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实挑战及路径

2022-01-20 21:05: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新使命。高校坚持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队伍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但不可忽视的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仍然存在一些现实挑战。本文通过讨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及目前存在的挑战,为进一步深化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师德师风;职业道德;高校教师

师德师风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品质、信念和行为准则。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者崇高的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前提。”[1]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只有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精湛的教学能力,才能培育出具备良好素质的学生,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也就是说,教师的职业独特性决定了教师不仅应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推动形成社会良好风尚的重要举措。要健全完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体系,首先需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有深入认识。具体来说,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加快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校是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教师队伍建设是保障教育质量、办好一流大学的基础。高校教师承载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教师的道德品质、专业学识、育人方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以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导向,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选择光明的人生道路。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保证教师不忘育人初心的关键,是培育新时代高层次人才的举措,是加快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推动形成社会良好风尚的务实举措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师从事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面向个体的活动,而且是面向社会的活动。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在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同时,西方国家倡导的“新自由主义”等价值观也在冲击着我国社会,对人们的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碰瓷”“网络暴力”“见死不救”等道德失范现象也时有发生。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更是文明的倡导者。高校教师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者和捍卫者,肩负着净化思想灵魂、推动良好风尚的重要责任。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向青少年传递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向大众弘扬正能量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形成良好风尚的务实举措。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挑战

近年来,高校持续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加大师德教育力度,整治师德不正之风。教师素质明显提高,学术环境更加清朗,教师队伍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但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仍面临挑战,一些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对教师道德修养的要求尚待规范

我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诗经》中描绘了“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的教师形象,孔子对教师提出了“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的道德要求,荀子将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为人师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教师职业的定义,也是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3]。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教师被认为是学习的榜样、道德的楷模。这些赞扬充分肯定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为教师职业身份罩上了明亮的光环。公众由此形成了一种普遍意识,教师是“道德家”,应具有高于常人的道德修养,理应奉献自我,成就他人。教师被喻为“蜡烛”,点燃自我、照亮他人;喻为“春蚕”,劳作至死、吐丝方尽。对教师职业过于神圣化、对教师形象过于崇高化使得公众对教师的道德要求过于理想化,对教师自身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内在需要关注过少,忽略了对教师个体层面的现实考虑[4]。

(二)高校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管尚待加强

目前,尽管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负责教师职业道德监管的专门部门,制定了职业道德规范,实施了教师师德考核,但教师职业道德仍缺乏实质上的有效监督。第一,投入精力不足。高校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等硬指标建设上,对于师德师风建设等软指标建设的投入精力相对不足。虽然高校普遍设立了教师工作部,专门负责教师职业道德监督管理,但大部分高校的教师工作部挂靠在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处等学校职能部门,或者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并由这些部门的负责人兼任教师工作部部长。这虽然为教师工作部的日常工作带来了一定方便,但由于没有单独的建制、专职的人员,教师工作部的实际工作承载能力有限。特别是随着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教师工作部承担的工作内容不断扩展、工作强度不断加深,缺编少员在一定程度上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增加了难度。第二,思想认识不深。教师的学术成绩在选人用人、职称评聘、薪资绩效等方面占据比重过大,思想道德却成为一项若有却无的评价内容。“重科研轻教学”的作风屡禁不止,过度注重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论文数量,形成了“只求成绩不问过程”的不良风气。许多教师被迫接受过重的科研压力,困在“争项目、写论文、求晋升”的沼泽里,易出现极端心理,造成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抄袭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第三,考核力度不大。部分高校的师德考核图应付、走过场,以定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过于粗放,考核过程能过且过,考核结果皆大欢喜。对于师德失范人员、师德考核不合格人员,只进行学校内部处理,不公开失范人员名单、不通报考核结果,师德考核成为一句空口号。

