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策略研究

2022-01-20 00:30: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在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职教师面临的教学和育人任务繁重,承担较大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问题日益突出和普遍,严重影响着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利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解读人性化管理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概念,并深度分析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体现和成因,继而提出人性化管理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解决策略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由于对待工作的付出投入较多,职业倦怠感对其身心的影响相对较大。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主要体现在工作态度消极、情感衰竭以及人格异常三个方面,主要的诱因来自于社会、学校、学生以及自身,造成的后果则是教育质量低、人才培养目标难实现、教学氛围低迷、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由此可见,解决高职教师职业倦怠至关重要,是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人性化管理的概念

关于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具体定义,即以人为中心开展管理工作。如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将企业视为大家庭,而员工则是家庭成员,让家庭成员感受到温暖、鼓励,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性,这一过程则是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重点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个性、自我价值,以激发个体创造力、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满足其心理需求,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最终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利益[1]。作为一种新兴管理模式,近年来,人性化管理在我国各个领域广泛运用,且受到持续性关注,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性化管理在实际领域运用的基础和前提,即正确解读和认知人性。对高职教师采取人性化管理,消除其职业倦怠之前,需要正确认知教师这一职业角色,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良好文化和道德修养的群体,教师对于自身的价值和地位有所追求。且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有规划。在人性化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去人性化原因,才能真正找到解决职业倦怠的措施。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Frudburg,其实质性含义指的是助人行业工作者,由于工作强度过大或工作时间过长而产生的疲惫状态。助人行业即面向需要服务和帮助的群体,为其提供必要的帮扶,包括教师、医生、警察等,相比其他行业而言,助人行业工作者往往出现职业倦怠率更高。特别是作为人民教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面对来自于学校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家长期待的多重压力,每天应对烦琐的工作内容,承担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难以有效舒缓工作中的压力,则会产生职业倦怠。

二、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体现与成因分析

(一)体现

根据我国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所获取的结果,教师职业倦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面对工作态度十分消极。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对待备课、讲课不认真,无法推动教学工作创新,面对学生缺少耐心,教学问题的解决也存在过激行为,不再热爱教师这份工作,始终保持着消极怠工的态度。第二,情感衰竭。始终感觉自己的情感处于疲惫状态,缺少对待工作的热情与活力,体现为精神萎靡、抑郁、焦虑,面对学生十分冷漠,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情感体验与实现自我价值,内心充满不安全感与焦虑感,这也是职业倦怠最为显著的体现。第三,人格出现异常。这是职业倦怠较为严重的体现,面对工作中的人和事均表现为敷衍、冷漠,不关心工作业务和职业发展,行为出现异常,社交圈逐渐缩小,对待学生和朋友没有耐心和爱心,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倾诉自己的心事,无法倾听他人的建议。

(二)成因

高职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并非职业生涯某一阶段的特殊表现,而是在长期的工作生涯中,面对工作压力形成的情绪低落,进而不断递进而产生的结果[2]。造成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相对较多,基于高职教师的职业特点、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分析其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因素社会方面的因素主要来源于社会公众,为广大高职教师角色赋予的高期望。在社会群众眼中,高职教师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民教师、道德楷模,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者,是辛勤付出的园丁,是没有任何瑕疵的职业角色,教师群体也逐渐将社会期望转化为了自身的自觉行为。但是,社会群众的期望也导致高职教师承受较大的思想压力,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或难以达到社会大众眼中的“完美”,则会形成强烈的挫败感,甚至内心会衍生一定的负罪感。除此之外,当前高等院校大众化普及,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就业难题,学生家长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和产出产生质疑,加大了教师的精神压力,为学生付出多,却难以获得良好成效,继而产生了对待职业的失落、失望感。2&;学校因素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无法参与组织决策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采用的管理体制,仍然是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教师在职业发展中难以获得主导地位,高职院校所制定的管理制度、绩效制度、考评制度,均未立足于教师实际,且教师并未真正参与、融入其中,难以形成良好的主人翁意识。面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教师通常是在被动状态下落实和执行,难以获得来自于高职院校、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尊重和关爱,对待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逐渐消散和减弱,职业倦怠感也因此而衍生。且由于高职绩效管理与考核评价缺少教师参与,导致存在诸多不公平、不合理现象,教师对工作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此背景下,必然会形成的局面是教师之间竞争激烈,难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需要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且需承受同事之间的猜疑、妒忌。久而久之,教师就形成了较为强烈的抑郁、焦虑情绪,为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埋下了隐患。3&;学生因素高职院校教师这一岗位角色,不仅需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亦需要参与育人工作,且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降低分数线扩大招生,生源质量呈现直线下降趋势,高职教师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要做好课堂管理工作,维护课堂纪律并引导学生学习,工作压力和任务大大增加。特别是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存在一定的叛逆、不服管心理,管理学生方面的困惑,是造成高职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关键性因素。且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更多的侧重点放在专业课上,面对基础课、公共课、选修课,往往体现出学习兴趣低,不遵守课堂纪律,甚至体现出一定程度上对待教师的不尊重。种种教学问题需要高职教师控制和管理,选取有效的管控方法,才能实现课堂教学计划和目标,导致许多教师面对教学工作十分苦恼和困扰,不仅有强烈的挫败感,甚至身心俱疲,无法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获得工作成就感。4&;个体因素教师在刚刚进入高职院校时,往往怀揣着极高的期望,对职业生涯发展充满期待和憧憬,然而伴随职业生涯的不断发展,则会发现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期望难以形成匹配,且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承受较大的压力,就十分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加之社会赋予的期望与自身实际的矛盾性,以及内心潜在的完美主义个性特征,加剧了内心的挫败感与失落感,同样是高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诱因。

