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传播研究

2019-10-03 00:20:13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

互联网技术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已步入微交往、“微文化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新时代。这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传播”载体建设拓展了新的空间,高校应顺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以“微文化传播”勃兴为契机,以服务高校为原则,深入挖掘“微文化传播”载体的价值,开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业态。

关键词:

“互联网+”;“微文化传播”;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是与互联网同生共长的一代。“互联网+”是他们发现和认识世界不可替代的方式和途径。在全面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行为新变化的基础上,基于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社会要求以及高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文化传播”模式,对增强教育效果意义重大。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微文化传播”的内涵“微文化”源于上世纪90年代麦子“微文化”理念的燃传。作为网络衍生的流行文化,它是新兴的文化形态。“微文化传播”作为新兴的传播样态,起源于微博的风靡流行,成熟于微信等的汇聚融合。随着wiFi覆盖率的提升、移动和4g技术的成熟、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微文化传播”逐渐趋于成熟。这种个性化、人性化的大众文化,对人的教化和引领功能是潜移默化的,为学生个性化、主动化学习奠定了基础。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实践方式,“微信、微课”等一系列与微相关的网络“微文化传播”方式是网络流行“微文化”的衍生品,是网络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结果。由于“互联网+”时代特征和“微文化传播”的形成和传播特点,使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层面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多元性、个体性、不确定性、碎片化和非理性,导致其“任性”成为新常态。因此,高校只有明确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特征和文化需求的特性,顺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以“微文化传播”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原则,以引领学生微生活为主线,提高“微文化传播”的正效性,才能克服高校校园文化载体与时代内容和现实背景相脱节的困境,深入挖掘“微文化传播”价值。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微文化传播”的主要功能“互联网+”时代的开启,预示着人类社会进入万物互联、人与网络共存共生的融合态势。这为“微文化传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也将会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步前行。“微文化传播”可以促进教育主体个性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传播”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新平台,激发其参与意识,进而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微文化传播”可以实现教育内容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化提供了新平台。通过这些新平台的承载,激活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原本枯燥、单调的内容通过光、电、声等鲜活地表现出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微文化传播”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选择、互动的社交渠道,微博、微信等也已成为了高校学生群体不可或缺的亲密“伴侣”。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契机,其自由、高效和个性符合高校学生的“口味”。“微文化传播”还可以促进学习方式互动化。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传播”载体既是新型传播媒介平台,又是校园师生互动的有效平台。“微文化传播”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新渠道,学生可以快捷地分享信息,发表看法,交流意见。这就促进了师生与学校的多向交流互动。从细微之处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微文化传播”实现了教育内容传输及时化。“微文化传播”时效性强,信息生成、传播快,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的特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迅速传播提供了新途径。不仅可以实现教育内容的远程传输和资源共享,而且可以让师生间进行全方位的互动交流。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文化传播”的实施措施建议

“互联网+时代”内容为王,高校要顺应新常态,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传播”的新途径。(一)创建教学、管理、团委工作协调一致的“微文化传播”模式。网络“微文化传播”模式的发展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要求各个部门通力配合,从教育理念、内容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首先,搭建“思政课”教学互联网平台。建立高校“思政课”专题在线平台,由网络课程、QQ群、微信群与公众号组成。每个平台下,分设不同栏目,主要用于相关课程的在线教学等学习平台。每个岗位由任课教师、网络安全员等组成,负责平台的维护。其次,搭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联网平台。要发挥学团组织作用,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网络论坛等。要有针对性培养“微领袖”,让其成为“微文化传播”的“喉舌”。要大力开展“微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微电影”等“微文化传播”活动,将“高大上”的大道理转化为学生都易于接受的“微道理”。该平台分别由辅导员、年级干部等负责,及时发布各种信息等。(二)全局谋划,大胆创新,互通共享,形成“微文化传播”合力。只有让“微文化传播”插上“思想”的翅膀,让“数据链”加装“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如虎添翼、威力无穷。要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慕课、微课等新形式教学做大做强,把思想政治教育App、游戏等大力推广应用,并大胆创新融合其他信息新技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术语与网络潮流用语相结合,要善于打造能够吸引高校学生的亮点,以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首先,与学校官网、微信等平台链接,为综合平台提供有效特殊资源和服务,实现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其次,与各院系等创建的专业性学习平台相链接,有效植入或渗透与专业学习联系紧密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议题。再次,与校内其他社团媒体、师生个人“自媒体”等相链接,达到既有效渗透,又扩大网络影响力的目的。同时,打造教师学习微平台。高校要建立影响力更大的教师学习网络,结成校际联盟。鼓励教师通过这一平台,组建本专业的全国性交流群,形成立体的多层次、多维度交流学习网络。(三)加强“微文化传播”的研究和改良工作,提高“微文化传播”关注度。“微文化”的传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要拓展并丰富该传播方式的主要途径有:(1)在栏目设置中加入交互内容;(2)提高平台吸引力,提升受众参与热情和兴趣;内容表述亲切自然,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进行思考和学习;(3)将冗长枯燥内容碎片化、符号化,以有效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4)想方设法美化平台和栏目,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关注度。(四)强化监督,科学把控,以“微文化传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微文化传播”在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便利的同时,其文化的多元性、观念多样性、思想复杂性的特点使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价值判断趋于功利化,价值选择趋于矛盾化。高校要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强化舆论引导和思想辅助,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同时要贴近大学生思想,开通时事新闻、在线教育、学校章程、留言信箱等频道,全面了解学生关注的重点,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交流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要发挥“微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搭建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的新平台。要充分运用、发挥微载体的技术优势,提高管理水平。在原有QQ群等的基础上,分层级建立微管理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突出校园“微文化传播”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校园“微文化传播”交互性强的优势,及时进行反馈和解答热点、难点问题,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建立健全校园“微文化传播”运作机制,提升校园“微文化传播”的正面影响,促进学校各方面有序发展。

总之,“互联网+”已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微文化传播”也将继续在高校畅行无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理清思路,科学谋划,踏实践行,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层面顺应时代变革,完成新时期“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娄晓敏.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6(6):136.

[2]陈华巍,王贵新,刘国军.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3):83.

[3]沈壮海史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16.

[4]刘正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15.

[5]张宝君,刘小乔.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载体的功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18.

作者:刘锴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