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传播研究

2022-01-05 01:50: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一、引言

据《201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201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摘要)》正式发布,2019年我国期刊种群已经达到10171种,其中,学术期刊占据一半以上的数量。当下,学术期刊对于新时期推动我国学术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学术期刊因为数量的增加,相应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期刊结构和内容方面,新增的学术期刊的边界性不够明确,依然是以原有综合性期刊的形式呈现,学术性凸显不明显,就没有办法打造刊物的学术属性以及特色。第二,学术期刊扩大容量之后,高校学报类的期刊依然占据主流,基本上呈现一校一刊的形式,导致高成本低效率,没有办法形成具有特色的期刊体系。第三,新增的学术期刊没有办法突破原有的固定模式,主办单位的烙印太过明显,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就被大大弱化,并且期刊之间的壁垒十分严重,没有办法形成互通。第四,编辑队伍建设依然比较薄弱,以高校学报为例,因为体制等原因,编辑力量薄弱,且思路具有局限性,不太具有市场化办刊思路,也缺乏对外交流与拓展创新等发展途径。基于当下学术期刊阵营的种种问题,反观新时期、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新媒体的传播和普及带来了庞大的受众群体和丰富的终端载体,2020年3月,抖音月活跃用户数达到5.18亿,2020年第二季度,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2.06亿,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5.23亿,社交媒体成为人们最常用的媒体[1]。新技术的运用深刻影响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使得阅读移动化和碎片化成为可能。虽然学术期刊在适应新媒体时代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尝试,例如开通微信公众号、设置官方网站等,但是在传播过程中,学术期刊也面临着传播面窄、互动少、信息呈现内容单一等问题。因此,在新媒体视域下探讨传统学术期刊的传播路径变迁,对保持学术期刊自有优势、提高学术期刊自身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传播相关研究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和社会生产需要的必然转变,相较于传统媒体,它有其特有的、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优势。1.新媒体的概念关于新媒体的概念,学界的讨论如火如荼,各位学者在定义“新媒体”时的语境和侧重点都不同,因此相关定义不一而足。新媒体的概念虽未得到统一,但以下几个定义在一定研究者范围内取得共识。匡文波将新媒体定义为“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2];廖祥忠将之定义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3];景东、苏宝华则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4]。2.新媒体的特征从上述概念可以总结出新媒体具备的几个特征:第一,数字化。数字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生产大变革的必然结果,是新技术应用于信息传播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的“新”是相对于“旧”的信息传播方式而言的,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社会发展对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传播五要素来看,当代社会信息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多元化,信息量大、内容复杂,传播介质和渠道也趋于多元化,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信息传播的效果反馈也更及时、更明显,这些因素都倒逼传统媒体和传播技术做出创新和变革,数字化技术便应运而生。数字化技术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增强了传播中的指向性,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可以实现更便捷、准确的信息传播。第二,互动性。新媒体重塑了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之间的关系,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信息传播的桎梏。传统媒体的传者和受者定位非常明确,传者是信息的发布者,受者不管喜欢或讨厌,都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无从表达对信息的看法。但是新媒体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受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消费者,而是有了与传者交互信息的功能,甚至转变成传者的身份[5]。新媒体强化了互动性,增强了信息的传播效果,促进了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传播者与接收者可以共享信息,并且按照其自身意愿增减、变更信息内容,于是便产生了新的信息,形成了新的信息交互网络,多元化的信息在这个信息交互网络中传播——接收——整合——再传播,不断增殖信息内容,完善信息传播生态。此外,新媒体还具有即时、延展、融合的特性,这些特性也正是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也是新媒体赖以发展的预期方向,否则正如传统媒体被新媒体取代一样,当下的“新”媒体也终将成为“旧”媒体。

