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高校旅游英语翻译教学分析

2022-01-18 20:39:1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本文以跨文化交际为研究背景,简要分析了跨文化交际的思维障碍,并分别从旅游英语翻译和教学两个角度提出了策略,以期为高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师提供一定的工作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高校教育;旅游英语;翻译教学

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之下,仅仅翻译字面意思显然不足以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尝试将中国的文化内容转变为另一国相应的语言内容,同时由对方依靠自身的文化底蕴来进一步领悟其真谛,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因此,高校旅游专业在开展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涵,客观认识到跨文化交际对于英语教学的实际意义,并进一步探索开展跨文化交际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跨文化交际的思维障碍分析

每一个生命个体所生活的环境和文化背景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进一步演变为社会文化、语言表达和风俗民情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因此,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交流和交往过程中,会因为文化差异性的存在而导致交流表达效果受到一定的阻碍。为了在最大程度上缩小文化差异,翻译者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依据对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进行准确翻译。外国人与中国人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性,且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显著的区别。即便不考虑思维因素的影响,仅仅是实现表达层面的差异弥补,也需要使用较长的译文。因为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使用相应语言来表达基本含义之外,还需要通过补充说明来对译文进行解读,甚至会存在完全无法翻译的状况。文化差异性的存在会造成词汇空缺,故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翻译困难的局面。例如,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是用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方式包括吃粽子、赛龙舟等。这些词汇均属于汉语的独有词汇,英文词汇中并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内容,且为了解读中国人对于端午节的独特情感,翻译时必然需要使用大量的说明和解释。再例如,春节对于外国人仅仅是春天的一个普通节日,但对于中国人却是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人会在春节这天开展包饺子、吃团圆饭、贴春联等一系列活动,而由于外国文化当中并没有相关的文化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同样需要使用大量注释。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一直都是英语翻译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因为在这一过程当中不仅要考虑彼此文化领域的不同含义和影响力,更要寻求相应的解读方法,且多数情况下无法达到直译的效果,需要人们进一步领会和感悟[1]。

二、旅游英语翻译策略

(一)景点和景区的翻译策略

从旅游角度来看,对景点和风俗的直译或者意译将导致其失去原有的内涵。相对而言,对人物名称、地理位置名称、朝代名称选择直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际当中针对此类名称也多为直译。若对诗词、风俗、典故采取直译的策略,则会对国外游客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困扰,因为国外游客并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往往不知所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翻译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一定的额外资料,以帮助国外游客充分了解景点和景区的渊源,从而激发外国游客的情感和行为互动,进而对我国的历史、风俗、地理等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云南傣族的知名节日“泼水节”为例,直接翻译为“Water-sprin-kungFestival”,即“泼水的节日”。从字面角度来看,直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向外国游客解释这一节日的特点和基本内容,但却无法将泼水节背后的意义表示出来,从而导致外国游客不了解泼水的目的是祈求祥和。若在翻译过程当中能够详细解读这一背后意义,则会进一步强化外国游客的融入感,从而对我国的节日、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此外,景点和景区的翻译不能完全采取意译的方式,如“天安门广场”意译后为“Heavenly-peaceSquare”,整个翻译结果完全呈现为西式化,无法达到传递地理名称的目的,更不利于国外游客了解我国的地理和文化。在实际翻译中,音译+意译的搭配方式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即前半部分采取音译,后半部分采取意译,这不仅可以达到介绍景点和景区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外国游客了解我国的文化和历史。作为一名翻译者,其不仅有义务帮助服务对象了解基本的地理常识,更有义务解读译文背后的文化内容与内涵[2]。

(二)诗词典故的翻译策略

诗词典故在我国旅游景点当中并不少见,不仅大部分景点名称与之相关,且多数情况下会直接以诗词的形式呈现。诗词典故并非我国独有,但由于文化形式的差异性,中国诗词典故与国外诗词典故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在翻译诗词典故时,一般会选择将相关内容直接类比成西方文化当中的内容,让国外游客能够直接了解其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如“梁祝”可以转化为“罗密欧与朱丽叶”,“观音菩萨”对应西方的“圣母玛利亚”等。这种类比的翻译方式不仅可以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国外游客的亲切感,便于其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直接类比转化翻译对于翻译人员的文化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翻译人员需要充分衡量自身的西方文化储备,要尽量做到准确类比转化,避免弄巧成拙[3]。

