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邓小平外交的国家利益观思想论文

2020-01-14 13:10: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国家利益是决定国家外交政策和对外行为的根本因素。邓小平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国家利益作为中国外交出发点的中国领导人。在邓小平的战略视野中,将国家利益作为外交的出发点,将国家主权和安全作为国家利益的根本内容,突出中国外交的国家经济利益,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和平与发展利益的一致。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战略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关键词:邓小平外交思想国家利益和平与发展主权与安全

邓小平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国家利益作为中国外交出发点的中国领导人。他在1989年l0月同尼克松的谈话中指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己长远的战略利益,也尊重对方的利益……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玛国家利益观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立足点。

在国际关系与国家外交中谈论的国家利益,可定义为: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东西。“政治家们是以国家利益来思考和行动的”,国家的内外政策归根到底是由本国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所决定的。

一、将国家利益作为中国外交的出发点

将国家利益作为中国外交的出发点,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国家利益观的基本点。1980年,他在《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在1989年5月与戈尔巴乔夫和尼克松的交谈中,都提到国家交往要互相尊重和理解国家利益。

邓小平将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外交工作的根本。邓小平在1982年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自己利益的苦果…(中国人民)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报告的外交思想的核心,标志着国家利益原则正式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在制定外交政策中,邓小平时刻以国家利益为依据。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就是因有益于中国的国家利益。“只要对长远有益就可以干。要多做几件有利于改革开放的事情。外资合作经营要搞,各地的开发区可以搞。多吸引外资,外方固然得益,最后必然还是我们自己得益。”’1992年,他又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指导中国的各项事业。

谋求自己国家的国家利益,同时尊重他国的国家利益。1989年的风波后,西方国家(巴黎七国首脑会议)决定对中国进行制裁,邓小平同志表示:他们凭什么干涉中国内政?谁赋予他们的权力?任何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行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接受,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此后,他多次向国际人士表示,中国不会接受外来干涉,也决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认为,牺牲别国的利益服务自己国家的利益,是霸权主义理论。

当前,中国在外交中突出“和谐世界”理念。这一理念,强调中国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因素,为中国的科学发展、统筹发展,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是国家利益的根本内容

国家利益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分为不同层次的。不同内容和层次的国家利益中,对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和重要性也是不同的。邓小平认为,在国家利益中,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国家主权就是一个国家不受外来干预、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任何国家一旦失去主权,就根本谈不上捍卫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与国家主权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国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国家安全,即国家能够生存的基础上。

1982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时说: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一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其内涵实质就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利益。1989年的“6·4”事件后,邓小平在与国际人士的谈话中不断强调这一思想。“真正说起来,国权比人权重要的多,贫弱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国权经常被他们(西方大国)侵犯。”在处理中美关系中,我国在坚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美国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迫使美国在承认“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同我国建交。当1982年苏联领导人发出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的信息后,邓小平提出苏联要同中国改善关系,首先就应该消除“三大障碍”。1989年,三大障碍的消除直接为两国关系正常化铺平了道路。

邓小平认为,国家主权是不可谈判的。国家对其领土享有不受外部干涉的独立的管辖权是国家主权含有的重要内容之一。1982年9月,当英国企图在1997年以后继续管治香港时,他斩钉截铁地对撒切尔夫人指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维护国家统一和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事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利益,中国主张和平统一,但为了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中国只能面对事实,不会像美国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中国出于反对苏联的战略会把台湾问题吞下去,这不可能。”

没有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利益,就没有其他任何利益,因此,主权和安全利益比经济利益更重要。1975年邓小平恢复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秩序,1989年他对美国总统说“没有稳定的环境,(中国)什么也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当中国在收复香港面临英国可能制造的经济麻烦时,邓小平充满信心地表示中国要勇敢地面对“只要我们的政策适当(保持自己的稳定),(资金)走了还会回来的”。历史证明了他的远见。自主创新战略,也是国家主权利益原则的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很难在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机遇,甚至有可能丧失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

