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精准扶贫下高校农业科技创新研究

2022-01-11 21:45: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其发展关乎国计民生。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凭借过硬的科技创新能力。高校作为农业创新的主体之一,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中应加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农业科研经费;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有效推进高校农业科技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紧密对接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促进高校农业科技创新,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农业科技创新

一、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高校农业科技创新有助于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汇聚了各类学科,拥有着众多人才。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都倾注了“三农”领域里高校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他们关心农民生活疾苦、农村环境卫生建设、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全国人民更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发挥高校的智囊团作用,根据不同的贫困区域和贫困户情况,立足区域农业生产特色,加强农业科技攻关,采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帮扶策略,提供智力支持。

(二)推进高校农业科技创新有助于为精准扶贫工作培养专门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和科技水平不高成为精准扶贫工作中面临的困境,而摆脱这一困境需要通过教育帮扶,尤其要抓好高等教育。许多贫苦农户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对农业的前沿技术和先进知识接触非常少。有的农户仅凭传统农业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开展小农生产经营,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状态,缺少技术指导和培训。农村学子考上大学之后,虽然有一部分能够返乡创业就业,但人数并不是很多。通过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作用,推进高校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加快培养不同类型的农林专门人才,不断提高乡村振兴人才素质水平。

二、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问题

(一)精准扶贫中高校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校作为引领创新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是其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国不仅初步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而且正在持续推进和大力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在2021年3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发布会上,强调要在“十四五”期间加快构建高质量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一些农业高校为准确把握农业科技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点,积极主动对接地方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以地方农业产业问题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有效整合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加大协同创新力度,开展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精准扶贫模式。例如,山西农业大学围绕“富碳农业”产业链,积极组建山西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循环富碳作物学科群”,并实施科技创新“六大工程”。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精准扶贫模式、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大篷车”精准扶贫模式、华中农业大学“6+1”精准扶贫模式、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精准扶贫模式以及吉林农业大学“1+N”(一个产业发展和“科技+合作社+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都具有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

(二)精准扶贫中高校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2008年~2020年期间,尤其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来,我国持续加大对科技总投入和农业科技投入经费,然而“十三五”时期投入增速比“十一五”时期明显偏低。国家农业科研资金投入仅占全国农业GDP比重的0.71%左右,都没有达到1%,这不仅低于全国所有行业平均2.14%的投入强度,而且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财政投入水平。高校科研项目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有的农业科技项目研究周期长,因为科研经费短缺被迫在中试阶段中止研究,可见财政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将直接削弱高校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工作,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无形中造成农业科技资源的损失。第二,部分高校并未能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形成有效对接。高校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围绕市场需求,以农业产业问题为导向。在精准扶贫中,要找准农企农户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然而一些高校没有考虑到农企和农户的现实需求,开展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与经济建设、产业发展融合度不紧密,并没有重视市场应用价值和成果转化价值,仅仅为了做学术而做学术,只体现出了学术价值或理论价值。第三,部分高校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渠道不畅。农业科技市场发展正在迈向智慧农业领域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离不开高校科技工作者、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农业推广中介机构的参与。目前,一些高校更多地依赖于政府主导推广,缺少灵活的运作机制,部门间协调难度增加,没有充分调动众多参与者的积极性,成果转化率低。第四,高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未能有效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才资源这一战略性资源。长期以来,涉农专业是学生填报大学志愿的冷门专业,为了鼓励学生报考,国家向涉农专业给予招生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在毕业就业择业时,并没有对农业产业产生极大的兴趣。无论是农业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涉农专业学生毕业时大多选择城市就业,去贫困地区创业的学生还为数不多。因此,虽然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在持续增加,但并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精准扶贫的关键时期,贫困地区人口流失现象严重,农业科技创新缺少知家乡、爱家乡、建家乡的人才做有力支撑,必然发展动力不足,务必高度重视。

三、精准扶贫中高校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一)加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农业科研经费

高校作为精准扶贫战略中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以申报教育部、农业部、发改委等国家部委级项目和教育厅和科技厅等省级项目为契机,争取获批纵向课题,增加政府财政经费。此外,高校要拓宽农业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善于主动探寻与企业、金融机构、农户等取得合作的途径,积极开展横向课题合作,针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及应用性强的研发项目,做好协同研发和创新。

(二)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有效推进高校农业科技供给侧改革

精准扶贫中高校不能脱离生产生活实际开展农业科技创新,而是要走进现代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贫困农户家里,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调研,获取真实需求。结合高校现有技术优势,对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进行优化布局,敢于突破科研攻关项目。例如,研发高效安全的节水灌溉技术,让农民掌握新技术;选育、改良新品种,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挖掘区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工艺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高校农业科技供给侧改革,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三)加快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

要想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不断加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通过科技赋能引领农业行业产业创新发展。高校通过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加强科研攻关合作。充分借鉴斯旺西大学宝贵经验,不断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结构,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机构,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并共同创办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通过举办农业科技成果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四)紧密对接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

高校要做好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便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服务。随着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业生产正迈向智能化、网络化及精准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培育全产业链需求的复合型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势在必行。高校教师要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农业农村观,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农村的发展潜力,激发学生学农之后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热情,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

〔2〕李金祥.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J〕.农业经济问题,2016(6):4-8.

〔3〕赵春明.地方农业院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实践与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7(1):1-5.

〔4〕程华东,尹晓飞.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创新探究———基于四所农业高校的案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2-78.

〔5〕贾海刚.共享发展理念下高职院校科技精准扶贫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2):21-25.

〔6〕钟智利,贾可.增强农业科技服务和创新能力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1(5):21-22.

〔7〕程孝良,莫维兰.斯旺西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21(5):53-58.

作者:孙立龙 董凡铭 肖婉辰 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大学 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