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路径

2021-12-29 11:05:02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2020年6月,海南自贸港正式扬帆远航。作为海南自贸港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的高新技术产业,既面临投资环境的不佳而带来的产业发展瓶颈,同时又恰逢国家战略带来的莫大发展机遇。本文全面梳理了近年来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总结出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要素高度开放和服务国内外双循环的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海南自由贸易港;高新技术产业;要素开放;“双循环”

一、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2016年,国家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未来科技创新和发展做出整体的部署和规划,也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到新阶段、新起点。众所周知,海南因自身条件决定比较适合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但工业化发展道路也不能掉队。对海南而言,工业化道路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不能随意发展低端粗放型工业,应顺应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潮流,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才是正道。进入21世纪后,在国家和海南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不俗的进步和发展。

(一)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

1.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不断“加码”,数量逐年递增。为更加精准施力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科技部在2008年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工作指引。随之海南当年即开展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认定初期,由于宣传和认定力度有限,2008年海南仅认定31家高新技术企业,之后的多年里数量都有所减少。2012年,海南重新修订《海南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后,认定工作有所突破,每年认定数量逐年增加,到2014年提升到51家。2018年开始将认定批次由原先的每年一批增加到每年两批,认定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2019年达到254家,是2008年的八倍之多,如图1所示。截止2019年年末,海南现有存量的高新技术企业566家①。2.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下,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不断增长。从总收入来看,2012年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只有272.3亿元,2013年就增长了22.3%,达到341.5亿元,之后三年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从2016年又逐步加速,每年保证两位数的增长比例,到2019年达到765.2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8倍。从工业总产值、净利润和实际上缴利税三个指标来看,除了个别年度略有波动外,绝大部分年份都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尤其是2018年海南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净利润和上缴利税都有大幅度提升,与同期相比分别上涨34.9%、90.3%和52.4%。从减免税总额来看,2016年及以前减免税总额保持在4亿元左右,变化不大,但从2017年开始,随着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鼓励政策加大实施的影响下,减免税总额有了大幅的提高,升至7.6亿元,之后也保持着较快速的增长。从出口创汇来看,2013—2016年期间海南高新技术企业出口创汇能力呈现波动变化,在2017年也呈现出较快速的增长。

(二)高新技术产业以园区为载体规模发展突出

海南在国家科技部出台的相关政策指导下,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园区或开发区”为龙头,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两翼,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为布点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和创新创业体系。这些园区各有各的定位和功能,从规模以上的大型高新科技企业到中小型科技企业,从城市到农村,从创新科研、培养人才平台到生产、培育和服务基地等基本全覆盖。目前海南已建有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27家众创空间(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备案6家),此外,还有6家省级星创天地。

(三)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领域和地域集群发展凸显

从行业领域来看,海南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生物制药、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等领域,数量分别为243家、124家和107家,占总数的43%、22%和19%。特别是生物制药产业,2019年营业收入324.5亿元,占42.4%,实现利润37.4亿元,占63.4%,如先声、齐鲁、海灵等制药企业表现突出。从地区分布来看,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区域集群发展态势,大部分企业集中在海口、澄迈和三亚的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或园区。在拥有高新技术认定企业数量上,截止2019年年底,海口市、澄迈县和三亚市分别有414家、46家和33家,位列全省前三,占全省的比重分别是73.1%、8.1%和6%。在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上,2019年海口市、澄迈县、东方市、洋浦经济开发区分别为96.43亿元、40.14亿元、32.85亿元和74.25亿元,占全省总量的92.6%。

