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发展路径

2021-10-19 14:40: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供应链金融依托供应链中的现实交易,运用自尝性贸易融资方式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然而,当前发展供应链金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统一底层技术平台缺乏、信息录入真实性欠佳、新型金融人才供不应求、金融监管滞后等。在金融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结合,能够推动供应链金融转型升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市场主体的质量和效益。区块链技术同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发展要更加关注金融运行的底层技术支撑,提升内部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通过培育行业内优秀企业和人才以及构建金融科技全方位监管体系,实现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的“强强联合”,构建“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实施方案,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金融监管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①。区块链作为数字时代的前沿技术,能够极大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同时对于建设数字中国以及维护国家数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抓住区块链技术融合、功能拓展、产业细分的契机,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要推动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等问题①。这为我国发展区块链技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与供应链金融融合方面,区块链技术的嵌入能够有效提升供应链上下游数据的可信度,提升信息录入环节的准确性,确保链上数据可追溯和不可篡改,降低金融风险控制难度和成本,强化多方信任协作。因此,理顺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发展的逻辑,精准把握二者的有效结合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提升区块链技术应用水平以及提高供应链金融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内涵分析

(一)区块链内涵分析

2008年,一个名为“中本聪”(SatoshiNakamoto)的个人(或组织)在“密码学邮件组”中发表论文《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APeer-to-PeerElectronicCashSys-tem),论文首次提出一个完全通过点对点技术实现的电子现金系统,这一系统通过随机散列(hashing)对全部交易加上时间戳(timestamps),形成不可篡改的交易记录,基于这一系统比特币实现了高效、安全、可靠的流动②。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首次面世,此后,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迄今为止,区块链发展经历了以比特币为主导,到以智能合约为主,再到区块链与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融合发展的不同阶段。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区块链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应用场景也日渐增多。2019年6月18日,Facebook加密货币项目Libra在官网上线并发布项目白皮书,进一步引起各国政府对区块链技术的重视,这也促使有关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中提出,区块链是“密码算法、共识机制、点对点通讯协议、分布式存储等多种核心技术体系高度融合形成的一种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由此可见,作为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之一,区块链能够通过分布式记账法、多点共识机制、非对称加密和智能合约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多个参与主体在多个节点分别进行记录,记录内容被上传后能够同步在区块链内各个账本,具备分布式、去信任中心化、不可篡改、价值可传递、可编程等特性,从而构建起一张强大的信任关系和价值传输网络,简化业务流程,增强多方协作效率,降低用户成本。现有的区块链可分为三种,即私有链、联盟链、公有链。其中私有链和联盟链又被称为许可链,需要提前设置节点的准入规则,公有链的节点则不需要准入限制③。

(二)供应链金融内涵分析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发展迅速,《2019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报告》预测,2022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19万亿元人民币。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源于世界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在贸易过程中,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会因为生产、运输、贸易等原因形成存货、预付款、应收款等种类众多的资金沉淀,并直接导致相关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压力和账期延长的困境。因此,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亟待一种金融产品能够解决交易过程中遇到的此类问题,以增强供应链生存能力、提高供应链内部资金运作效率和降低供应链全链条资金管理成本。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中心,以真实贸易为前提,以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包括供应链参与者、金融服务提供者、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其他辅助经济组织)为依托,围绕流通过程中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最终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构建起银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物流公司等主体之间互利共存的和谐产业生态圈。供应链金融得以运行的前提是其能够有效控制供应链上下游各参与主体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使供应链中的融通资金能够在可控范围内,按照具体业务,逐笔审核放款,并对融通资产形成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进行回收和监督,从而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实体经济与金融的结合,是供应链与金融的交叉创新。作为微观金融服务模式的一种创新,供应链金融不再局限于服务单一企业①,而是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优化供应链内部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其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控制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易风险,而且为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崭新的运营理念和盈利模式,培育出新的价值增长点,从而实现资金供需双方的共赢。具体而言,供应链金融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供应链金融能够有效降低融资风险。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作为担保,以实际交易为抵押,从而在融资过程中大幅度减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风险,激活金融市场主体活力。第二,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相较于间接融资,供应链金融通过嵌入供应链,将出资人和企业直接连接起来,形成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资金的直接融通,从而盘活供应链内部的沉淀资金,大幅度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第三,供应链金融能够提高企业融资效率。通过打通供应链中各环节,解决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资金,从而缓解生产经营面临的资金压力,提升融资效率。