(三)教师对自身主体责任的认识尚待提高

一些教师对自身主体责任认识不清,认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的工作,自己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和监督,缺乏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甚至于放松了理想信念追求,迷失了“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元生活方式和各种思潮的出现对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形成了一定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教师人心浮动[5]。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想信念不坚。有些教师受到西方消极思潮的蛊惑,在课堂上、校园中随意发表不当、不实言论,向学生传递负面能量,让学生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消极影响。二是个人利益至上。有的教师高校教师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社会兼职中,没有时间从事教学育教学和科研活动。三是道德修养低下。有的教师为求晋升不择手段,在学术上剽窃抄袭,有的教师甚至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引领,建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大格局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高校应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对标中央的最新要求,对标教育部的决策部署,确保高校党委主体责任落实到位,以实干苦干避免坐而论道,以身体力行杜绝纸上谈兵。不能因为近年来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有所成绩就松散怠慢,决不能产生见好就收的想法。高校要扛起责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坚持不懈地弘扬高尚师德[6]。二要完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有效的工作机制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保障。学校党委要重点部署、明确意见、审定方案;校领导应各负其责,结合各分管领域抓好师德建设工作;职能部门和学院要牢固树立“守土有责”意识;教师要自觉自律,树立起全面抓落实、全程抓责任的师德师风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学院、宣传部、人事处、学生处等多部门师德联动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跟踪教师动态、掌握师德情况,及时发现不良倾向、纠正不良苗头,及时问责不当行为、处理违规事件。三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基层党组织要着重把好“三个关”。第一,教师思想关。要在教师引进、教学活动、学科建设等重大问题上把好教师思想观。第二,理论学习关。要健全基层党组织理论学习制度,有序推进教师集中学习。第三,工作落实关。严格执行各项决策,坚决落实既定部署。四要激发教师内在动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能仅依靠外在力量,也需要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教师是提升职业道德水平的主导者,而不是职业道德规范的对象。教师对自身职业道德的认识、理解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职业道德水平。应引导教师加深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理解师德师风的内涵,加强伦理意识和道德素质的自我修养,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性,从内心激发起提升师德师风的愿望。使得教师不再是机械地遵守职业道德,而是将外在束缚力转化为内在动力,从而在行动上切实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实现师德师风建设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律到自发的升华。

(二)持之以恒,师德师风教育常抓不懈

一要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拥护和实践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所在。学校要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要抓住“两会”、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抓住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师的每一步成长之中,贯穿于育人工作始终,融入于日常生活点滴。让教师做到心中有信仰,行为有尺度,使教师摆正位置,找准方向,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二要强化激励引导。第一,发挥先进模范带头示范作用。加大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宣传活动,组织教师向优秀典型教师学习,以反映高尚道德情操的师德故事感染教师,鼓励教师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第二,通过荣誉表彰激发教师向善向好。开展“师德榜样、四有好教师团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引导教师关注自身的职业道德,激发教师追求高尚师德的热情。第三,发挥“传帮带”作用引导教师成长。学校可通过组织一些师德高尚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组成“师徒”,对青年教师的学术道德、教学质量进行培养和监督,帮助青年教师提高道德修养和学术水平。三是要用好“师德师风+”。要把师德师风工作融入日常教学育人各个方面,探索师德师风工作与教育育人工作融合的新模式、新常态。在课堂上,要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校园中,要将教师专业发展与自身思想素质提高相联系。把政治与教育联系在一起,让思想引领专业发展。让高尚的师德飘洒校园,让优良的师风吹进课堂,切实构建以师德师风为引领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四要坚持以人为本。“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粮仓充足,才会讲究礼节;丰衣足食,才会重视声誉。虽然近年来,教师待遇和工作环境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与其他高收入行业仍有所差距,与教师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相比仍不匹配。特别是由于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所差距,导致部分教师心理失衡。师德师风不能对教师单纯地提出要求,也需要为教师供给养分。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教师利益,鼓励教师均衡发展。要切实关注教师提出的实际需求,努力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使教师摆脱复杂的生活烦恼,更好地投入教书育人事业。高校要拓宽选拔和晋升渠道,让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教师,都能找到发展渠道和前进方向。

(三)标本兼治,完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

一要树立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完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首先要树立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教师只是普通人而非圣贤,并不具备超越常人的道德崇高性与优越性,期望教师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好愿望。建立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需克服传统教师职业道德中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卸下教师的“神化”面具,从传统理想回归到当下现实。需认识到教师也存在物质和精神追求,鼓励教师努力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在教学育人中实现个人价值。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受到传统文化中教师形象的影响,对教师的道德要求过于理想化,缺乏专业性和实践性。迫切需要从专业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当代社会情况的要求。传统文化中教师的道德榜样形象可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高线”,现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标准可以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教师道德榜样形象进行高线引领,同时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要求。这样一来,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既具有理想性,又不乏现实性、可操作性。三要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评价机制。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与评价机制是传统教师形象向教师职业道德转化的平台,它是监督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评价观。监督评价机制不是为了强制约束教师言行,也不是向教师施加压力,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其次,丰富多样化的评价内容。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主观判断对教师进行片面评价和判断,应注重对教师的行为、情感、思想等多方位的评价。第三,构建科学的评价方式。采取定性与定量、自我与同行相结合的评价方式[7]。设计科学专业的定量评价测量表,为每位教师计算出确切的师德分数,同时结合教师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将最终结果进行仔细分析,使教师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四要加强师德考核力度。把师德考核作为一切考核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并把师德考核结果运用到各项工作中。坚持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采取不续聘、不晋升、不评优等措施。建立健全师德失范惩罚机制,设立看得见的“警戒线”,让教师自动远离师德失范行为。构建全方位和多角度的防御系统,形成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防止滋生不良风气。

作者:刘翔璐 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