三、经济外交在中国外交中占有突出地位

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国家对其利益的追求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在和平时期,发展经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成为国家所要实现的首要利益目标。国家捍卫主权和维护安全,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所维护的利益中,经济繁荣无疑是核心内容。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深入,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追求的目标,经济利益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邓小平及时清醒地洞察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发展趋势。1980年他提出8o年代的三件大事:“三件大事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1984年5月在同巴西总统谈话时他更为明确地指出:“在争取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和决议也将经济建设在外交中地位提得越来越重要。党的十二大提出,外交为国家经济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十三大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下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外部环境,将经济建设的核心一以贯之。

邓小平的这一国家利益思想是他主持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础之一。为实现中国国家利益中的经济利益,邓小平指导中国的外交工作将发展对外关系与国家经济发展和建设紧密相联系,争取经济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1975年,邓小平在与法国总统和总理的会谈中强调,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深入,经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邓小平特别重视利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国际资金。“要实行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科学技术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科学技术首先要服务于国家利益。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是从属于国家利益原则的。

四、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外交策略是和平发展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以实现当前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为最终目标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世界意义而言,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就本国利益来说,就是为了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有利的国际环境。1985年,邓小平重申:“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他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一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或者叫联合和合作。”

对于国际争端的解决,邓小平提出“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一国两制”的提出和成功实施就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范例。“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也是考虑到解决国际争端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因为世界上这里那里有很多疙瘩,很难解开。我认为有些国际争端用这种办法解决是可能的。我们就是要找出一个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方式,使问题得到解决。”

针对我国同一些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邓小平也积极主张采取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在解决钓鱼岛和南沙群岛主权争端问题上,提出“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大胆设想。这是一个创举。这一方式不仅使我国避免了同有关国家发生紧张冲突,而且也使我国和这些国家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得以继续发展,为将来和平解决争端创造条件。在大国关系中,邓小平主张不对抗,超越意识形态,发展国家间关系,实现真正的不结盟。

邓小平提出,世界的问题就是和平与发展。“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报告,确定将这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作为对当今世界主题、时代主题的新概括。

2006年4月18日至2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沙特阿拉伯、摩洛哥、尼日利亚和肯尼亚五国进行了为期12天的国事访问。访美期间,胡主席在不同场合发表了6次重要演讲。在这些演讲中,他多次表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2006年4月2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强调对外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强调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五、中国实现国家利益是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1995年江泽民把邓小平确定的我国外交主要目标概括为两个:“一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是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这一概括集中体现了中国国家利益与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认为中国人民的利益是世界人民利益的一部分”。

邓小平认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是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将有益于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中国坚持对外开放,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既有利于加快国内建设的发展,同样也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平等互利合作,使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共赢和共存。“中国不能把自己搞乱,这当然是对中国自己负责,同时也是对全世界全人类负责。”

邓小平强调,中国的发展将有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事业。“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的力量的话,现在这个力量还小。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邓小平的这一观点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贯方针。“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在国际主义指导下的坚强民族自信心的爱国主义。”。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1984年他对巴西总统说:“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的命运是共同的。”邓小平一贯倡导中国在国际事务把自己作为第三世界的一员,积极支持第三世界的正义事业,无私地将自己的经验告诉第三世界国家。“把我们的经验教训告诉朋友们,这也是一种帮助。

中国在外交中维护国家利益,从世界全局而言就是在维护和实现世界人民的利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种种干涉别国内政的强权行为。邓小平说,中国“不信邪、不怕鬼”,吓不倒,压不垮。“讲公道话,办公道事”。:

中国是和平与世界发展的力量。“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南南合作,也一定程度上推动南北合作。

2005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纽约出席了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宣布了中国为支持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并发表了题为《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讲话。胡锦涛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命运彼此依存。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加强国际发展合作,缩小南北差距,确保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波涛汹涌,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封闭起来谋发展和搞建设。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既充分利用人类共同的科学技术文明成果,也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