二、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和问题

(一)经济基础环境较为薄弱,不利于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宏观经济环境是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条件,对能否创建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有较大的影响。从目前海南的宏观经济来看,不仅落后于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世界一流自贸港,就算在国内也不具有比较优势。从宏观经济发展规模来看,2019年海南的GDP总量排名仅位于全国第28位,倒数第4位,GDP总量只有广东(第1位)的5%。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虽然名次有所提升,但也只排在全国的第14、15位,难以进入经济强省前列。从外向型经济来看,2019年海南进出口贸易总额排名全国的第25位,比内陆偏远省份新疆都低六个位次。就拿海南多年发展的主导产业——旅游业来说,2019年国际旅游收入也只排在全国的第19位。整体宏观经济环境不佳,难以支撑和保障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必然挫伤了其投资热情和积极性。另外,海南现有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海南省跨越了工业化阶段,直接从“前工业化”进入到“后工业化”时期,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前阶段房地产一业独大不仅极大削弱了工业基础,而且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压缩了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空间。

(二)孵化和培育难度较大,且配套产业链不足

1.从总量和总体规模来看差距还是很明显的。2019年海南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566家,而山东省当年新增2500余家,总数达到11466家,是海南的20倍。海南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仅为28%,而山东该比重达到41%,看起来比例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总量规模相差甚远。2.从开发区和产业孵化平台来看,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差距。目前广东已有1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而海南加上省级的也只有3家。除了海口高新区已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发展特色外,桂林洋经济开发区和三亚崖城科技城仍处在发展初期,未形成规模效应。而其他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平台的发展也令人担忧,根据海南省科技厅2019年度的考核结果来看,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三个平台的优秀率分别只有18%、11%和0,甚至众创空间的不合格率占到了近一半。部分孵化基地和平台存在只重视申请,不重视规划和发展的问题。没有高质量的孵化基地和平台就很难培育出高质量的高新技术企业。3.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链严重不足,产业融合也难以有效开展。根据调查结果发现,目前海口高新区内的海南高新技术企业大都是成品制造业,大部分企业所用原辅料基本是从内地或进口购买。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创新不足,生产品种单一,存在国内同质产品竞争严重问题。高新技术开发区不重视配套上下游产业链的引进和建设,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与当地经济的能力不足,难以实现海南高新技术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这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就拿海南医药制造行业来说,目前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中药或西药仿药,且大多是普通用药,市场上同质低价竞争严重,既没有发挥海南南药种植的优势进行南药的大力研发和创新,也没有对接国内急需“卡脖子”医疗药品和海南康养旅游的需要,很难形成海南生物制药产业链的闭环和融合。(三)政府扶持未切中要害,要素开放力度不够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是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密集的产业,而海南还未破解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国内外流动壁垒,严重影响投资积极性。首先,在产业开放方面,国家对农作物选育、汽车制造、船舶和通用飞机的制造等领域还存在股比比例、投资方式(不允许外商独资)的限制,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以及农作物转基因育种等生物制药产业还被列入禁止投资目录。其次,在资本开放方面,海南仍未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跨境资金自由流动便利,未实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不允许境外证券、基金、期货等机构在海南设立独资或合资金融机构,对境外风险投资开放力度也不够。最后,在技术和人才流动方面,未形成国内外技术交易的平台和市场,技术转移和交易存在一定的障碍,对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出入境和停居留存在一定的限制,国外科技人员来琼签证办理时间较长,执业许可认定不统一,海外人才在琼自由创新创业也有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自贸港政策红利不明显,难以切实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来海南投资兴业。例如,在《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中虽然将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鼓励类企业,给了所得税按15%税率征收的优惠,但这种优惠跟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已享受的税收待遇并无差异,由此可见,政策并没有专门对高新技术企业做出特殊安排,反而让高新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不再具有相对优势,从而使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口“零关税”原辅料清单》中169项原辅料中高新技术企业能享受零关税的原辅料种类偏少,让不少未入园的高新技术企业难以享受自贸港的政策红利。

三、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路径

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不仅要扩大货物、服务的自由贸易,更要在投资、技术、人员、信息数据等要素领域实行高度开放,实现要素境内外自由流动,这与高新技术产业具备的特点和发展路径是不谋而合。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应该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政策优势,实现内外部市场要素环流,才能疏通高新技术产业所迫切需要的内外部要素流动的结点和痛点,实现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以“引”带“出”,整合全球要素和资源形成高效外循环

