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工作报告内容页

统计局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2019-12-07 14:55:05工作报告访问手机版

20××年,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滁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大力开发新产品,努力建设创新型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20××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49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129家,比上年增长32.9%。开展科技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5家,占企业总数的25.3%;有研发(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家,占企业总数的12.1%,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33家,比上年增长22.2%,占企业总数的25.6%。

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内部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达13.69亿元,其中研发(r&D)费用8.61亿元;科技活动人员10120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722人,占26.9%;专利申请数1285件,其中发明专利282件,发表科技论文124篇,拥有注册商标486件,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36项;新产品实现产值188.32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155.06亿元。

(一)企业科技经费投入进一步增强

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r&D)经费内部支出8.61亿元,其中大型企业3.85亿元、中型企业2.42亿元、小型企业2.34亿元;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0.51亿元,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0.92亿元。

(二)科研人员队伍保持稳定态势

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参加科技活动的人员10120人,其中高中级职称2722人,占26.9%。企业科技活动研发人员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决定因素,我市工业企业科技队伍人员保持稳定,给我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企业重点研发项目带动作用显著

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施科技项目953项,其中,r&D活动445项,占全部项目的46.7%。企业实施的重大研发项目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深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

(四)专利产出显著,技术储备丰厚

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1285件,其中发明专利282件,占全部专利申请数的21.9%;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40件,企业专利在本身的转化量24件,占全部专利数的7.1%。

二、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创新投入快速增长,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科技竞争力提升的同时,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强度偏低等问题。

(一)企业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20××年,84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103家有r&D活动,占12.1%,129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也仅有33家企业有r&D活动,作为我市自主创新骨干力量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其r&D活动的覆盖面仅为25.6%,由此可见,我市大部分企业仅满足于维持现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缺乏危机感,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研发投入强度偏低

研发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是国际上通用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密集度的重要指标。20××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87%,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但仍远远低于目前世界发达国家2.5%~4.0%的水平。国际经验反复证明,研发投入强度低于3%的企业是难以长期生存的。在日益依靠自主创新的激烈市场竞争中,低水平的投入强度将直接影响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产学研协作有待加强

20××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仅为0.51亿元,其中支付给科研院所0.25亿元,高校0.16亿元,表明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结合尚不紧密,合作程度较低,产学研结合仍有待加强。如何充分利用我市的科技优势,高效地聚集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解决“产学研”之间的衔接问题,已成为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发展过程中亟需探索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科技投融资体系。政府应认真落实好科技研发投入的税费减免政策,加强对企业科技投入的有效引导,逐步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风险投资为重要发展方向、社会捐赠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多元科技投融资体系。

二是进一步提高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引进项目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要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示范工程,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技术或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创新利用方式,优化引进结构,提高引进质量,鼓励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开发和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突出抓好名牌带动的自主创新。

三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政府应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引导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设研究开发院、科技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鼓励企业在高等学校设立实验室或研发机构,使产学研结合点前移。推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人才、智力和技术为要素,企业以资金、设备为要素,通过联营、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整合优化现有资源,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