二、区块链助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大价值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主要采取联盟链的方式,聚焦供应链金融、支付结算、证券交易以及保险等领域进行小范围探索和小规模应用。在所有“区块链+金融”的结合中,“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是发展态势最好,应用场景最佳的结合方式之一。传统供应链金融在增信、审核、结算等环节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评价,因此存在着成本偏高且效率较低、风险控制难度大以及数据安全隐患明显等问题。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面临的这些难题,可通过将区块链技术嵌入供应链金融具体环节中,预先设定程序判断执行条件,降低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实现委托方、承包方、金融机构、监管机构等多主体的联通,构建一条基于真实贸易的供应链金融数据链。区块链通过加密存储、智能合约等技术,实现数据隔离和多方信息基于授权的可见化,技术使用的过程中注意对各个主体的隐私和信息保护,尤其是敏感信息。比如,在信息录入审核环节,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法可以为参与各方提供多节点信息编辑端口,实现信息多点同步录入,此后,订单数据、流转凭证、收货信息等在供应链上下游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经供应链上下游相关方确认核实后进行数字签名。密码学在此环节的应用能够确保信息不可篡改,最终实现信息全程完整可追溯和相关数据的准确实时更新。又如,在资金发放流通环节,区块链共识机制的建立能够赋能供应链金融系统,给资金供给方提供完整、准确的资金需求信息,借助链上可拆分的电子凭证,可以解决供应链上下游之间融资难、资金短缺等问题,降低金融业务的复杂度,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并增强金融资产流动性,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物流统一①,完成“信息互联网”与“信任互联网”联通以及供应链全程的可信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再如,在风险控制环节,结合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通过预设规则、智能协同以及信息共享等手段和智能合约、身份认证以及隐私保护等区块链基础技术,供应链金融将获取专属风控模型,使核心企业上下游之间的交易信息变得更加真实、可视、不可篡改,每一笔资金流通的背后都有清晰、可追溯的链条,从而强化不同主体之间的信任,有效改善传统企业间低效率的协作模式。“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实质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金融业发展过程中,从而创造新型金融产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这一模式的运行效率更高,信息流、资金流上链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客户资产信息,方便、快捷地获取有效信息,提供更加强大的风控技术水平和更加多元的贷款服务。同时,区块链的链上数据越多,系统刻画用户特征越全面,各主体之间越容易建立信任关系,对事件的真实性判断越准确。因此,将区块链技术嵌入其中,最终实现了供应链金融的可信、可管和可保障。可信,即供应链上企业相关订单信息能够多方共享且不可篡改。可管,即订单各方可以实现实时信息查询、全程监测和管理。可保障,即参与各方能够及时与金融机构对接,从而解决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融合面临的问题分析

第一,缺乏统一的底层技术平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方协作需要通过构建统一、稳定的去中心化平台来实现。而企业则是基于企业自身的不同需求搭建的底层技术平台,平台去中心化的程度则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链、识别机制和技术方案而决定。因此,平台具有个性化特点,会存在接口、标准、规则等不同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信息在不同企业之间的流动,容易形成信息孤岛,造成交叉验证困难。正因为如此,目前国内尚无较大规模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应用平台。第二,无法完全保证信息真实录入。在区块链应用的前端,即信息录入区块链过程中存在是否可信的问题,只有这一环节信息真实可信才能保证后续链上信息数据的真实性②。这就需要通过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前端信息录入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尤其是在资产上链方面,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安全、方便地解决链下真实资产在链上的真实映射问题。此外,在数据同步、确权同步、定价同步等环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需要进一步提升。第三,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区块链属于计算机学科的实际运用,供应链金融则属于金融服务的具体业态,二者在知识覆盖、思维方式、流程设计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随着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应用需求的迅速增加,对能够熟练掌握区块链相关技术和供应链金融运行特点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随之大增,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中国“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人才培养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人才规模和质量远无法满足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复合型人才的供需存在巨大缺口。第四,尚未实现监管与技术创新的同步。事实证明,技术的创新发展通常走在政府监管之前。同样,区块链发展初期面临大量监管空白,政府和行业对准入门槛、发展方向等都未作明确设定,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企业或个人打着“区块链”幌子进行诈骗等违法现象。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管方式使得行业发展初期呈现出良莠不齐和“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给行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此外,由于供应链金融与区块链技术都具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特点,在司法管辖权认定和判定时存在责任归属不清的问题,因此一旦出现风险,极易扩大和蔓延。

四、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发展路径分析

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有着天然的匹配性,区块链技术规则制定能够解决供应链金融既有问题和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难题。因此通过搭建区块链平台,有助于构建高可信度参与主体体系和高效、便捷、稳定的供应链金融运行机制。

