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立德树人理念高中政治教学方式

2021-12-03 11:05: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要求教师除了为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因而各个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应用立德树人理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德育素养与综合素质。对此,本文则从多方面分析基于立德树人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策略,望给予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政治;立德树人;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多个领域在此过程中发生显著变化,人们学会运用辩证的角度看待旧事物,也逐渐增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与感知力,也不断审视自身所处环境。高中生在此环境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更能接受新思想与新事物,乐于求知和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高中生因不同思想和文化矛盾也面临较多困扰,出现社会责任感缺失、心理素质不良、思想价值观扭曲以及意志涣散等现象,需要及时进行纠正,避免学生走入歧途。政治作为一门综合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教师需注重在教学中引入立德树人理念,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挖掘教材德育因子

事实上,高中政治教材涵盖十分丰富的思想品德内涵,大部分情境与德育有着紧密联系,教师并不需要刻意为学生讲解,在备课阶段需认真研究和挖掘政治教材涵盖的德育因子,于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纵观传统高中政治教学现状,普遍存在重理论和轻实践现状,和其他科目相比,由于涉及较多的政治基础理论知识,以致于学习难度较大。随着课程改革全面实施,高中政治教师也需要不断创新与改革教学理念,通过深入理解课程改革内涵与精神,积极引入探究性与开放性教学模式,并加快思想政治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改变以往教学存在不足。在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构成知识时可与核心价值观内容相结合,不单单从高中生需具备的家国情怀与人格修养等方面汲取可用内容,还可适当调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公民法治意识、生态文明等方面知识。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知识时需从高中生具备的人格修养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从心理健康、公民法治意识、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对核心价值观资源进行整合。以“市场配置资源”教学为例,针对市场交换中普遍存在的今日付款,过些时日再提货;或先取货,过些时日再付款;或甲地付款,乙地取货等情况该如何把控其中存在风险。政治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现代市场经济环境,并基于消费形式变革中探究市场经济,必要时还可结合自我经济生活现状分析解决方式,从种种方式延伸至市场交易延时交割极有可能损害债权人利益,或因信息非对称出现的消费欺诈行为等。与此同时,高中政治教师从认识市场交易风险中引领学生正确看待和分析市场风险,并基于法律意识、合同意识、诚信意识等方面分析完善市场经济环境对策,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与诚信品质。通过挖掘教材德育因子引领学生充分把握政治学科与其他知识间的关系,关注教学探究性、开放性,实现真正意义层面价值与思想和科学与生活辩证统一。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高中政治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未充分考虑学生心理与心理特征,整个课堂氛围极其沉闷枯燥,缺乏创新教学方式意识,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相关研究指出,空洞单一的说教式教育使教育者内心也产生较多困惑,因为部分学生出现的反社会倾向与逆反心理并非社会阴暗面所致,与“正面虚伪”说教有着紧密联系。对此,社会道德规范不能停留在对一般知识的理解和感悟,需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改变学生错误思想观念,形成健全人格。以“价值与价值观”教学为例,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为学生列举名人事迹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例如:全国道德模范——张丽莉,这名教师勇敢地冲出去保护两位学生,但自身制止这场交通事故后却失去双腿。教师在讲述中可运用“那一刻,你因勇敢而美丽”公益广告作为切入点,并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张丽莉教师的感人事迹,随即提出以下问题:“该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评价张丽莉教师的感人事迹?”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将张丽莉教师作为自身人生成长与发展的指向标,实现预期教学目标。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突出与立德树人间的关系,从学科特色与知识点等方面整体衔接。该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重点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能力、认知与思想,强化学生具有的公民政治素质。与此同时,高中政治还需与时事教育相关联,尤其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制订的政策与方针并融入中学德育工作中,达到与高中政治学科互补效果。政治教师还需要将教学内容紧贴高中生现实生活并基于此创设生动、愉悦道德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同时明辨是非,以正确态度判断时事观点。除此之外,高中政治教师要将知识内容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并基于此思想层面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文化素养。例如:融入法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思想并从概念、理论、观点等方面凸显知识的横向连接,使学生树立正确问题观。以“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为例,政治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为学生播放经典公益广告《温暖的心》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观察小时候如何穿衣服、用筷子、系鞋带等,观察当父母处于年老状态时该如何与对方相处,让他们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课堂导入后教师提出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从问题展现孝文化并归纳总结孝文化内涵、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等,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三、发挥教师榜样作用

榜样示范具有显著的暗示性与简洁性特征,使受教育者在无形中受到思想情感熏陶,进而不断规范自身行为。相关教育者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教师在和学生日常沟通交流中通过良好的行为示范能将抽象性较强的道德规范人格化与具体化,由此一来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就会受到影响。高中政治教师要运用流畅的教学语言与大方得体的穿着让学生发自内心感到信服,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变角色,从知识灌输者转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在一点一滴中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由此一来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教师教学行为感染性会体现在教师语言行为方面,课堂用语应做到礼貌文明,抽选学生回答问题或让学生坐下时应说“请坐下”,学生帮忙解答困惑可说一句“谢谢!”,授课时出现口误或叫错学生名字时可态度诚恳地说一句“不好意思”,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可温和安慰对方“没关系”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日常交际用语,能较好地维持学生持续探究政治知识兴趣,一定程度还能摒弃以往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非文明语言,有利于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修养。学生的心灵会在美好语言下得到净化,提升学习政治自信心,自身行为也趋于得体和规范。

四、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高中政治学科不单单有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该学科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优秀前辈与先进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与良好品德品质并将其内化自身品质,再外化于行,提升道德水平。政治教师只有自身充分感悟该学科特有的美才能为学生渗透,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审美理想属于最高模式的审美判断与评价,高中生审美理想培养多体现在培养其社会理想方面,因为社会理想与部分审美理想有着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能形象化地传达历史发展要求与新时代精神。与此同时,社会理想的出发点是个体理想确立,应以社会发展与进步作为起点,始终坚持集体与个体利益相结合以及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高中政治课程具有显著的政治性与阶级性特征,只有先引导学生树立社会理想才能使其在兼顾个人理想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审美理想。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为例,教师除了达成教学目标之外,还需让学生从情感层面对马克思、毛泽东、雷锋、袁隆平、钱学森等道德楷模产生认同,通过了解自身行为并与优秀前辈行为对比后树立向优秀榜样学习的心理,将优秀楷模良好品质内化于心并付诸于行动,逐渐在磨炼中走向成功。相关研究者指出,如果一个人十分低俗,必然无法具备判断审美能力。培养高中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是教师重要教学任务,即引导学生选择丰富精神和健康高雅的文化。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相继衍生出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面对多种文化选择,政治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欣赏与学习健康文化,远离落后腐朽文化,使学生思想品质沿着正确轨道发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需求。

结束语

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务,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高中生思想观念是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高中生正处于人生最彷徨和迷茫的阶段,在政治教学中及时引入立德树人理念,能较好地纠正学生错误思想,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内涵,并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与感知力,也不断审视自身所处环境,促进学生德育品质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成菊.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J].科学咨询,2020(19):257.

[2]刘爱丽.浅析立德树人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学的渗透[J].东西南北:教育,2020(4):0317.

[3]钱丽.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80.

[4]黄永红.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6):27-28.

[5]欧忠文.关于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7):46.

[6]祁宪红.探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0).

作者:袁迎燕 单位:江苏省启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