三、基于人性化管理解决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一)给予教师充分尊重和关爱

人是最宝贵的资源,高职院校领导者必须正确认知到,教师是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长远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想要促进高职院校发展,就不能忽视教师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对教师的指导、指引,其基础前提是给予教师足够的尊重。高职教师在获取尊重后,则会积极挖掘自身内在潜能,发挥自己的最大化价值。当然,高职院校的教师群体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作为高职院校领导者、管理者,必须要有宽阔的胸怀,以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发现不同教师的个性魅力。同时,公正、平等、公平,同样能够避免教师职业倦怠,对待所有教师一视同仁,肯定其长处、指出其不足,帮助教师不断自我完善。以往高职院校在实施管理工作过程中,通常会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以制度实现对教师的约束。然而严格的制度缺少“人情味”,非人性化的管理模式,造成诸多教师面对教育工作缺少热情和创造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职业倦怠。因此,基于人性化管理背景,无论是制度的制定或实施,均需要最大程度上关注教师的个性特征,尊重教师群体的差异性,爱惜其教学和研究成果。这样才能使教师在工作岗位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继而逐步摆脱职业倦怠的困扰。除此之外,要真心关爱教师,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了解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承受的压力、面临的困惑,在沟通交流中了解高职教师内心的焦虑和不安,采取有效的疏导对策,让教师感受来自于高职院校领导者、管理者的关怀照顾,创设温馨的高职教师管理环境,增强教师的幸福感与职业认同感。

(二)提升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

高职院校在实施教师管理工作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提升,这是消除职业倦怠的有效手段。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困难能够运用自身知识和技能解决的自信程度,可以划分为结果期待与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针对某一行为产生结果的预测,强调对结果的判断,而效能期待则是评估自己完成某一行为的能力,强调对能力—23—的评估与判断。自我效能感对于消除职业倦怠具有显著成效,所以高职院校管理者、领导者,需深入解读自我效能理论,结合高职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合理性的措施,以此来推动高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提升,伴随自我效能感提升,职业倦怠感必然会呈现减弱趋势[3]。

(三)帮助教师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时常会组建教研组,帮助教师与同事、与管理者之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使其在教研工作中通力合作,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组织凝聚力也会因此而增强。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教师个体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集体文化有高度认同,且能够形成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继而实现职业倦怠感的缓解。良性沟通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促进教师与高职院校之间展开实时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积极投入高职院校各项工作中。现如今,网络社交媒体平台运用广泛,高职院校可以发挥其优势,打造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高职院校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第一时间获取重要信息,查询自身的课程安排,并与其他同事、领导展开实时交流,这也是解决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

(四)为教师专业化发展铺垫道路

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自身期待与职业生涯发展不匹配,即难以获得理想化的发展道路,教书育人十几年仍然滞留原地,必然会导致其思想消极,对待职业缺少热情和自信心[4]。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为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作为深层次的自我激励,需要形成可行的规划并加以推进。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引领下,即便教师偶尔会出现些许职业倦怠,但同样会因为对职业更高结果的期待和向往,而不断给予自身激励,克服职业倦怠。高职院校需要结合教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保证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个体的匹配性,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付出行动,增强工作责任感、自信心,削减不良情绪,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使教师能够顺应时代发展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技术,为教师提供充足经费支持,使其能够在进修学习中获得启发,进而更加潜心开展教学工作,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自然职业倦怠亦能够解决。

(五)依托文化建设缓解职业压力

当教师形成职业倦怠后,往往会有诸多焦虑心理和不良情绪,继而使其工作状态、精神状态受到影响。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需要给予员工充足的关心,细心发现其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并分析原因。同时,要定期在高职院校内部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建设。例如,免费体检、生日送礼物、教师运动会等,切实强化广大高职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融入一些教师的理想信念,加强教师优良品德的宣扬,使教师获得强烈的认可与文化认同,不断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结束语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由于面临较大的职业压力,职业倦怠问题愈加普遍和突出,不仅会影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亦关乎高职院校的健康、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及时分析和归因,通过采取给予教师充分尊重和关爱、提升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帮助教师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为教师专业化发展铺垫道路、依托文化建设缓解职业压力等人性化管理策略,增强高职教师的职业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有效消除和瓦解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姜顺腾,黄昶生.民办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与留职意愿的关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0(9):26—30.

[2]谢晓晓.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

[3]赵薇.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解决教师职业倦怠[J].中国教师,2020(5):103—104.

[4]王辰.人性化管理和自我效能感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7):126—127.

作者:李欢玉 雷群泌 刘媛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