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生态资源保护与乡村绿色经济探讨

2022-01-27 21:35: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指引下,当前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与实践不断迈向新的阶段。绿色经济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强调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包括效率、和谐、持续等目标体系。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不均衡,乡村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其在生态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的方面;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重视乡村地区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对实现乡村地区持续、稳步、高效发展至关重要。充分发掘与合理利用乡村地区生态资源,实现乡村景观生态资源的升级保护与合理开发也逐步上升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为此,中国林业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的《乡村景观生态资源升级保护与合理开发》(范洲衡、邓华、陈海林等编著,ISBN9787521903652,定价55.00元)从乡村景观生态资源的内容与特点入手,围绕乡村景观生态资源的开发现状,分别从乡村景观不同构成要素的特点与开发利用方式切入,探讨不同景观要素的升级保护措施与合理开发利用方式,较为系统地阐述并探讨乡村地区实现生态资源保护的绿色发展方向,可为城乡规划相关从业人员提供较为实用的参考。

景观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美学、文学、历史、科学等价值的地理要素集合体,不同景观要素具有各自的差异化特征。这也使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理念,要实现对乡村地区景观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就必须充分了解乡村地区不同景观要素的特点。该书从乡村景观生态资源的内涵入手,结合气候与人们对景观的感知方面介绍乡村自然景观要素的特点,阐述乡村地区人工景观的规模宏大与物产多样性,介绍不同地域文化下乡村文化风俗的独特表现;汇总了乡村景观要素中存在的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植被破坏等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方面阐述乡村景观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分类特点及对乡村地区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依据生态学、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内容,指出应当借助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对乡村景观生态资源实施保护、治理与开发。

乡村虽然是小而分散的聚落单元,但是其内部的地理要素同样完整,能够形成特色景观的生态资源更是类型多样。明确不同类型景观生态资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升级保护与合理开发才能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终极目标。该书注重规律的实际应用与内容的明确表达,侧重对复杂多样的乡村景观生态资源进行简化分类,从而针对性地探讨不同类型景观要素的开发、治理与保护方式;对乡村景观生态资源进行了具体的分类,按照天然景观、植物景观、动物景观、建筑景观、土产景观、文化景观分别进行探讨;从天然景观的自然景观入手,倡导尊重自然规律的演变过程,采用顺应、适应自然规律演变的理念对气象、山水、生物等要素的内在价值进行发掘和保护;探讨在乡村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植物景观的具体构成,强调植物在改善乡村地区生态环境、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指出在实施乡村植物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树木的生性特点,弄清树木与园林的内在联系,在乡村农业发展中做好对农作物景观价值的发掘与景观规划设计。

如果说自然景观提供了天然的静态美,那么人文景观给乡村带来的更多地是灵动的表现。实施乡村景观生态资源开发除了要高度重视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还要充分发掘人文景观要素的内在价值与开发的可持续性。该书从不同地域的乡村动物、畜牧、水产景观的特色入手,针对不同的动物景观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展开了具体探讨;阐述了不同的气候与环境孕育出不同的乡村特色民居,指出这种乡村建筑景观的差异也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景观生态资源的构成;从乡村民居的特色表现、庭院布局、聚落形态等方面探究了建筑景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发展过程,从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方面总结如何实施乡村建筑景观生态资源的升级保护与绿色开发。

乡村是农业的源地,因此农业产出的众多土特产也成为乡村景观的一大特色。该书具体分析了乡村集贸市场的发展过程、产品流通特点与不同时期乡村服饰的表现,针对性地提出乡村土产景观的保护方式与合理规划方向。乡村文化符号形成于长期的农耕文明演进,与人们生活方式演变密切相关,这也为乡村景观增添了浓重的色彩。该书从乡村文体景观、居民饮食方式、民风民俗方面探究了实施乡村文化景观生态资源保护性、延续性开发的有效方式。乡村景观生态资源的内容丰富多样,要实现可持续开发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应将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该书从乡村景观生态资源的内涵与现实状况入手,化繁为简,将多样化的景观要素进行了归类,深入结合不同景观要素的属性特点,提出应采用不同的升级保护与开发方式,可为乡村景观内容探索与景观资源规划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作者:张永平 单位:西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