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刑法教学浸入思政元素研究

2021-11-26 11:05: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每一个公正的判例,都是一场浸润人心的普法宣传;每一次捍卫公平正义,都在为法治信仰的大厦增砖添瓦。在刑法课堂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浸润公平正义的法治思想,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践行“育德、增智、尚法”的教育理念,提升法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刑法;思政;教育理念

一、挖掘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模块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为了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课程思政要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就是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通过对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的探索,将思政教育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讨论、参与和思考实现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认同[2]。笔者在教授刑法过程中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一步强化刑法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深化对专业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对授课内容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梳理,初步形成国、家、情、孝、德、义等多视角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块,开发了传统节日、经典涌现、时事热点、先锋楷模、珍爱生命、珍惜缘分、珍重自己八个小栏目,把育人、育德、育心等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授课全过程,以期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范本。例如,在讲授刑法第6条属地管辖权时,针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中的“法律有特别规定”的讲授,会涉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授课之初,一曲刘德华的《中国人》把学生带进同为华夏子孙的氛围,然后简单介绍香港的历史,剖析了香港修例风波始末,对《香港国安法》的出台背景进行释明。文化是家国绵延的根基,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实则是对彼此身份的认同。因此,社会对年轻人的民族文化、国家文化方面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2011年的湄公河大案发生在泰国境内,糯康是缅甸人,在老挝被抓,糯康等犯罪集团成员为何能在中国受审?一个个问题抛出来,同学们很感兴趣,一个个问题答上来,同学们除了知道“浮动领土”这个知识点外,还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刑法课上的家国情怀这样“润物无声”地融进课程中。国庆节前夕的授课,笔者会在授课内容中融入1949年开国大典、2015年、2019年的国庆大阅兵的资料内容,让同学们通过鲜活的影像资料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二、利用教学案例,拓展课程思政维度

每一个公正的判例,都是一场浸润人心的普法宣传;每一次捍卫公平正义,都在为法治信仰的大厦增砖添瓦[3]。授课过程中,笔者注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司法体现融入课程中,增强学生对法治精神的信仰和捍卫。例如,于欢案、昆山反杀案、赵宇案,通过正当防卫制度带有标杆性作用的几个典型案例,使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赵宇案的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绘图释法等课堂环节,学生们的代入感强,既感受到司法机关用公正司法给“正当防卫者”“见义勇为者”撑腰打气,体现了司法为民的担当作为,又能体会社会需要弘扬正能量,在价值层面进一步昭示了法治捍卫公平正义的宗旨,强化了学生对法治的信仰;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理解死刑政策,笔者通过“桦南县孕妇猎艳杀人案”的剖析,使学生对适用死刑对象的限制规定更直观,同时,注意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与江歌案、章莹颖案进行对比,了解域外的死刑制度,体会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的价值诉求的差异。万州公交车坠江案,一场互殴,15条生命丧身江底,除了在法律层面分析打架的乘客和还手的司机应该构成什么罪,遇难者家属如何索赔,司机可不可以正当防卫,还会探讨人性的一面,因为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继而引导学生查阅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依法惩治妨害公共交通工具安全驾驶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对于2021年3月1日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增加的133条之二新增罪名妨害安全驾驶罪的立法背景了解的更透彻,真正体会“交通事故猛于虎,公共安全大于天”是每个国人都应该深藏于心且充满敬畏的法律观念。北京大兴摔死女童案,一生纠结的韩磊暴怒下摔死两岁多的女童,起因仅是因为停车和女童妈妈的争吵。授课中,笔者讲述了韩磊的文艺情怀,谈到了他在监狱里自学了五个大专文凭,他的几十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昔我往矣》,讲述了他的恋情,引进了累犯、罪过、醉酒人的刑事责任这些法律问题,同时,让大家思考,这起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到底错在哪里。人生不可能重来,性格的缺陷要慢慢修为。而同庭受审的李明,同学们不仅知道了他是个假释犯,还通过案例记住了假释犯的后果,最后引导学生考虑当时驾车拉韩磊逃跑的李明的正确做法有哪些,通过循循善诱、抽丝剥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坐标。

