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情感过滤假说在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2021-08-06 20:41:5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作为美国的语言教育家,克拉申致力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情感过滤假说”从三方面:学习动机、自信心以及焦虑,解释了它们对学习者的二语习得的优劣。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敢于探索,积极参与的精神。文章计划基于克拉申所提到的“情感过滤假说”,从情感的角度来进行研讨。文中将会呈现出目前中学英语口语学习的情况,老师怎样将教学与情感结合,进而使学生口语技能得以突出。

关键词: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中学英语口语教学;动机;自信心;焦虑

一、引言

随着全球联系不断增强,英语正在逐步成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所以对于英语的学习,人们更加重视,特别是在学校的教育学习中。在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涉及口语、阅读、听力、写作、词汇等多个模块。在成绩为大的时代、大家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分数上,而在中学阶段的大小考试中都不涉及口语的考查,所以口语教学往往不受到重视。但在不断提倡的素质教育之下,不仅仅追求高分数,我们更加追求高能力。对于英语来说不能再局限于做好题、拿高分,要让学生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其中英语口语教学占据着不可忽略的分量,通过考量发现任何方面的学习都与情感相联系,当然英语口语的学习也需要情感的参与。

二、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过滤假说”最初是由Dulay和Burt[1]提出的。他们提出情感过滤是一种内在的加工系统,它通过情感因素下意识地组织学习者对语言进行吸收,旨在解释情感因素如何影响外语学习。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监测模型,并在80年代初扩大了研究范围。其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输入假说”,包括习得与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自然顺序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五个假说。因此,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就是“输入假说模型”[3]。该理论被认为是跌入演习的研究中论述最全面、影响力最大的理论。“情感过滤假说”的理论基础是情感过滤理论,基于这一理论,我们不得而知学生是否能够成功习得二语与他们学习时的情绪相关。克拉申[2]认为情感因素是一种可调节的过滤器,可以起到促进或阻碍语言输入的作用。因此作为老师,不能只关注学生成绩,在知识输入的同时还要学会适当调节学生学习时的心情。“情感过滤假说”涉及影响外语学习的心理或情感因素,情感过滤包括三个方面:动机、焦虑、自信心。

(一)动机

心理学家将动机定义为激发、引导和维持行为的过程。动机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它是个体发起并维持行动的一种动力,表现为在外语学习中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动机可以从内外两方面讨论。内部动机即学习者本身的求知欲望。例如,学习者被某领域所吸引,他便会主动努力学习。外部动机指受到外界的压力不得不进行某方面的学习。例如,面对家长老师以及升学的压力,学生们不得不努力学习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如果学习者想要获得持久的成功,动机是不可缺少的。具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为了达到设定学习目标,会做出一定的努力。

(二)焦虑

焦虑是一种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语言焦虑表现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紧张、害怕犯错、不安、自责、焦虑等不健康的情绪的状态[5]。例如,学习者在语言练习过程中担心自己能否跟上进度,能否完成学习任务等等。焦虑可以分为“促进性焦虑”和“阻碍性焦虑”。“促进性焦虑”又称为“积极焦虑”;“阻碍性焦虑”也称为“消极焦虑”。“积极焦虑”能激发学习者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努力消除焦虑,而“消极焦虑”则会使学习者为了逃避焦虑而逃避学习任务。

(三)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人们对自己成功的自信程度。是积极表达自我价值、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燕国材[4]认为,自信不仅要相信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而且要相信自己有实力实现目标。克拉申[2]提到,学习者的自身原因也与语言学习的效果有关,尤其自信是最重要的因素。当拥有自信心之后,原本不能轻易解决的问题也能在不经意间迎刃而解,得到成功的滋味。自信的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语言焦虑程度低、学习积极。他们在学习中敢于冒险,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能大胆地进行英语交流。因此,如果他们有更多的实训机会,语言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增强自信心,从而形成一系列的正向连锁反应。

三、中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现状

时代在进步,为了融合时代的特色,英语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进步,与此同时也需要大量英语方面人才。但目前大多数人们,包括老师,还没有达到时代所需要的高度与境界:体会不到表达的力量,进而使学生在表达交流方面也比较逊色。在越来越开放化的时代下,拥有好的口语表达才能更好地交流。

