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21-12-22 22:55: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点进行整体设计和宏观布局,全体系融入新闻传播学科、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全员性融入教师观念素养、全覆盖融入课程教材内容、全链式融入教育教学环节、全域性融入人才培养空间、全过程融入教育质量评价,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学科中“筑基”、在专业中“立魂”、在教材中“化神”、在课程中“发声”、在教学中“亮剑”、与空间“合体”、在评价中“树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一、全体系融入新闻传播学科

新闻传播学科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基石。在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过程中,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受西方新闻传播理论影响较大。西方新闻传播学科围绕“新闻自由”这个核心而展开,以媒体自治、独立运营、自由生产等为中心构筑学科体系,看似充满科学性的学科体系却布满深层的政治经济诉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观念体系”。因此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不能由西方新闻传播理念来主导,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更不能靠“西化”的新闻传播学科来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科建设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全面贯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灵魂,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体系融入新闻传播学科,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把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学科研究的主攻方向,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导的学科知识体系,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学科定位、学科结构、学科范畴、学科价值、学科方法论等方面的全面引领作用。立足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体系,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中国新闻传播的实践,面向中国新闻传播的现实去寻求思想,根据中国实际推进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分析西方新闻传播理论,审慎进行对“西学”的吸收、消化和反思;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学科建设中遵循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不断总结中国新闻传播经验,提升马克思主义学理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点进行整体设计和宏观布局,全体系融入新闻传播学科、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全员性融入教师观念素养、全覆盖融入课程教材内容、全链式融入教育教学环节、全域性融入人才培养空间、全过程融入教育质量评价,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学科中“筑基”、在专业中“立魂”、在教材中“化神”、在课程中“发声”、在教学中“亮剑”、与空间“合体”、在评价中“树形”。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化提炼水平,创立新观点、创新新范畴、提炼新概念、发展新体系;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追求学科建设中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吸收中华文化底蕴和学科建设传统精神,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顶层设计,是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和教学实施的评价依据。当前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价值属性弱于工具属性的现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术”轻“道”、重“能”轻“德”,反映出新闻传播教育对于“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要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在价值导向上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向价值本位的转变,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和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核心要素中。一是需要明确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政治要求、德育目标具体化为培养要求,将“政治坚定”“坚持党性原则”“党和人民放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等内容写进人才培养目标中;二是明确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质量标准,在知识结构要求上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知识,在能力要求上具备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新闻传播问题的能力,在专业素质上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倡导的“家国情怀”“优良作风”和“职责使命”履行能力;三是明确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纳入课程体系,不仅要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概论”等课程,还需要在“新闻传播学概论”“媒体技术”“新闻传播调查研究方法”等其他理论类、实务类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中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其中,以此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素质与课程教学要求中的矩阵式全面融入关系。

三、全员性融入教师观念素养

教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融入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的任务直接承担者、教育行为的发动者和教学活动实施者。立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整体格局,全体教师都担负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应发挥好育人功能,从单纯地只完成课堂教学“工分”转变为全面地承担起课程育人的使命。实际工作中,一些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较为缺乏,对于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教学的实践经验不足,不太善于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理论和方法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不能够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阐释、批判网络新媒体等新传播方式中的乱象。所谓“教人者要先受教、育人者要先自育”,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教师的观念素养,促进新闻传播专业教师成为政治上强、思维上新、视野上广、人格上正、情怀上深、自律性严、方法上巧的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教育者。一是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笃信者”,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理论的研究,增强对在课程和专业教学中全面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二是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笃行者”,不断提升“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育人”的意识,增强专业教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自觉,改变偏重知识传授忽视价值传播、重专业能力培养忽视人格塑造的倾向,认清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三是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胜任者”,不断提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育人水平,善于发现和挖掘专业课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育人元素,善于将专业课程资源转化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育人资源,善于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文本话语转化为实践行为,善于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育人价值要求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深化专业教育的价值内涵。

四、全覆盖融入课程教材内容

课程教材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教学活动的文本依据和核心内容,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必备材料。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覆盖地融入新闻传播的课程教材内容,一是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专业课程内容的“基因式融合”,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权威性与亲和性的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普适性与特色性的统一。二是需要推进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系统性改革,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材选编等方面全要素地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价值引领”这个核心教学目标。三是需要专业教师深入反思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追问教学目标是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目标相契合,是否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价值引领?追问教学内容是否体现了“育才”与“育德”的融合,是否将专业知识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机统一起来?追问教学成效是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求相一致,是否达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脑入心入行的教育实效?四是要着力开发、打造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精品教材和精品课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全链式融入教育教学环节

当前新闻传播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价值观培养、重学科逻辑轻育人规律的现象,未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效地将价值观塑造与专业知识结构完善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融入教育教学环节,需要聚焦教学环节中的重要节点,依据系统性思维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链式设计和策划。例如,在教学内容设计和课堂教学环节,应重点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理,促进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础知识;在教学资源建设环节,应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案例库、素材库、实践教育基地等教学资源;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应突出马克思新闻观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推进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灌输性教学与启发式引导相结合、教学目标的统一性与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相结合;在实践教学环节,应深度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在专业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反馈环节,应着力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评价导向,根据教育效果持续性推进改进。

六、全域性融入人才培养空间

人才培养空间是教学和学习的场域和平台,是学生成长的外部因素,既包括课堂空间、实践实训空间、校园空间等直接空间,还包括生活空间、网络空间等延展空间。在新闻传播教育的育人空间建设上,存在“重硬件、轻内涵”“重线下、轻线上”等问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网络宣传和学习平台不足,网络等虚拟空间是育人的薄弱环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域性融入人才培养空间,是要在育人空间中注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内涵,将隐性教育功能渗透到每一处空间。首先,在物理空间的融入上,要将反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话语、典型图片影像、代表性人物、特殊事例等元素以多种形式体现在校园建筑、教室廊道、教学科研设施、指引标识等环境空间中。其次,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网络空间的融入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原则实施好网络信息内容的管控,发挥好“把关效应”,并着力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网络研究宣传教育平台基地,发挥好网络传播和学习的平台作用。再次,要用好校内外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期刊、学术论坛、网站、微信微博等空间宣传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总之,要营造出全域性的线上与线下同频互动、虚拟与现实交互共振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育人氛围。

七、全过程融入教育质量评价

教育质量评价是教育活动的反馈和总结,是对教育成效的检测和呈现。完善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能够通过育人与育才、教育与教学、品格与才能的综合性评价,发挥反馈和引导功能,有效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当前新闻传播教育的质量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比较完善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融入新闻传播教育的质量评价,要义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要求构建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形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的评价导向和质量要求。一是全面融入质量评价标准,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去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要求纳入质量评价指标中;二是全面融入质量评价方法,根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手段、过程、效果等评价要求,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可追踪、可操作、可描述、可延伸、可推广的测评、研究、评价方法,形成过程评价与结题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专项评价相结合、信息收集与反馈调节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杨保军,王阳.当前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专业观”[J].山东社会科学,2020(07).

[2]黄国春.智媒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为视角[J].中国编辑,2020(11).

[3]费再丽,陈锦宣.论新闻传播类专业实施“专业思政”的几个着力点[J].传媒,2020(11).

作者:陈锦宣 费再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