(三)增删翻译内容和联想

中国人在游览本国的名胜古迹时,往往会有感而发,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感悟和主观思想。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哪个朝代都不乏文人墨客阅览山水,二者之间早已有着相辅相成的必然联系性。也正是由于诸多文人墨客的有感而发,才赋予了各个景点深厚的文化底蕴,并进一步吸引后人前来瞻仰。文人墨客的有感而发多为古文,常见的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字数在几十至数百字不等。现代人在翻译古文时,即便是简单的五言绝句也需要耗费近百字的篇幅,若进一步将翻译结果转化为英文,则显得拖沓、不着重点,国外游客也会因此感到迷茫,不知道所要表达的概念和意义。在实际翻译的过程当中,翻译者需要始终坚持变通的基本原则,适当删减内容,着重进行客观介绍,尤其是要删减主观性较浓的词汇,构建层次分明的词汇,让国外游客充分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此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一般是以听懂对方所表达内容的内涵为根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实际翻译过程当中可以适当采取联想的策略,依靠联想的意义来加快翻译过程。例如,国外游客在听到“北京”后,往往会联想到“theGreatWall”和“theImperialPalace”,听到“少林寺”后,往往会联想到“ChineseKungfu”,甚至部分外国人还会动手比划两下子。这主要是因为其知道这些蕴含中国文化特色专属名词背后的意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尽量让国外游客了解各类专属名词的内涵意义或者联想意义,从而加深国外游客对于专属名词的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跨文化的沟通交流。

(四)坚持适宜原则和对等原则

在现代翻译理论当中,两个不同国度之间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在翻译过程当中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翻译。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为翻译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的是让译文尽量在多个角度实现对等,且对等过程中需要关注思想理念的对等,因为思想理念层面的差异性将直接影响对方对于译文的理解效果。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强调天人关系,如天人合一,维持生态和谐等。而西方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则更多是征服与战胜;中国人重视人伦关系,要求遵循人伦原则,而西方人则强调个人自由,追求个体的价值和独特性。思想层面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会产生直接的碰撞,这就要求翻译者能够在尊重两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客观看待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和关系。即便是从联想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在看到“岁寒三友”时往往会进一步联想到其背后的情感和寓意,而英语词汇却并不会让人产生相关的联想。由此可见,翻译中的适宜原则和对等原则是开展旅游翻译工作的基本条件。翻译者需要深刻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对不同文化抱有相同的态度。因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在潜意识下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并实现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互相分离[4]。

三、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旅游英语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之下,高校英语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到文化交际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并主动调整现有的教学理念,深入研讨高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力求构建全新的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不能只侧重于词汇、语法、句型结构、短语搭配等常规基础性知识,要尽量将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融入日常教学当中,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实用性。与此同时,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激励学生不断扩宽文化视野与知识面,让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切实得到提升[5]。

(二)改进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当中,多数教师习惯于引导学生对英语内部结构和余元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而忽略了英语语言意义以及语言形式的关联性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之下,多数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了解程度局限在表层理解上,没有深入分析语言的本质,并直接影响到了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学生真正处于跨文化交际环境当中,会发现其无法准确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会频繁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现状,高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师需要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积极采取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当中不断提高和磨炼自己。随后,教师需要对学生在情境教学下的表现作出客观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身的真实水平。例如,在学习“美国文化的五个象征时”,教师需要使用多媒体设备带领学生进入美国的文化背景当中,并逐步向学生介绍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在这种跨文化的教学情境当中,学生可以充分了解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潜移默化当中形成对比,并达到记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的目的[6]。

(三)依托教材构建开放式课堂

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之下,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依然需要围绕基本的英语教材,并要注重构建开放式英语课堂,以强化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为实现这一目标,英语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立足于教材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和内容,创设开放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进而达到提升对国外文化敏感度的目的。目前大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诸多西方国家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但仅仅依靠常规的阅读不足以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故英语教师需要对相关文化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英语教师首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结合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和分析。其次要考虑旅游英语的特殊性,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需要注重国外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比、联想和分析,强化学生对于国外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认识,便于后续的工作开展。最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师需要注重搭建互动式课堂,通过主题式的情境对话和交流,鼓励学生彼此使用英语沟通,不断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准确使用英语沟通交流[7]。

四、结语

综合来看,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之下,高校旅游英语教学需要积极进行调整和优化,主动顺应跨文化交际的基本需求,充分考虑旅游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和工作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并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磊.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高校旅游英语翻译教学探究[J].度假旅游,2018(12):39.

[2]邓珍彬.高校旅游英语翻译教学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研究[J].好家长,2018(39):39.

[3]于会丽.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8):215.

[4]陈宝,葛向宇,杨亚丽.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3(4):85.

[5]蓝宇.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难题与对策[J].时代经贸,2010(24):284.

[6]李茜.浅析新时期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6(13):154.

[7]边蕊.浅谈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8):51-53.

作者:马雪丽 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