(一)缺乏口语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推动人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动力。在学习上,如果家长说孩子的成绩达到预定的分数,就会给予孩子一个梦寐以求的礼物,那么孩子就会竭尽全力去实现,不管过程多么艰难,都会勇往直前。然而,对于国内大部分中学生而言,在进行口语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动机。他们觉得现阶段只要能考高分就行,会不会说不重要,会写才重要。学生也觉得英语不过是他们学业生涯的一个跳板,是高考中的必考科目,只要以后不从事相关工作,不,就不需要继续英语口语练习。在口语学习过程中,他们缺乏动机。

(二)焦虑过高

焦虑是一种烦躁情绪。语言焦虑一般指在语言学习进程中,由于在长时间的努力下仍不能达到目标所产生的挫败感和焦虑感。适当的焦虑或者说是低焦虑有助于二语学习,而焦虑过高对二语学习有阻碍作用。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国内的很多中学生不习惯或者说不敢用英语表达,他们觉得自己的口语很不地道,害怕对话者听不懂。当遇到外国友人用英语与他交流时,从听到第一个英语单词开始,他内心就害怕焦虑,甚至有学生焦虑到语言混乱,答非所问,大脑一片空白。久而久之,他们开始逃避说英语,慢慢不开口说英语了。

(三)缺乏口语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源于人们内心深处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很明显会带给人们一种毫无畏惧、“战无不胜”的感觉。自信心同样是二语习得中需要考虑的。中学生二语基础知识相对不够完善,没有精力,时间和意识去学习英语口语,所以可能在口语方面有极大的欠缺。再加上老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进行了多次批评,学生可能以后在课堂上不敢讲英语,生怕自己发错音,渐渐学生会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

四、情感过滤假说对口语教学的启示

(一)分析学生学习动机

就英语学习来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动机。身为老师应该放下架子,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口语的动机。对于低动机的学生,教师可以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吸引他们的关注,创造他们的兴趣,多鼓励表扬他们,从而增强他们学习口语的动机。对于高动机的学生,教师需要适当的指导并鼓励,让他们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

(二)降低学生焦虑感

焦虑感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英语时呈现出来的紧张,害怕的情绪状态。过度焦虑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许多学生由于口语表达不流畅,担心交流中受到批评嘲讽,进而不敢主动说英语。老师应该主动引导,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拉近师生距离,缓解焦虑,进而使学生主动开口进行英语交流。其次教师能够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穿插一些小游戏,提高学习效率。

(三)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在英语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挫败感,其实这种挫败感主要是由老师带来的。老师在准备口语课程材料时,没有结合学生的水平,导致所授知识超出了学生的水平,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循环往复,学生就对口语学习失去了信心。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材料要适合大部分学生。当发现学生的口语问题时,此时老师不要立刻打断学生进行纠正,这样可能会磨灭学生的自信心,导致学生不敢在课上或公开场合开口表达,他们会担心自己说错。可以在下课后帮助学生找出犯错的原因。老师应该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学习的效率。

(四)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

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强调的核心是尊重人,强调人的情感以及自我体验等等。同时他还是一个教育改革家,在20世纪50年代,他最初提出一个我们现在大力倡导的教育观点:以学生为中心。这个观点我们不能浅层的认为是让学校、家长、老师放纵孩子,或丝毫没有原则地满足学生无理的要求。它更准确地来说是一种互帮互助的关系,是互相成就,共同进步的关系。它向我们传递更多地是希望老师改变一言堂的方式,赋予学生权利,让他们探索甚至是创新,形成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模式。俗话说:说者容易,做者难。同样“以学生为中心”这一观点也是,说得很轻松,真正要实施起来却不容易。教师作为这一观点实施的重要操作人,要清楚自己的责任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与孩子们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关系,让学生牢记自己的学习自己负责。在口语教学中,给足学生发挥的空间,让其主动参与,多实践。例如,让他们为感兴趣的电影配音,增强自信,使口语能够更上一层楼,为未来增光添彩。

五、结语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对我国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英语口语的学习与情感相辅相成。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跳出陈旧的观念,将更多注意力于向学生输入知识,还要时刻关注英语学习中的情感的作用。不仅要做到传授知识,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口语学习的动机,提高自信心,较低焦虑感。让学生们能够学的轻松愉快,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口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DULAYH,BURTM,KRASHENS.LanguageTwo[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2.

[2]KRASHENS.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Press,1982:59.

[3]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4]燕国材.教育心理十题[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164-165.

[5]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37.

作者:董洁晶 单位:天津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