三、融入“三生教育”,强化课程思政内涵

在《茅盾论罗曼·罗兰》中曾有这样一句话:“累累的创伤是生命给予我们的最好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在传统体制下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惑与难题主要靠学生自己,这种自我教育的方式虽然也能最终解决问题,但有的学生却付出了更大更多的代价,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给家人带来了不能抚平的创伤。作为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三生教育”是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于2008年2月19日在云南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创新素质教育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具体而言,“三生教育”是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力量,让受教育者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生命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自己和有生命的物体,进而发展和完善生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生存教育是通过教育力量,帮助受教育者掌握在社会生活中的谋生技能,学会在各种环境中包括危险环境能生存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生活教育是通过教育力量,帮助受教育者懂得利用自己的生存技能去处理各种各样的生活事务,能够和谐而幸福地生活,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教育理论与实践[4]。针对受教学生群体都是大学生,笔者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三生教育”。云南大学马家爵杀人案、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中科院研究生谢雕遇害案,血淋淋的案情使学生们触目惊心,在抛出案例之后,除了法律内容的研读,笔者还会把一部分时间花在人格的剖析,教会学生能学会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和摩擦,学会识人有术,待人有度,任何时候都不能用极端方式处理问题;药家鑫,这个曾经西安音乐学院主修钢琴专业的大学生,生生地把一起不算严重的交通事故演变为恶劣的故意杀人案。药家鑫案第一季,让学生们懂得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尊重别人的生命,药家鑫案第二季,让学生从民法角度来分析药家鑫父亲的20万赠予还成不成立;药家鑫案第三季,拓展到名誉权内容的理解。许霆案,尽管许霆不是大学生,但案发时年龄与学生们大体相当,面对出错的银行自动柜员机的诱惑,让每个孩子内心里回答一下:换成自己,这笔钱拿不拿?从而让学生除了掌握法律知识外,回归做人的基本道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四、结合抗疫,延展课程思政的家国情怀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2021年元旦刚过,河北疫情突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汹涌而来,裹挟着每一个老百姓不得不过了两个别样的春节,而在官宣的寒假结束后,我们开始了网络教学。停课不停学,对教师、对学生都是全新的教与学的体验。网络课堂这种新开启的授课方式让课程组思考如何把疫情、国法、学情有效融合,实现课程与思政的同向同行。疫情面前,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即动、勇挑重担,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志愿者不惧风险、坚守一线,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英勇奋战,人民群众众志成城、踊跃参与,这些可爱可敬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所以,在网络课堂上,结合疫情期间发生的国际、国内新闻事件,让学生们理解大爱与担当,疫情与国法,更深入理解逆行人的奉献与牺牲。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在刑法的高冷中渗透关爱,结合疫情案例,也让学生们明白,法律的生命力植根于实践。刑法课上以前案例中的当事人也作为案例的延伸来到了网络课堂,像《我不是药神》的原型陆勇,他在疫情中赴印度扫街采购医疗物资,开着三轮车飞奔在印度机场,不愧为“药侠”的各种梗。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奉献,大英雄有大英雄的担当。正因为有这些奉献、牺牲与担当,才会有祖国人民的岁月静好。课堂教学,通过这些鲜活事例的渗透,让学生们真心感受到了“此生无悔入华夏”的情结,也真心体会了举国体制的优越性与大国担当精神,在学习刑法的过程中拓展了家国情怀。

五、结语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教育方法或手段,它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涉及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对它的探索没有终点。挖掘并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让学生信服并接受其中价值理念的外化于行,授课教师总结提炼蕴含于刑法中的“公平、公正、自由和秩序”等价值是“刑法学”课程思政的内化于心。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法律人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完成从刑法品格到人的品质养成。正如美国法学家昂格尔指出:“法律被遵守的主要原因在于集团的成员从信念上接受并在行为中体现法律所表达的价值。人们效忠规则是因为规则能够表达人们参与其中的共同目的,而不是靠强制实施规则所必然伴随的威胁。”[5]27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做到课堂内容“有滋有味”,可以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回味无穷”、终生受益,把学生逐步培养成有情怀、有担当、守法律、知敬畏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施展,刘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谈高校如何通过课堂主渠道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J].才智,2019(16):136-137.

[3]以公正司法的担当坚定法治信仰[N].人民日报,2019-03-21.

[4]陈红媛,李德良.高职院校大学生“三生教育”的现状、意义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3):54-56.

[5][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章,周汉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尹彦品 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