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创新

2021-07-30 00:55:01毕业论文访问手机版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高等教育更要与新技术、新行业与时俱进,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研究引入价值共创理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新文科专业人才的能力定位与培养路径。研究创新性提出“新54青年”概念,并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详细阐述实践教学中“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主要问题,重构实践教学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新文科;实践教学;价值共创;旅游管理

随着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新技术的涌现,信息化时代正在引发一场巨大变革,社会层面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络绎不绝,国家层面更是倡导学科交叉的新文科人才。教育部启动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进一步指明新文科建设突出民族文化自信和社会经济创新的有机融合,文科建设之“新”正是体现在教育手段、教育理念如何突破创新。同时,教育部也多次提出要积极促进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其目的就在于如何让人才之“知”引领经济之“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使命,其人才培养方向更应紧扣实体经济供给侧的需求,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径,探索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推进新文科教育的市场化、国际化和智能化转型[1]。教育部早在2018年“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旅游管理类专门人才”,并提出“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三大专业特点。在强调“学科交叉、文理融合”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2],旅游管理类专业如何突破学科理念、创新人才定位、开拓培养路径,已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信息化时代下的旅游消费市场,逐渐呈现“需求品质化、消费大众化、发展全域化和竞争国际化”特征,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量变向质变转移,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从技能熟练型转变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纵观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现状,旅游现象涉及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等跨学科领域[3],其人才培养以复合型人才为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缺乏创新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专业方向多围绕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等传统方向,缺乏对新业态、新技术、新理念的融合化思考;第二,人才培养的观念相对滞后,多数基于“知识+技能”教学体系,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融合化设计。而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生如何提升人文素质修养,塑造更符合当下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则更要通过实践教学基于工具理性、人格理性、价值理性等维度,深化传统课堂教学与多样化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4]。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实践中却存在多重问题: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实践课时安排不足、实践过程管理松散、实践基地建设落后、师资队伍缺乏创新力等。在培养模式和路径探索中,如何利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理念,以行业问题为导向对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进行创新性改革,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5-7]。

二、信息化时代下的“新54青年”人才培养定位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首先要明白“培养什么人”,再考虑“怎样培养人”。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大摇篮,更应把握现状、布局未来,重视新文科人才的“新思维、新能力、新知识”全方位培养。紧扣教育部提出的“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三大专业特征,把脉旅游行业对“具有鲜明创新意识、扎实创新能力、广阔知识视野”三大能力需求。我们将新时代“旅游人”解读为“新54青年”,即具备“高健商、高智商、高知商、高德商、高情商”的五大素养和“个性化(Personality)、正能量(Pleasure)、应用型(Practice)、职业化(Profession)”四大特征。进一步落实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可理解为:1.夯实专业基础:基于健商和智商的同步提升,通过校外实验、校外考察、专业实习等短、中、长期教学活动,形成“行在风景、旅阅人生”的学习氛围;2.培养专业素养:基于知商和德商的双线培养,强化学生对经典管理理论、行业热点知识及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熏陶,加强“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在实践中积累技能”;3.提升创新能力:基于知商和情商的全面融合,以模拟行业真实情景为基础,在分组别、分阶段、多项目、跨专业的细分实践教学任务中,锻炼其知识获取、应用和创新能力,并在团队模拟中学会情绪认知、表达和控制能力,为未来职业岗位打下扎实基础。