(二)新媒体视域下学术期刊传播研究现状

我国对学术期刊传播的研究多置于媒介融合、“互联网+”、社交媒体时代背景之下,不同学者对如何提高学术期刊传播效果的切入点各有不同。夏登武等人强调应从传播渠道着手增强传播效果。夏登武以科技学术期刊为例,认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应该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手段,多层面搭建数字资源平台,增强期刊网站的咨询功能和服务功能,从而延伸期刊的价值[6];谢文亮和王石榴认为学术期刊的传播需要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学术期刊内容能传播出去、传播出去的内容有读者阅读以及尽可能有多的读者阅读,对此,学术期刊既要维持纸媒传播,也要加强网络传播、发展移动传播以及细化受众精准传播,提高学术期刊数字化水平。艾岚和李金霞等人强调应从期刊社内部人才和观念更新入手,增强学术期刊传播效果。艾岚和李金霞认为学术期刊应该立足刊物特色化定位,强化资源传播的主动性,构建省级“集约化”数字期刊集群,联动编辑出版业,向媒体型智库转型;邢宝山和张祥和认为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出版和传播应该从人才入手,更新编辑人才观念,培养全能网络期刊编辑;蒋华林则认为优化学术期刊传播渠道需要强化互动和交流,增强用户主体性,生产差异化内容。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增强学术期刊传播力提出应对措施,其中一些策略具有一定前瞻性和现实意义,可以作为长期路径;但一些策略存在着与实际脱节的现象,需要更加贴合实际,提出更具有落地性和实操性的传播路径[7]。

三、新媒体视域下学术期刊的传播现状

我国学术期刊的新媒体传播之路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传统学术期刊主要以线下纸质书为发布形式,并以线下邮寄的方式接收作者来稿。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学术期刊纷纷进行转型,利用线上数字平台与线下同步发布内容,除了传播信息传播的路径之外,还设置期刊官网、期刊微信公众号、电子期刊等进行线上传播。作者来稿形式也逐渐多元、便捷化,除了以传统邮寄方式之外,学术期刊还设置了期刊投稿邮箱或是设计网站直接投稿入口,不断丰富稿件、信息内容收集和发布的形式。然而,虽然目前学术期刊已经利用网络新媒体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但是在新媒体运用的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诸如传播面窄、互动少、信息呈现内容单一等问题。

(一)信息传播面窄

目前学术期刊虽然大部分已经建立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对自身品牌进行建设,但大部分学术期刊内容的更新速度缓慢,官方网站维护不足,极大影响了学术期刊的线上传播效果,阻碍了学术期刊信息传播面的扩展。

(二)信息互动少

目前期刊信息传播主要以线上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以及线下刊物发行的方式,不少学术期刊还会发布征稿启事来征集稿件,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但是目前学术期刊与其他期刊的互动较少,没有形成联动效应;且由于资讯信息更新速度较慢,学术期刊难以与读者进行即时、有效的沟通,信息互动少。

(三)信息呈现内容单一

学术期刊主要以在线下发行期刊,线上则依靠更新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或者挂靠大型数据库的形式进行信息的发布,呈现的内容在线上和线下并无明显区分,大部分学术期刊只是将线下刊物的目录和文章概要等内容进行简单加工之后,直接在线上发布。长此以往,学术期刊之间内容同质化、呈现方式单一化趋势愈发明显,影响学术期刊本身的信息传播和品牌建设。

四、结语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可得出一些启示。新媒体时代,传播力是学术期刊的基础能力,因此,只有提高其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这样的现状,作为学术期刊,首先,要夯实传播力建设的理念,调整和革新审稿制度、用稿制度以及刊发流程等,特别是要健全编辑部或者期刊社相关内部管理机制。其次,要重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与传播力的同等重要性,学术期刊应该开辟一条新媒体下的全新传播路径,在原有传统发展的道路上,革新思路,差异化发展,有效利用前沿传播手段以及传播工具,以扩散学术期刊在界内影响力。最后,着重思考传统期刊的融合发展,如何融合多种有效资源,强化目标,增强办刊绩效,这也是编辑出版界需要加强的传播影响力研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