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

2022-01-18 22:00: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庄浪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边陲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民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互补,构成了具有特色的庄浪文化,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文艺、民间手工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庄浪文化丛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品种多、数量大。2015年,庄浪县被甘肃省文化厅命名为“甘肃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9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庄浪非遗的现状及重点项目传承情况

庄浪从古至今都有淳朴的民风,文化底蕴非常浓厚,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庄浪地区的人民特别勤劳淳朴,他们不仅吸取了传统中原文化的素养,还又吸收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逐渐融合汇聚成了当地独有的地方群众文化。目前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项目370多个,共有14大种类,重点项目160多个。全面开展“非遗”普查以来,共认定登记“非遗”15类、500多项。其中民间文学12项,民间音乐74项,民间舞蹈3项,传统戏剧13项,曲艺12项,民间杂技9项,民间美术243项,民间手工技艺33项,消费习俗6项,人生礼俗6项,岁时节令5项,民间信仰2项,民间医药10项,民间知识12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6项。2008年,“庄浪高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相继有马尾编荷包、南湖曲子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故事、“花儿”、泥塑、麦秆烫画、草编、竹编民间婚礼、荞面油饦、庄浪剪纸、庄浪武术、庄浪毛笔、泥金纸织画、庄浪皮影、庄浪根雕等24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歌谣、谚语、歇后语、方言、地摊、翻砂、陶制等40项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新时代庄浪县非遗保护工作规划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围绕我县“十四五”规划纲要,挖掘阐释“非遗”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联动、市场运作、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非遗”保护传承“气候”。庄浪县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农村”的活动,注入适宜“非遗”生长的“水肥”。将“非遗”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十四五”储备项目库,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培育一些高产值的传统美术和工艺支柱项目,培养一批“非遗”专业人才,打造几个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非遗”展示传播品牌,推出几处“非遗”景区,建设几家“非遗”展示体验中心、“非遗”传习所、“非遗”博览馆有、“乡村记忆”馆,开发几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创建一批“非遗”优秀传承示范学校、示范景区、示范社区、示范村,培育出适宜“非遗”生长的“土壤”。针对学校、景区、社区、农村的不同特点,先易后难、由点到面,分门别类地科学设置需进入的“非遗”项目,选育出优质的“非遗”“种子”。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先进模范的表率作用、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以及文化志愿者、文化辅导员、文艺骨干、文化经营者的主体作用,培养出优秀的“非遗”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能人”。

对庄浪县非遗传承保护及发展的思考

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培养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处于优先地位。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果没有传承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传承人的培养都是重中之重。传承人队伍的建设是庄浪县非遗保护工作的不足之处,需要通过各个方面的培训与学习,提升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如加大对文旅局长、各乡镇、社区主管非遗工作的领导、文化馆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同;同时,选派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参加各类培训班。对频危项目和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建立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目录档案,让传承人带徒授艺更有积极性,开展各类活动,让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激发非遗再生活力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通过媒体传唱,让非遗焕发出新的魅力。如一些民间歌手利用快手、抖音,通过微信平台使沉寂多年的民歌重新焕发了活力。也有在抖音和快手平台上进行现场直播说花儿、演唱作品制作花儿、播放花儿,受到花儿歌手和受众的欢迎。一些专业化的非遗微信圈开始出现。如“甘肃剪纸创作与研究群”微信平台就团结了相当多的剪纸艺术家,她们在微信圈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分享信息,促进了剪纸艺术的传承、传播和发展。充分利用以新科技为表征的自媒体平台,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新天地,不失为新的时代语境下非遗工作一条值得探索的新路径。毫无疑问,新科技使非遗的传播变得便利和便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非遗的存在形态。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激发非遗的再生活力,同时又能保持它的基质本真性,是新的时代语境下非遗工作必须认真面对的新课题。让“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景区”四进活动成为常态,并不断完善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成长发展的“根”和“魂”。传承“非遗”薪火,贵在立德育人。建议“非遗”项目进校园,以传播为主、普及为先、突显特色,学校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普及计划,倡导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教学或设立工作室。让“非遗”知识进教材、“非遗”传人上讲台。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非遗”小讲堂和传习所,组建起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表演团队,普及民间音乐、舞蹈、曲艺、戏曲、文学等。让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融合发展,建议县职教中心开设庄浪高抬、庄浪剪纸、庄浪武术、庄浪毛笔制作技艺、马尾荷包、泥金纸织画、庄浪皮影、庄浪根雕等教学课程;建议县文旅局、文化馆选派“非遗”传承人和专业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适时举办“非遗”项目艺术节,实现“非遗”项目在校园的可持续传承。做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庄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这些资源是历代生活在庄浪人民历史的见证和智慧的结晶;是庄浪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只有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才能抓好非遗整体性的保护。根据庄浪的文化资源的分布和地理环境情况,在充分考虑文化性、生态性、区域性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庄浪高抬生态文化保护区、南湖曲子戏生态文化保护区、马尾编荷包生态文化保护区、庄浪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依靠国家、省市重点项目持续推动庄浪非遗整体性保护,形成文化生态保护的良好态势。做好抢救性记录由于受现代新传媒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的非遗项目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土壤和传播途径的优越性,加之传承人群断代风险十分突出,致使一些非遗项目处于频危状态,所以必须对这些频危项目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充分用科技手段,进行摄像、文字、图片等方式对濒危项目及高龄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艺尽可能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最后整理成一个完整的数据,进行数字化保护记录。庄浪县目前所存在的非遗项目很多处于濒危状态,传承人高龄化现象严重,进行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抢救性记录工作要分清轻重,根据不同的年龄、身体情况,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力有序地对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使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也能不断的增强。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建议主流媒体发挥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独特优势,丰富传播手段,加大宣传传播力度,增强庄浪“非遗”的知名度、美誉度;通过跨区交流合作,打造推出一批“非遗”展示精品,出市跨省,提升庄浪“非遗“影响力。切实让优秀的“非遗”绽放“老树新枝花更明”的光彩。建议主管部门要根据“非遗”特点和存续状况,精准施策,分类指导,进一步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和曲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传承发展,进一步提升传承人素养,实现“非遗”由数量扩张向传承质量提升,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提升转化。逐步建立健全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体系,实现“非遗”保护传承的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教育化和网络化,切实让优秀的“非遗”文化留住“逢人渐觉乡音异”的根脉。

作者:石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