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径

2021-12-24 11:00: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和立德树人的必要前提。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鲜活的理论基础;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亲和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将红色文化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亲和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亲和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载体的亲和力三方面着手,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丰富精神内涵和育人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受教育者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在态度和情感方面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路径

一、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将红色文化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丰富精神内涵和育人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受教育者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在态度和情感方面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3],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向,兼收并蓄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文明总和,具有文明传承、政治教育等价值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根据被教育对象的需求与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持续优化教育过程,从情绪情感上使被教育对象产生和谐和亲近感,从作用渗透方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具有渗透性、动态性和情绪情感性。

(三)红色文化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1.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鲜活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来自人们对获取知识、探究真理及教育活动本身价值实现的期待。[4]实施富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受教育者的内心诉求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蕴含的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蕴含的价值导向性能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对树立科学的价值导向具有正确的引导作用;红色文化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使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性和亲和力,强化广大青年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意识观和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2.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亲和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红色文化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形态包含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教育资源和多样教育形式,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有效载体。物质文化方面包含着丰富多样的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纪念品;精神文化方面包含着伟大的革命英雄们在革命路程中创造出来的红色精神,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右玉精神等。这些红色资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社会感召力,将这些红色文化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使受教育者在可知可感的过程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既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也缩短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离,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二、红色文化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状分析

红色文化强大的精神内核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学生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独特优势。目前,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还存在不足,需进一步加强和深入。

(一)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不够

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程度参差不齐,由于受各种条件制约,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存在广度不够和深度不足的问题。广度不够表现为教学中红色文化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很好整合,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深度不足表现为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受多因素影响,教育实践活动趋于形式化,使受教育者不能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精神内核,达不到“内化于心”的实效性教育目的。教育主体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与客体对主流价值观知识接受存在排斥现象。

(二)教育方法单调滞后,教育者红色话语表达有待加强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传递语言进行理解的一种过程,话语表达的亲近感直接影响着教育过程的亲近感。教育者在语言表达内容、方法上的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认同感。教师与学生之所以存在感情隔阂,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讲课的语言艺术。当前受教育主体基本都是“95后”甚至“00后”大学生,生活在和平繁荣的新时代,他们既没有经历过革命时期的红色历史,还未形成成熟有独特见解的三观,如果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感染他们,仅靠枯燥事例讲述,很难真正从内心打动他们,他们也无法深刻感受到英雄先烈们为国为民、不畏艰险的爱国主义精神。很多教育者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不追求时事创新,教育方式仍然停留在对革命年代事例的讲授上,加之话语表达不够接地气,无法引发学生的兴趣,难以满足大学生的真正需求。

(三)多元文化消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需进一步提升

红色文化凝聚的文化精神力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信息全球化发展对大学生文化价值观产生巨大冲击,部分大学生出现红色文化认同危机;文化多元化发展弱化红色文化吸引力;自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对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带来巨大挑战。受上述多种国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出现弱化趋向。

(四)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进校园落实不到位

大部分高校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但也存在个别学校对红色文化教育应用不够全面、工作表面化、流于形式、具体工作落实不到位、网站建设缓慢、内容更新滞后等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现实,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

三、红色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强弱关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5]要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就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教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教育载体方面入手。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亲和力——促进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一步融合

只有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才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作用。1.要强化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渠道红色文化教育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将其精神内涵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红色文化内容,更要把握好红色文化所传承的时代价值,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增强红色文化的亲和力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问题:首先,红色文化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从客体(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因材施教;其次,红色文化的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社会热点和红色文化教育相联系,以亲民、接地气的形式呈现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学生);最后,注重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手段,提升红色文化教学内容的亲和力。2.构建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更新教育平台内容。积极营造红色网络教育氛围,利用好网络教育的主渠道,实现红色文化与网络教育深度融合。首先,打好红色文化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鼓励、支持自媒体发展,打造强大的红色官方微博,开发红色App,定期向学生推送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故事,打造一个与时代相融合的多元立体红色文化宣传平台。其次,多举办红色文化知识竞赛小活动,通过微信小程序扫码参与比赛,对得分高者进行奖励、采访,增加学生的热情度和讨论度,引领校园主流舆论。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形式传承红色文化,将大学生共同关心的、充满时代性特点、蕴含红色精神的时代榜样和事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中。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载体的亲和力——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

红色文化不仅要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而且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实现红色文化精神与校园文化精神的有效融合。首先,高校可以与纪念场馆合作,定期定向推行实地红色教育,学生们在参与革命纪念场馆的过程中,触及爱国主义精神的迸发;革命纪念场馆还可推行VR虚拟技术,让学生们与革命英烈们面对面“交流”;还可邀请纪念场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学校举办红色教育专题活动。其次,在校园设施中增加英雄形象,开设红色文化宣传栏营造红色文化物质环境。最后,举办各类红色文化演讲、辩论等活动,用红色文化精神渗透和感染大学生内心精神世界,不断提高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亲和力,才会不断激发客体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精神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和重要载体,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亢思舟 单位:中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