1.尽快出台落实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开放负面清单制度。争取在即将出台的《海南自贸港法》的框架下,注重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范围,尽快出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负面清单,在海南试点降低或取消国内限制开放的高新技术产业准入门槛,放开投资行业、投资方式和股权比例,尤其是在海南高新技术重点产业,如南药中医药饮片的研发和生产,生物育种,船舶和飞机的设计、制造与维修,深海探测及研发、火箭组装、卫星及应用、航天发射等。2.加快国外资本开放和引进力度,试点实行高新技术企业资本项目外汇自由兑换。首先,在海南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股权投资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和措施,并鼓励和引导QFLP资金流向海南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政府可以暂时充当投资主体参与并引导风险投资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政府财政预算或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并吸收国内外资本,组建风险投资公司,逐渐在岛内形成风险投资氛围和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风险资本直接参与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去。其次,利用自贸港政策优势,在与内地建立有效防火墙的基础上,探索实行离岸人民币结算,放开国际资本在海南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自由进出和外汇自由兑换,从而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在资金、货物、服务境内外快速流动,加快相关金融保险的创新发展。最后,应在岛内积极探索建立和形成证券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促进国内外“资本要素”向海南集聚,积极开放和引入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创新资本证券产品,拓宽融资渠道,遴选重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加快推动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3.进一步引进和培养人才,放宽国外科技人员的出入自由。首先,应紧扣海南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对接国际顶尖科研团队和人员带项目、带技术入海南、入高新技术园区,通过人员备案注册和外国职业资格认定,进一步放宽此类人员在海南的往来自由、签证许可、执业和工作许可。其次,通过海南教育服务贸易的开放,加大力度引进国外顶尖高校在海南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并招收国内外留学生,培养适合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逐渐形成人才聚集效应。最后,在“千人专项”引才计划、柔性引进人才、“候鸟”人才工作站、外国人来海南工作许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加大引才工程、载体建设、评估激励、服务保障等工作力度,将引才重点转向海南急需发展的产业,尤其是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国内外精尖人才和团队,进一步放宽国外人才在海南认定高层次人才的标准和门槛,如学历、工作经验等,采取分类引进和分类管理方式,给予更多的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享受外国人才签证(R字签证)便利,在出入境便利、办理工作许可、薪资待遇、医疗服务、住房保障、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与更加便利和优惠的政策及服务,逐步将海南打造成类似美国硅谷和北京中关村等人才聚集区域,从而激发创新活力。4.探索建立海南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将海南打造成亚太国际技术交易和转移集散地。2020年,国家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就指出“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和“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这为海南技术交易市场的建立带来重大发展机遇。首先,提升海南省技术交易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内容和质量,除提供成果发布登记、竞价和成交公告的基础性服务之外,增加技术交易辅导(包括技术授权服务、技术评估、技术评价等)、技术转化辅导(包括产品设计辅导、原型试验、生产制造等)以及教育培训等技术专业性服务内容,同时搭建国内外科技成果信息库平台,搜集、整理、汇总和发布全球科技成果信息,形成全球科技成果汇聚和辐射基地,逐步建立海南国际技术交易市场或中心。其次,探索从交易规则到交易产品的制度设计,进行整个核心交易体系的设计和规划,建立一整套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新需求、金融服务支撑等技术服务及技术成果类交易服务,并可提供一站式资金结算并出具交易鉴证,结合各类交易主体实际需求,形成包括公开挂牌、非公开协议、能力挂牌、需求项目挂牌、成果公示等交易产品,并提供交易咨询、成果匹配、信息梳理、投融资对接等综合配套服务,引导技术与各类要素资源的融合。再次,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驻点,为科技成果项目需求提供各类服务,逐步形成国际技术转移服务示范效应和集聚服务中心。通过汇聚与培育一批提供成果早期介入、技术再研发、技术价值评估、技术规划与运营管理、资本服务、产业化运作等不同专业能力的服务机构,形成成果转化链条式复合服务能力。最后,利用博鳌亚洲论坛等高水平国际平台和会展服务的优势,定期邀请国内外在海南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团队来海南举办技术交流高峰论坛和国际技术成果展示,既能给海南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信息,又能提升海南在技术领域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将海南打造成为亚太国际技术转移集散中心,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来琼投资。