(一)加强技术基础支撑,推进区块链行业标准建设

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离不开区块链技术的优化和提升。近年来,中国区块链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成长初期阶段,相关技术支撑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为精准赋能供应链金融,区块链的底层架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准确对接供应链金融需求。因此,必须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提炼技术与金融融合的通用思路,构建统一技术服务平台,针对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提供不同场景的解决方案,打造区块链生态,更好帮助各类企业、各个行业实现业务上链,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提升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水平。同时,目前区块链技术缺乏一致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对此,应积极引导建立行业共识,推进区块链标准体系建设,通过出台国家行业标准,提升技术研发主体的规则一致性,规范行业发展,推动行业自律。同时,鼓励产业联盟、技术联盟发展,通过构建统一技术标准,解决开发语言不同、合约标准不一带来的技术落地障碍,为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落地奠定坚实的基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此外,重点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块链开源生态,构建区块链开源社区,吸引国内外专业人员,提升中国在区块链开源项目中的代码贡献量,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区块链领域的话语权,增强产业影响力。

(二)提升链上信息真实性,实现链上数据互联互通

由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在应用过程中的准确判断离不开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上链信息是否真实、有效,直接关系供应链金融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必须关注上链信息质量。要结合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的实际应用,构建智能合约的合规审查审计机制,进一步优化区块链在底层核心技术、中层应用逻辑和上层信息管控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对链上数据进行交叉验证,解决数据内容不完整、数据可信度低等问题,提升数据真实性、可靠性和风险控制的精准度,降低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同时,鼓励核心企业与商业银行、区块链技术提供商、上下游企业进行合作和资源共享,推进企业用户的数据上传,及时进行存储技术、信息传递路径的升级迭代。通过构建信息平台,汇聚海量真实信息,广泛覆盖不同用户群体,提升数据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传输效率,进而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交叉验证和多链互动。精准分析企业业务特点和融资能力,实现针对仓单、物流、抵押品、交易过程、资金使用真实性的有效监管,保证供应链金融是基于真实可信的交易场景,实现金融精准供给。加强对不同主体数据隐私的保护,科学合理规划不同主体的信息公开程度,保障参与各方的商业利益。

(三)培养优秀企业和人才,打牢行业发展基础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人才的培养。要关注优秀企业的培育,加强对行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申请区块链技术国际专利,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参与新一轮信息技术国际竞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针对目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复合型人才匮乏、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要从供给端出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相关人员、金融机构从业者、企业相关人员的金融科技素质,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加入区块链行业研究,打造“懂区块链、用区块链、强区块链”的人才梯队。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设专门的人才养成课程,为市场培育大批有用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前沿技术支持。在人才精准对接方面,通过构建“企业+高校”合作模式,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有效结合,为企业和市场培养定制化人才服务。在企业内部人员素质提升方面,根据市场发展和企业自身需求,定期开展集体培训和学习交流。在人才交流方面,政府和行业组织要积极打造国际人才交流平台,招才引智,通过构建海内外协同创新平台,推进国内外人才交流,抢占行业前端。

(四)优化金融监管模式,构建金融科技全方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举措要在保护行业发展、推动行业创新的同时,确保严厉打击非法从业者,尤其是钻法律漏洞、损害市场主体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和能力与金融业发展尚不能实现精准匹配。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金融产品创新走在金融监管前面。因此,必须构建具有前瞻性的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标准,探索新型监管模式,通过应用更多新技术提升金融监管能力和效果。政府在监管方面要明确监管要求、完善监管手段,借鉴国际监管经验和方法,结合我国市场发展特点,创新金融科技监管工具,加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框架和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机制。一要增强监管的科学性。将科技应用从技术辅助角色转变为智能监管角色,构建更加智能的监管分析决策模式,加强对相关企业的长期监管。二要增强监管的前瞻性。更加关注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试点工作,对区块链技术发展趋势、数据保护以及金融风险等事先进行监管沙盘推演。通过构建监管沙盘进行市场模拟和抗压测试,明确市场需求,预测可能风险,规范监管分工,提出应对举措和策略,保障数据资产价值。三要增强监管的全面性。一方面,要建立金融风险事件应急预案,设立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中心,定期不定期开展业务真实性审查。另一方面,要构建风险“防火墙”,对信息、业务等进行合理隔离,完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探索市场化“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退出机制。行业内部要制定技术指引并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落实监管举措,在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同步落实监管细则,确保行业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符合制度规范和法律要求。

作者:孔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