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青少年体质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2021-12-01 10:40:44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本文以青少年体质下降为切入点,探讨体育锻炼习惯养成问题。首先,对体育锻炼习惯进行释义;其次,从习惯形成机制入手,分析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潜在价值和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制约;最后,提出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实施对策,以期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机制;实施对策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关于如何有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文件,但体质健康数据表明,青少年体质仍在持续下降,青少年近视率、肥胖率逐年增高。基于此,本文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视角出发,进行相关论述,并提出相应对策。

1体育锻炼习惯的释义

“习惯”一词最早亦作“习贯”,后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从字面意思看,习惯就是我们所说的21天行为习惯定律,通过长期坚持做某件事,而形成的一个常态化行为。有学者认为习惯是不需要特殊的练习,是由于多次重复而形成的对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是指与完成某种自动化动作相联系的、并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习惯是人在后天长期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定的、自觉的参与和坚持身体锻炼的行为。基于此,本文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一个长期坚持后最终形成的自动化行为,是一个后续相对稳定的运动过程,无需再刻意为之的体育活动。

2体育锻炼习惯形成机制

2.1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生理机制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从生理机制上来说,首先它是由一些外部信息经过大脑中的网状结构处理后传输到前额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由反馈神经网络和网状结构运行到下一级去进行处理。人们如果想要掌握新的技能,就必须不断地再输入新的信息模块,再从大脑中找到与此信息相类似的信息块,进行构建与联系,经过反应器、控制器相互配合,形成最后的行为。经过循环往复,反应会逐渐加快,产生易化效应,外部的信息认知阶段转化为内部的认知阶段让其反应过程呈现出定型化、自动化的特点,习惯就慢慢产生了。简言之,人们对事物的熟练程度越高,在做动作的时候就越准确,表现出来的行为就越自动化。

2.2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机制

巴甫洛夫经典性作用理论和斯金纳操作条件理论是美国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最早的行为研究实验。其认为一切行为的改变都源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个体在某种刺激下会产生一连串的肌肉活动,经过多次反复形成肌肉连锁反应,就会有自动化的倾向,即产生习惯。在体育项目中,如篮球的投篮动作,体操中对身体各部位肌肉的控制等,经过多次刺激后都会产生下意识的行为,体育锻炼也是如此,体育锻炼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自动化行为。

3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潜在价值

3.1促进体育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体育的发展和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由此可见,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对个人和国家都有着重要意义。但现实是,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我国多数体育训练仍只注重比赛结果,而忽视了让青少年从小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我国青少年普遍缺乏对体育的乐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才会出现众多的“小胖墩”“小四眼”等现象。因此,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社会、学校、家庭层面,都应该重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并落实,不仅要让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强身健体之功效,更要选拔高水平体育人才,推动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发展。

3.2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学校体育一直是体育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在体育教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人总是喜欢把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归因到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上,殊不知教学是教师的教和青少年的学的双边教学活动。青少年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其表现也会影响体育教师上课的状态,当然一名专业素质强的体育教师能对青少年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青少年可塑性强,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阶段,体育教师应该注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上因材施教,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和时效性,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使青少年就爱上体育课,同时也间接调动了教师传授知识的积极性,使体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促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师也能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从而形成一个螺旋上升发展的趋势,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3.3促进全民健身的普及

近些年,“全民健身”一词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从2009年起,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提出,人生幸福快乐,强身健体十分重要;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新要求,足以看出国家对全民健身的重视程度。青少年既是当今时代的后浪,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十分重要,它不仅是一个人的锻炼,甚至可以带动一个家庭的体育锻炼,辐射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带动全民健身的发展。

4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制约因素

4.1学校因素

学校体育是青少年掌握技能和培养兴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教育基地。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为保障青少年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h。2020年8月4日,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424号(教育类033号)提案答复的函中再一次明确提出,要保证青少年体育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h,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尽管在国家层面上,对青少年校内体育锻炼时间做了多次要求,但学校执行和落实情况并不可观。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背离初衷,重文轻体,以升学率高低衡量一个学校教育好坏的现象层出不穷,体育课变成文化课的补习课堂,大课间变成自习课的现象越来越多,学校不断压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时间,忽视了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些因素都直接制约着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4.2家庭因素

家长是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影响着青少年个体的发展,家长一直秉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不成文的理念,这个起跑线并不是体育田径项目中的起跑线,而是文化课分数。因此,家庭体育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变得可有可无,甚至完全被抛在脑后,更有家长认为,先学好文化课知识,考上好大学,再锻炼身体也不迟,这直接制约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4.3自身因素

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时期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其体育锻炼时间逐渐被电子设备和网络游戏所取代。青少年对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淡薄,缺乏吃苦耐劳和良好意志品质,也是其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原因之一。

5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实施对策

5.1激发青少年内生动力,将体育锻炼变为习惯

内生动力是行为机制的原动力,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内生动力分为2个来源:一是生理需要,二是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让青少年从小对体育产生兴趣,形成锻炼的意识,应注重从内生动力上下功夫。本文认为,从小让青少年参与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是很有必要的,既可以使青少年从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又可以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品质,如抗挫折能力、规则意识、团队精神等。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和身体带来的愉悦感,逐渐将体育锻炼向自觉性行为转变,让锻炼成为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最终形成习惯。

5.2注重外在环境的熏陶,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5.2.1加强学校体育教育(1)加强宣传。学校可以利用宣传栏、橱窗、校园广播站等宣传媒介加强对体育知识的讲解和普及,包含体育发展的历史、体育明星的体育人生、女排精神等,让青少年加大对体育的了解,逐渐走进体育、爱上体育,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2)开展体育主题班会。学校可以在每学期的班会课程设置中,安排一些关于体育方面的班会,通过视频播放、教师讲解、学生体验、讨论发言等,对青少年进行体育熏陶,培养青少年的团队意识、规则意识、体育精神,运动乐趣等。(3)加强体育课程的创新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青少年年龄阶段的特点开展因材施教,注重其兴趣的培养,在课上多开展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运动,青少年爱上体育课也就对体育产生了兴趣,对其养成运动习惯是十分有益的。5.2.2注重家庭体育的培养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体育教育中,家长应该起到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让青少年从小跟着一起运动。良好的环境教育对青少年习惯的养成起着促进的作用,家长可以利用亲子互动的方式进行体育运动,不仅增强劳体育运动的趣味性,还能促进家庭的和谐共处。

5.3改良教育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机制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反观我国的评价机制,还存在着“唯分数论”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虽然人人都知晓体育的重要性,“健康第一”的理念也深入人心,但目前,我国体育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因此要从教育体制方面入手,打破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将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培养纳入其中,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5.4运用积极的运动成瘾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成瘾是指在一定的人格基础和外界条件下,由于反复使用某种致瘾源或反复刺激中枢神经所引起的一种周期性状态。在运动中,人的身体产生的内啡肽能给人带来愉悦和渴望的感觉,如果中止运动,人就会因为内啡肽水平降低而焦躁不安,运动成瘾的症状是大脑中内啡肽水平降低造成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虽然运动成瘾会对青少年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可以利用运动成瘾机制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达到一个平衡点,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使青少年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马超.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8):28-29.

[2]郭欣,王慧,吴献忠.北京市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3):120-122.

[3]乔玉成.青少年锻炼习惯的养成机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11,18(3):87-94.

[4]徐玲,白文飞.习惯形成机制的理论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618-620.

作者:胡馨元 杨丹 单位: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河北唐山古冶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