆六县普通学校与宗教学校数目比较瑏瑦?南疆六县名称普通学校数(所)学生数(人)宗教学校数(所)学生数(人)莎车县69125421144530疏附县6716375452543英吉沙县609728601013巴楚县25529041945阿图什县235007411019岳普湖县18253411540合计2625147631211590从表7中可以看出,南疆宗教学校的数目比普通学校的数目多19.08%,反映了南疆宗教教育的盛行,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下,南疆近代的学校教育发展缓慢。通过对南疆农业、工业、教育的发展情况的分析,我们得知,南北疆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逐渐拉开差距,在经历民国时期后,南北疆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变得更加明晰化。

三、新中国成立后南北疆差距进一步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在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中得到较快发展。在新疆全面发展的同时,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南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并不断深化。而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南北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根基,即基础条件因素。正是基于这种发展基础的不同,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新疆在发展初期确立了优先发展北疆的战略。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时间里,新疆主要围绕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两大盆地周缘进行开发建设,筑路架桥、兴修水利、开荒造田,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农、林、牧、副、渔业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一大批工交建商企业涌现,工商贸业日渐繁荣,石河子、库尔勒等商贸城镇逐渐兴起。这一时期,南北疆经济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发展的制约和现实政治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的工业体系和商业体系仍然偏重于北疆,在发展战略和政策上也体现出北疆优先的趋势,因而经过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南北疆之间原有的差距进一步拉大。1.北疆农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南疆。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体制下,新疆农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1949~1957年间,播种面积由1027.89万亩增加到1707.75万亩,增长66.14%;粮食产量由84.77万吨增加到145.57万吨,增长71.72%;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7.5%。而1963~1966年间,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5.8%。瑏瑧?南北疆农业都得到较大发展。以伊犁和喀什为例,1949年,伊犁州直属的耕地面积为182.90千公顷,粮食产量115100吨;瑏瑨?喀什地区耕地面积为293.75千公顷,粮食产量235392吨。而到1978年,伊犁州直属的耕地面积达到333.66千公顷,粮食产量436300吨;喀什地区达到441.43千公顷,粮食产量615420吨。瑏瑩?由此可以推知,1949~1978年,伊犁州直属耕地面积增长了82.43%,粮食产量增长了279.06%;而这一时期喀什地区的耕地面积增长了50.27%,粮食产量增长了161.44%。两者相比较,可以看出,1949~1978年间,无论是耕地面积还是粮食产量,在增长幅度上,伊犁州直属远远大于喀什地区。而喀什和伊犁作为南北疆重要的粮食产地,其农业发展情况往往能够反映南北疆农业的整体状况。可见这一时期,北疆农业的发展水平要高于南疆。此外,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伊犁、喀什两地农业发展的相关指标也可反映当时南北疆的发展水平(见表8)。表81978年伊犁、喀什农业发展相关指标情况瑐?瑠地区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元)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千瓦/公顷)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伊犁州直属259.740.41691680.92喀什地区109.840.21861493.05从表8我们可以看出,伊犁州直属的人均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等指标数据都高于喀什地区,反映出伊犁州直属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效率高于喀什地区,农业发展效益好于喀什地区。2.重在北疆的工业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工业发展较为落后,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和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由于工业发展对资金、技术、交通等因素的要求较高,而当时国家和新疆的经济都较为困难,在投资有限的情况下,最终把工业发展重心放在开发和投资环境较好的北疆。当时新疆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北疆的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克拉玛依一带,其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疆工业总产值的60%。新疆具有现代工业性质的第一批企业,如十月拖拉机厂、八一面粉厂、七一纺织厂、苇湖梁发电厂、水泥厂等基本上都集中在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北疆地区,北疆逐歩建立起集纺织、食品、电力、煤炭、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于一体的完备工业体系。如此的工业布局在造就了天山北坡经济带辉煌的同时,也拉大了南北疆工业发展的差距。直至今天,北疆经济在新疆经济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以工业发展较好的乌鲁木齐和巴州为例,1978年,乌鲁木齐的工业企业有617个,工业总产值82033万元。而同一时期,巴州有工业企业234个,工业总产值11832万元。由此可以看出,乌鲁木齐的工业企业多,产值总量大,发展实力要远强于巴州。由此也可以推知,北疆工业的整体发展要优于南疆。3.重在北疆的教育体系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地方党委和政府依照“文化教育应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民族团结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大力发展新疆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兴办各类学校,组织力量编辑出版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民族文字教材。据1965年统计,全区共有高等学校10所,在校学生7740人;中等专业学校57所,在校学生14858人,其中师范学校14所;普通中学339所,在校学生121771人;小学7015所,在校学生1039027人。至1975年,新疆完成全部少数民族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工作。新疆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由于南北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南北疆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也不尽相同。北疆经济较发达,财政收入较高,教育投入相对较大,师资较为充足,教育发展保障较好,教育发展水平较高;而南疆经济发展落后,财政收入较低,教育投入长期不足,师资短缺,教育发展的保障性差,教育发展水平较低。以伊犁州直属和喀什地区为例,1949年,伊犁州直属普通中学在校生1062人、小学在校生35224人,平均每万人中有中学生26人、小学生863人;喀什地区普通中学在校生124人、小学在校生49337人,平均每万人中有中学生不到1人、小学生325人。1978年,伊犁州直属普通中学在校生94307人、小学在校生263107人,平均每万人中有中学生649人、小学生1810人,分别是1949年的88.8倍、7.47倍、24.96倍、2.1倍;喀什地区普通中学在校生84270人,小学在校生288286人,平均每万人中有中学生392人,小学生1343人,分别是1949年的679.6倍、5.84倍、392倍和4.13倍。比较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伊犁州直属和喀什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平均水平上来看,伊犁州直属教育的发展水平要高于喀什地区,而这也反映了南北疆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态势。因此,总的来看,在整个新疆的教育体系中,北疆教育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南北疆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造成的不良后果主要有二:一是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强调效率的发展理念使得基础条件良好的北疆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发展较快,而基础条件薄弱的南疆则在经济发展中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缺乏竞争力,发展缓慢,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趋势。二是严重失衡的南北疆发展环境,给改革开放后新疆的社会稳定尤其是南疆的稳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南北疆区域发展差异的历史形成原因,我们可以认识到,今天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北重南轻”格局的形成,与清代至改革开放前这段历史时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国家战略因素、稳定因素、地理区位因素以及基础条件因素都曾对南北疆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既有单一因素在某一时期起主导作用,也有多种因素在某一时期的综合体现。时至今日,这些因素仍是深刻影响南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需要国家及自治区在制定南北疆协调发展政策时予以重点考虑和权衡。从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南北疆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际上在不断拉大,呈现出经济学上所谓的“马太效应”现象,而这种差距无疑对整个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较为消极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南北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但这种差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又必然存在。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国家西向战略的布局下,新疆作为未来国家新的战略增长点,必然要改变以往非均衡化的发展思维和战略。只有大力发展南疆经济、提高其文化水平,加强民族团结与融合,推动南北疆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才能为新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长治久安提供长效而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