(二)以“出”促开放,借助国际市场实现“反哺”效应

1.政府应促进国内银行扩大在国际市场的经营范围和融资方式,使得海南高新技术企业在东道国对外投资活动中能享受到相关银行的融资、信用担保等金融服务。应推动建立“风险预测监控+信用担保”的金融体系,为企业及时提供境外投资风险监控信息,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对外投资信用担保力度,这既可以利于企业通过国内金融体系进行对外投资的风险评估和信用担保,破解境外融资困难和瓶颈,降低了对外投资的成本,又可以丰富海南高新技术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渠道,加速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2.在现有国家对外投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海南政府应在政务服务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上增设对外投资咨询栏,进一步建立提供各国的产业投资开放、投资环境以及介绍对外投资的投资规则和审批程序等信息的对外投资信息平台,增加统计内容和分类,利用大数据平台搭建对外投资信息服务数据库,提高跨国投资的风险评估能力。政府应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国际专业组织机构等专业性强、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加强本地高新技术企业与境外同类企业的沟通与协作,鼓励商会、银行、保险等机构加强对海外贸易和金融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更为可靠和务实的贸易和金融咨询服务,提高企业对国际投资环境与风险的评估和辨别能力,减少对外投资中的投资、金融和经营风险。3.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麦肯锡、波士顿咨询和贝恩咨询等国际著名的投资咨询公司进驻海南,开设分支机构和总部,开展对外投资咨询中介服务活动。鼓励投资咨询机构通过多种形式搜集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市场信息,提供投资环境评估、战略决策、信息咨询与企业托管、并购重组等专业性中介服务。

(三)打造链接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枢纽,实现良性内循环

1.依靠国内外大市场,积极利用海南“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政策,争取尽快将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自用或加工贸易活动所用的进口原辅料、零部件和半成品等纳入《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口“零关税”原辅料海关监管办法(试行)》的进口“零关税”原辅料正面清单,享受免征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的福利,从而降低生产和加工成本,提高产品国内和国际竞争力,再利用相关原产地规则,销售到国内或出口到国外大市场,从而将海南打造成为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重要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2.强化区域联动机制,推动海南高新技术产业与环渤海、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产业互补联动发展。在深海科技、热带农业与种业创新、航天科技、新能源、生物制药、大数据区块链等六大领域与广州、深圳、武汉、贵阳等中心城市建立产业发展联动机制,积极鼓励联动区域内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将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海南,推动拥有“海陆空”高新技术、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技术优势的大学、科研院所在海南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卡脖子”技术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争取突破一批有影响力的“卡脖子”技术,强化产业链创新水平。3.推动海南高新技术产业与其他主导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海南高新技术产业与旅游、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服务业、大数据区块链服务、医疗服务和科技旅游等三产融合产业,提高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水平。打造一批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如“生物制药和医疗设备技术+医疗服务+康养旅游”、“航天(深海)科技+航天(深海)科技服务+文化科技旅游+会展服务+教育服务”、“信息技术+数字经济+文化贸易+大数据咨询服务+跨境电商”,形成完整产业链丰富一体化的运营模式,提升主导产业融合发展能力。积极对接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等内陆地区,通过市场一体化、技术和服务互补、跨区域建立研发机构等措施,推动产业融合跨区域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天梁: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径的思考[N].海南日报,2012-03-27(A06).

[2]秦旭、韩文秀: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灰色关联度评价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6(6).

[3]李建保、李仁君、熊春荣、张先琪、徐叔华: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评价[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4]赵劼、廉国恩: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的选择[J].对外经贸,2016(5).

[5]宋军继:国内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优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4).

作者: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