三、基于多主体价值共创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价值共创理论源于市场营销学,其核心从价值的共同生产到主客二元价值共创不断演进。无论是制造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价值共创意为“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强调生产和创造过程的合作和交流。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学生理解为消费者,把教师视为教学服务的生产者,而在价值共创视角下,“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是改革的关键点。在新文科建设引领下,专业人才社会化、教师角色多样化、教学手段信息化、素质教育全方位,是必然的趋势[8-9]。在实践教学改革工作中,如何充分利用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嵌入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因此,本研究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构建集多主体参与、多层次构建、多能力培养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图1。3.1价值共创主体在价值共创视域下的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培养,更强调多元主体参与教学服务和教学评价,师生互动是核心,院校支持是基础,企业参与是亮点。在学生、教师、院校、企业等教学主体共同参与下,其角色定位和价值主张存在一定差异,主体间的平衡关系需要合理把握:1.鼓励学生通过主动且深度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消费者-创造者-生产者-消费者”的角色回归;2.鼓励教师通过提升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改良评价方式对教学产品进行重塑,实现“教学相长、教研相辅”;3.旅游相关企业的共同参与,开展“实务导师走进来、学生群体走出去”的课堂氛围,倾听企业需求、关注行业动态,促进企业专业人才智库建设。3.2价值共创路径在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倡构架“宽口径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宽口径”,意为专业之间的基础能力更相近,专业人才的基础素养更相似,新文科人才对应用型、复合型的需求更一致。“立体化”,意为本科阶段的专业培养必须是周期性、进阶性的,课程设计要有连贯性、系统性。同时,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紧扣行业需求,体现专业独有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寻找真知”,避免“纸上谈兵、走马观花”等现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设置四年本科中穿插五个进阶式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目标、时间和形式上进行差异化创新,以体现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也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落实,图2。1.体验式专业认识实践:大一阶段以“职业初体验和行业初认识”为主导,通过“中短途研学旅行”走访热门旅游城市的景区(点)、博物馆、规划馆、酒店、会展中心、重要交通枢纽等,并利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完成作业以提升专业成就感;2.参与式课堂教学实践:主要围绕专业必修课和重点选修课来匹配课程调研任务,形成“一门专业课程+一次课程调研+一份调研报告+一次反馈座谈+一张集体照片”的实践教学设计;3.沉浸式实验教学实践:以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课程为基础,围绕新业态、新技术、新场景等,完成“技能训练、软件应用、角色模拟、团队合作”等教学任务;4.项目式进阶实习实践:主要包括学科竞赛、专业实习两种形式,学生可分学年、分行业、分岗位自由选择,围绕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农村现代化等热门主题实现差异化教学;5.分散式毕业实习实践:采用“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双轨制,全过程指导并监督其大四阶段顶岗实习的综合表现。3.3改革措施创新实践教学是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也是改革过程中最灵活、最有效的教学环节。在新文科人才培养中,要做到培养方向有前瞻性、教学设计有系统性、改革措施有可行性、改革体制有保障性,则需要倡导“开放式”的教学改革思路,通过“开创教学思路、突破教学场景、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评价”等举措,促进改革发展。1.教学思路开放式引导:探索应用型新文科实践教学顶层设计和教学方案落实。在培养具有鲜明创新意识、扎实创新能力、广阔知识视野的新文科人才这一目标下,设计“宽口径、阶梯式、周期化、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任务穿插在本科四年制教学中,设置“体验式专业认识实践、参与式课堂教学实践、沉浸式实验教学实践、项目式进阶实习实践、分散式毕业实习实践”等五个层级从简至难、时间从短至长的阶梯式实践实习课程体系。在实践内容上根据旅游行业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进行动态调整,与行业共生、共融、共创。2.教学场景开放式突破:搭建多维度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场景。传统的课堂固定于教室、依赖于教师,不利于学生获得更多新技术、新业态的深度体验。在教学改革中,勇于探索突破,从学生参与实践的层次和幅度上深入思考。例如,采用景区化、企业化的观摩式教学,深入省内外景区景点及行业龙头企业、创新性中小企业等进行观摩学习和探讨分享;其次,通过创新竞赛制、项目化的实践案例教学,利用学科竞赛平台以赛促教,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再者,建设体验式、沉浸式的多学科多功能实验室,采购行业热门的实操应用软件,创造真实高效的服务模拟场景;最后,搭建多类型、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短期或长期的实习实践教学提供优良的前沿地,为老师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一流的科研孵化地。3.教学手段开放式创新:融合新技术新资源的实践教学方法。现阶段的实践教学多以传统意义上的单项技能的训练或顶岗实习为主,而应用型新文科人才的能力培养要实现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式”学习向“能力提升式”转变。以实践课程设计为依托,在课程设计中关注“基础设施、课程资源、团队建设、技术开发”,重视教学各环节中知识流、数据流和价值流的管理。在实践教学方法创新上,教师团队要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经典管理理论+多案例探究+新技术分享+新业态调研”的授课体系,尝试“线上自学+课堂答疑+实验体验+校外实践”的混合教学,以此增强学生学习自律性、知识体验性和思维创新性的综合培养,探索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化新手段的深度融合[10]。4.教学评价开放式构建:构建多主体全过程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应用型人才的本质是学以致用,强调应用型、创新型知识和技能的双线培养。构建一个集“学生、教师、院校、企业”四位一体的价值主体集合,贯穿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馈等多个环节,实现“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体验性、促进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促进企业专业型人才智库建设”等与各主体相匹配的价值主张。其次,鼓励四年本科全过程参与的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过程和教学任务的动态管理,为后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数据。

四、结论与建议

在信息化时代推动下,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培养更要紧扣行业所需、行业所趋,强调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融合,强调专业性和创新性能力并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紧扣教育部提出的“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三大专业特征,倡导新时代旅游人成为“新54青年”,即具备“高健商、高智商、高知商、高德商、高情商”的五大专业素养和“个性化、正能量、应用型、职业化”四大专业特征。同时,学校应当本着“以人为本、以用为实、协同共创、价值共享”的原则,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更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更关注多环节的深度合作,更注重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质量、院校支持的教学服务质量和校企合作的融合发展质量,以实现“价值共创、价值共赢”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唐衍军,蒋翠珍.跨界融合:新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进路[J].当代教育科学,2020(02):71-74.

[2]邱汉琴,陈东芝.以新文科建设引领中国旅游类本科教育的改革创新[J].旅游学刊,2020,35(05):1-3.

[3]辛雅静,纪德奎.论高校深度实践教学及其实现[J].当代教育科学,2020(08):52-57.

[4]程建华,赵琳,荣文婷.基于多重评价反馈的行业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01):77-80.

[5]黄炳超.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新文科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8):3-6.

[6]韩福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3):146-150.

[7]崔延强,段禹.新文科究竟“新”在何处——基于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的考察[J].大学教育科学,2021(01):36-43.

[8]郭娟,薛宏丽,蒋美云.信息化时代大学课堂的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10):23-24+54.

[9]闫鹏.信息化时代下打造本科“金课”的途径探索[J].现代信息科技,2020,4(04):153-154+157.

[10]谢慧,周艳玲.应用型本科高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路径探析[J].黑河学院学报,2021,12(03):95-97.

作者:施琳霞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